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方以“开放粮食市场”作为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条件。中国权衡之后决定开放大豆市场,换取保留作为主粮的小麦市场。今天看来,若非这个稳慎的选择,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从二战后国际秩序规则的主导者沦为破坏者,利用WTO机制疯狂剪羊毛。中国能否恢复传统优势产业来反制美式霸凌?
大豆产业曾经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并在国际市场与美国争锋。为了尽快加入WTO,中国与美国等成员国达成农业市场开放协议。
美方以“开放粮食市场”作为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条件。中国权衡之后决定开放大豆市场,换取保留作为主粮的小麦市场。今天看来,若非这个稳慎的选择,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经过“黑发人到白发人”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国加入WTO。中国取消了大豆进口关税,税率从30%降至3%,并取消了配额限制。
美国大豆凭借着政府巨额补贴和高产低价优势,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从大豆出口国一下转向高度依赖进口,经受了剧烈的阵痛期。
以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四大粮商,凭借定价权、期货市场操纵及产业链整合优势,对中国大豆产业发起冲击,逐步控制了中国70%的大豆压榨企业。
不仅如此,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凶相毕露,开启了收割模式。他们通过市场操纵和产业链控制,导致大豆价格一路飙升,让中国买高卖低,付出惨重代价。
2003年美国媒体以“天气因素”为幌子,施放“烟雾弹”,操纵国际大豆价格。8个月内从2300元/吨涨至4400元/吨,导致中国榨油企业高价采购后普遍亏损。
国内压榨企业因成本考量,更倾向采购进口大豆,导致本土大豆需求骤降,农民种植意愿降低,产量持续下滑。
美国利用WTO机制,对中国大豆产业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围猎。削弱了本土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加剧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美国还动辄“脱钧断链”,掏空WTO机制。
为降低美国“卡脖子”风险,中国对大豆进口实施多元化战略,减少购买美国大豆。积极拓展大豆进口渠道,进口来源国从2018年的3个增至12个,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成为主要替代。
反观美国大豆性价比不足,美国转基因大豆市场并不看好。加之特朗普关税高达25%,海运时间长,整体到岸价比巴西豆贵约47美元/吨,竞争力明显弱于其他国家。
显然,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初衷,被西方嗜血的资本利用,产业振兴仅靠市场开放难以换来真正的“双赢”。
事实证明,只有激活传统优势产业,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如果继续维护西方垄断地位的施舍,只会让我们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中国通过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扶持力度,提高大豆自给率。让美国“卡脖子”的盘算终于落空。
截至2025年10月25日,美国大豆市场供应过剩,国内库存达980万吨历史高点,对华出口1-8月同比降78%,出口困境加剧,价格跌至2008年来最低。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与狼共舞,身上没有带把狼牙棒怎么行?
来源:国事诙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