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后,儿子正认真地搭着积木,那座他称之为“未来城市”的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他眼睛里闪着光,小脸上写满专注与自豪。这时,丈夫走进来,瞥了一眼说:“这搭的是什么啊,歪歪扭扭的,你看隔壁小明搭得多好。”
晚饭后,儿子正认真地搭着积木,那座他称之为“未来城市”的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他眼睛里闪着光,小脸上写满专注与自豪。这时,丈夫走进来,瞥了一眼说:“这搭的是什么啊,歪歪扭扭的,你看隔壁小明搭得多好。”
瞬间,儿子眼中的光芒熄灭了。
我心头一紧,想起上周我也是这样——女儿兴高采烈地拿着刚画的彩虹给我看,我头也不抬地说:“颜色涂出线了,下次小心点。”她默默地把画塞进书包,一晚上都没再拿出来。
夜深人静,这些片段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能如此轻易地击垮孩子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自信。
“你怎么这么笨?”
这句话太熟悉了,熟悉到几乎成了许多家长的口头禅。邻居家的童童数学题做了三遍还是错的,他妈妈终于忍不住吼出了这句话。童童眼泪汪汪地看着作业本,小手不停地发抖。
后来我在小区碰到童童,他正和小朋友玩跳房子,轮到他的时候,他犹豫地说:“我不会,我跳不好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已经把“我很笨”内化成了对自己的认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侄子小学时成绩一直中等,他妈妈从不说他笨,总是找他的优点夸奖。现在他读初中,不仅成绩上来了,还成了班上的文艺骨干。自信,才是孩子面对一切挑战的底气。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到大的话,如今又不自觉地用在了下一代身上。我的闺蜜告诉我,她小时候最痛恨的就是妈妈总是拿她和表姐比较。“每次听到‘你看你表姐多听话’,我都想大声喊:‘那你去当她妈妈好了!’”
比较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同事的女儿学钢琴,每次考级都能通过,但同事总说:“人家王阿姨的女儿都跳级考了,你怎么就不能再努力点?”结果今年,女孩坚决不肯再碰钢琴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花园里不同的花,有的春天绽放,有的秋天盛开,强迫所有的花在同一时间开放,那花园该失去多少色彩?
“我真是白养你了!”
气头上的话最伤人,尤其是这种带着否定和抛弃意味的话。表姐有一次和上初中的儿子吵架,脱口而出这句话。孩子愣在原地,然后默默地走进房间,关上了门。后来表姐发现,儿子那晚在日记里写:“妈妈不爱我了,因为我没考好,我不配做她的儿子。”
这样的话像一根刺,扎在孩子心里,多年后依然会隐隐作痛。我的朋友现在三十多岁了,还清楚地记得七岁时因为打翻牛奶,妈妈说的那句“养你还不如养条狗”。她说每次遇到挫折,这句话就会自动跳出来,提醒她“你不值得被爱”。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威胁式的语言是摧毁安全感的利器。超市里,常见到妈妈对着哭闹的孩子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孩子惊恐地追上来,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角。那一刻,他停止哭闹不是因为懂事了,而是因为恐惧。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绝对的,利用这种依赖来控制行为,短期看可能有效,长期却在侵蚀亲子关系的根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那该怎么办?
我开始改变自己。儿子再给我看他的积木作品时,我会放下手机,认真欣赏:“这个设计真特别,能给妈妈讲讲你的想法吗?”女儿画画时,我会说:“你用了好多颜色,这幅画看起来很快乐。”
改变语言,其实是在改变心态——从挑剔缺点到发现优点,从急于评判到耐心倾听。
昨天,儿子算数题又做错了,我没有急着指正,而是说:“妈妈看到你已经很认真在思考了,我们要不要一起看看哪里遇到了困难?”他紧绷的小脸放松下来,重新拿起铅笔:“妈妈,我再试试。”
看着他专注的侧脸,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守护他与生俱来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这些,他自然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而坚定。
那些贬低的话,我们或多或少都说过。没关系,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管住我们的舌头,用理解代替指责,用鼓励代替比较。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我们的一句否定就能填满;孩子的世界也很大,大到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信任,他们就能展翅高飞。
你今天对孩子说的话,会成为他明天对自己说的话。
来源:小成辣妈谈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