摘要:那不是她——是AI用她的脸、她的声音、她说话时0.3秒一次的眨眼节奏,精心缝制的数字幽灵。
你刷到过李梓萌在直播间卖保健品吗?
那不是她——是AI用她的脸、她的声音、她说话时0.3秒一次的眨眼节奏,精心缝制的数字幽灵。
这不是电影桥段,是2024年真实发生的诈骗案。
一个团伙用AI工具“DeepAnchor”扒取央视新闻画面,还原出李梓萌每秒0.87次的微表情频率,连她念“七”字时左嘴角轻微上扬的肌肉习惯都复刻得一丝不差。
视频里,她温柔劝你“为山区孩子捐一份爱心”,转账链接一闪而过。
江苏一位76岁老人,信了,转了8万元。
这背后,是技术的堕落。
过去AI伪造声音,要录几十分钟样本;现在,只要一段30秒的新闻片段,就能生成比真人更“标准”的播音腔。
更可怕的是,这些伪造品不再粗糙。
抖音新系统发现,AI合成视频在播报数字“7”时,唇形总会多出0.1秒的延迟——这不是人眼能察觉的破绽,却是机器能抓的铁证。
国家已经出手。
央视不再只靠“主持人”三个字背书,而是上线了“数字指纹”系统:每个持证主播的声纹、虹膜、面部动态轨迹,全部加密存入国家广电总局的专属数据库。
你点进一个自称是李梓萌的直播间,后台会自动比对:她的声纹是否匹配?
她眨眼的节奏是否符合每4.7秒一次的新闻播报标准?
不符,系统直接拉黑。
这不是技术炫技,是生存底线。
中国广告协会首次发布《名人AI形象使用白名单》,李梓萌等217位公众人物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任何未经备案的AI模拟,都属于刑事犯罪。
更进一步,中国与东盟已共享主播生物特征库,跨境诈骗团伙刚在缅甸搭建服务器,中国警方就能在半小时内锁定其使用的伪造声纹来源。
但技术防护再严密,也挡不住人心的漏洞。
老年人不是不懂技术,他们只是太信任“央视主持人”这四个字。
于是,“银发护盾”行动在全国铺开:社区志愿者教老人三招——查账号有没有“金盾”认证标志,查产品有没有国家备案号,查支付链接是不是对公账户。
最实用的自救技能,藏在最简单的细节里:当AI说“七”字,它的嘴唇会迟疑半拍。
这不是技术缺陷,是算法的先天盲区——它能模仿表情,却学不会人类说话时肌肉的自然惯性。
记住这个“七字破绽”,你就能在千篇一律的完美面孔里,揪出那个不真实的灵魂。
别等被骗了才后悔。
现在就打开手机设置,更新系统AI防护补丁;收藏12377举报平台,遇到可疑直播,一键举报,不费力、不尴尬;打开央视官网,点击“主持人形象验证”入口,输入你看到的主播名字,系统会告诉你:这是真身,还是数字幻影。
AI能克隆声音,但克隆不了信任。
它能模仿表情,但模仿不了你母亲看到新闻联播时,那句“这姑娘说话真稳当”的安心。
真正的权威,从不需要靠直播带货证明自己。
而真正的安全,始于你愿意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查一次。
别让技术的便利,成为诈骗的温床。
你的一点警惕,就是给父母、给老人,最实在的保护。
来源:黄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