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人的里约,两人的东京,一个人的巴黎。” 乒迷圈这句感慨,像一枚时间的棱镜,折射出国乒 “三剑客” 从并肩巅峰到各自远行的人生轨迹。2025 年深秋,当王楚钦带着咳嗽声出征亚锦赛,当全运会名单引发热议时,马龙、张继科、许昕的现状,早已写就了运动员转型的三种
国乒三剑客现状:三人的里约,三种人生远征
“三个人的里约,两人的东京,一个人的巴黎。” 乒迷圈这句感慨,像一枚时间的棱镜,折射出国乒 “三剑客” 从并肩巅峰到各自远行的人生轨迹。2025 年深秋,当王楚钦带着咳嗽声出征亚锦赛,当全运会名单引发热议时,马龙、张继科、许昕的现状,早已写就了运动员转型的三种范本 —— 有人在体制内延续使命,有人在沉寂中坚守热爱,有人在跨界中开辟新天。
36 岁的马龙,身上的标签早已不止 “双圈大满贯”。2025 年 4 月,他正式出任中国乒协副主席,从赛场上的 “龙队” 蜕变为行业的 “领航者”,这份转型藏着国乒最坚实的传承逻辑。
巴黎奥运会上,他作为旗手率队拿下男团五连冠,个人加冕 “奥运六金王”,用职业生涯最后一役为赛场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但他并未真正退场:赴台与高校师生交流乒乓球文化,远赴挪威参加 “老瓦杯” 推广项目,在乒协会议上力推梯队建设,甚至在去年澳门世界杯上,还能在 0-3 落后时连扳四局逆转林高远,用实力证明 “常青树” 从未褪色。
全运会名单的选择更显其智慧:放弃直接晋级男单正赛的特权,仅报名团体赛。这不是实力衰退,而是 “让贤” 的清醒 —— 北京队需要他这样的定海神针稳住军心,新生代更需要没有 “龙队” 的赛场去闯练。正如他所言:“国乒的传承不在奖杯里,在每一次给年轻人的指导里。”
与马龙的清晰轨迹不同,张继科的转型带着 “流星落幕后的沉静”。这位 445 天完成最快大满贯的 “乒坛藏獒”,曾以撕裂球衣的狂放惊艳世界,如今却悄然淡出聚光灯,把重心扎进了青训基地。
他的赛场传奇从不缺名场面:2010 年世界杯,水谷隼 3-0 领先时他临危受命,单局仅让对手得 4 分,从此 “逢科必败” 成了日本名将的魔咒。但退役后,他避开了商业喧嚣,选择手把手教孩子们握拍、发力,把 “拧拉” 绝技和大赛心态的把控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有球迷偶遇他在基层训练营示范动作,汗水浸透运动服的模样,与当年赛场夺冠时同样专注。
虽因过往争议逐渐远离公众视野,但张继科用青训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热爱从不需要曝光度,只需要在熟悉的球台前,听见乒乓球落地的清脆声响。
如果说马龙是 “体制传承者”,张继科是 “低调坚守者”,许昕则是 “跨界开拓者”。这位被张本智和称为 “一生之敌” 的左手将,从未拿到过单打大满贯,却在转型路上走出了最舒展的姿态。
东京奥运会后,他没有执着于赛场续航,而是转身站上了解说席。凭借对战术的精准拆解和接地气的表达,他让 “远台对拉的节奏把控”“侧旋球的隐蔽性” 等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成了球迷最爱的 “昕式解说”。更意外的是他的商业嗅觉:开设乒乓球训练营、创立运动品牌,甚至客串综艺节目,把 “人民艺术家” 的亲和力转化为新竞争力。
如今的他身兼亚洲乒联副主席,既没脱离乒乓球专业,又在跨界领域风生水起。就像他当年的 “写意弧圈球”,看似随性,实则藏着对节奏的精准把控。
三人的轨迹看似迥异,却在 “守护国乒” 的内核上高度重合。马龙在协会推动梯队建设,张继科在基层培养新人,许昕在舆论场普及项目 —— 他们用不同方式,延续着 “三剑客时代” 的精神遗产。
当王楚钦在亚锦赛半决赛逆转日本队时,球迷想起了张继科的临危救主;当樊振东在德甲适应欧洲打法时,带着的是马龙 “全面战术” 的传承;当新生代选手在解说引导下被更多人熟知,背后是许昕搭建的传播桥梁。正如 2025 年亚锦赛男团夺冠后,有老球迷留言:“看林诗栋的冲劲、王楚钦的变招,都藏着三剑客的影子。”
从里约奥运的并肩领奖,到 2025 年的各自耕耘,国乒三剑客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胜负。马龙的 “稳”,是运动员转型的标杆;张继科的 “沉”,是热爱最本真的模样;许昕的 “活”,是突破边界的范本。
他们证明:竞技体育的传奇从不会因退役落幕。当马龙在会议上敲定青训计划,当张继科教会孩子第一个得分技巧,当许昕让更多人爱上乒乓球 —— 这些瞬间,比当年的金牌更能诠释 “体育精神”。
就像乒乓球落地又弹起的轨迹,三剑客的人生从未下坠,只是换了个角度,继续向上生长。而国乒的故事,也在这种传承里,永远热血滚烫。
来源:窗帘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