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羁縻地区算不算疆域范围?这个话题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羁縻地区都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版图,“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也有人认为,羁縻地区并非实际控制区域,说是疆域,属于“地图开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说,羁縻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羁縻地区的确不属于
羁縻地区算不算疆域范围?这个话题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羁縻地区都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版图,“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也有人认为,羁縻地区并非实际控制区域,说是疆域,属于“地图开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说,羁縻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羁縻地区的确不属于疆域,有的羁縻地区的确又在疆域之内。本文则好好说说这个问题。
经过对几种羁縻体系的了解,我们可以将羁縻的程度分为笼络、控制和管理三个阶段。
所谓“笼络”是中国古代对周边的部族、国家采取的一贯政策,也可以称之为“怀柔”“安抚”。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往往会派遣使者到周边地区进行安抚。由于中国古人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所以将其他地区的部族国家统统称之为“蛮夷”,因而这种交往基本是不平等的。
所以,中原王朝会试图和周边一切民族、国家建立封贡体系。所谓的“封贡”分为两部分,周边部族、国家向中原王朝有“进贡”,这种进攻使得中原王朝自我感觉高高在上。但是周边国家肯定不愿意来朝贡,那该怎么办呢?
1、赏赐。凡是来华的使团都可以得到大量的赏赐。进贡的物品越多,赏赐的就越多;朝贡的人数越多,赏赐就越多。赏赐的价值总额远超贡品的价值,这叫做“薄来厚往”。如此,许多国家、部族就会争先来朝贡,即使名义上低人一等也愿意。
2、玩文字游戏。外国使团到达中国,不一定真正理解来朝的含义,也不一定读得懂汉字的意思。皇帝也压根不懂外语。所以,他们给皇帝的外交国书往往会经过翻译。在翻译的时候,大臣们往往会扭曲国书的意思,将他国正常的使节出访歪曲为“来朝”“来贡”,也就是朝贡。比如罗马帝国安东尼皇帝派遣使者来东汉,被记载了“大秦来朝”;阿拉伯帝国多次派遣使者来唐朝访问,被记载为“大食来朝”。还有一些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部落派遣使者来了,经过几次翻译才搭上了话,就被记载为“九译来朝”。
明朝时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罗斯的使团或者公司商队(例如东印度公司)来到中国,要求进入北京和皇帝谈判,也被记载为来朝贡。清朝时期,英国派遣的马嘎尔尼使团来北京访问,被翻译为了“朝贡”,送给乾隆的工业品被记载为“贡品”。
第二方面是“封”。周边的部族、国家来华“朝贡”后,就要对之进行册封,在名义上确立双方的高低之分。册封的官职名称多种多样,有王、法王、汗、单于、都督、都护、宣慰司、宣抚司、都司、卫等。在中国古代,只要有使者(甚至是商人冒充的使团)来“朝贡”,都会被册封以各种官职,并颁发一个印作为册封的标志。
一般来说,中国周边的国家和部族基本都愿意接受册封。册封的范围主要涉及蒙古高原、朝鲜半岛、日本、西域、青藏高原、东南亚诸国。这些国家和民族来朝贡比较方便,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愿意接受册封。汉朝时期,匈奴、肃慎、西域诸国、鲜卑、日本、掸国(缅甸)都接受了分封。唐朝时期,册封范围更广,包括吐蕃、渤海、南诏、突厥、回鹘、新罗等;北宋册封的对象主要是大理、西夏、高丽、西域诸国;金国册封的对象主要是高丽、蒙古各部、西夏、南宋(南宋比较特殊,因为接受了册封,但是不能获得赏赐,反而还要纳贡)等。
明朝,册封范围主要是东南亚各国、青藏高原、女真各部、蒙古各部等。朱元璋曾明确提到“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来归者,皆待之以礼,授之以官”。
不愿意接受册封国家主要有两类。一是距离中国太远的国家,他们前往中国的消耗很大,朝贡获得的赏赐可能还无法补贴路费。所以,中国古代册封的国家都是中原周边的。郑和下西洋七次,但册封范围也无法到达南亚、西亚和东非。二是近代主权国家,这些国家主权意识很强,不接受册封。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罗斯、英国等。1616年,俄罗斯派遣外交使团来明朝,俄罗斯使团很快搞清楚了明朝官员将他们当作朝贡使团了,俄罗斯使团拒绝,因而没有获得“册封”。
中原王朝将“册封”作为一种象征,就是臣服的象征。只有接受了这种册封,才拥有了朝贡的特权。比如明朝会给周边接受朝贡的国家、民族颁发“印”“敕书”,以后这些国家就可以拿着这种凭证来朝贡,获得明朝的奖励。日本最开始对明朝的这种招抚是嗤之以鼻的,但后来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于是就不得不来朝贡了。在明朝中期,日本的两队人马还因为争夺朝贡的特权,在中国沿海爆发战争,史称“争贡之役”。
这说明,愿意接受册封的国家、部族都是看上了经济利益,并非真心臣服。例如瓦剌,在永乐年间接受册封,但却和明朝是敌对关系。明英宗年间,瓦剌朝贡使团远超规定的规模,导致明朝财政压力很大,明朝拒绝后,瓦剌就发动了战争,俘虏了明英宗,史称“土木堡之变”。明朝中期,俺答汗多次进攻明朝,要求明朝接受自己的“朝贡”,还有一次打到了北京,史称“庚戌之变”。最后,在隆庆初年,明朝被迫接受俺答汗的朝贡,并对俺答汗进行了册封,史称“隆庆和议”和“俺答封贡”。明朝这边记载为俺答汗臣服了,接受了封号;而蒙古的记载是明朝被迫上“尊号”,赔款纳贡。而女真呢,一边接受明朝的封号,一边也接受朝鲜的封号,领着双份的赏赐,暗中壮大自己。
这些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所谓的“封贡”不是上下隶属关系,而只是国家、民族之间的一种外交关系。“封贡关系”是羁縻关系的初级关系,这个和疆域没有多大的关系,仅仅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外交模式罢了。
有些王朝,为了对周边的民族进行了控制,会在边疆地区设立一些军事据点,这就让羁縻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升华,变成了控制关系。汉朝时期,和匈奴争夺西域。汉武帝时期,几次出兵西域,斩楼兰、破大宛、攻车师,西域诸国纷纷臣服于汉朝。这里的臣服并非名义上的“封贡”,而是真实的臣服,需要配合汉朝出兵,需要向汉朝纳质子,也就是被汉朝控制了。为了进一步加强控制,汉朝在西域建立了军事据点——西域都护府。
这就是羁縻的第二个状态——控制,控制的范围可以解释为疆域范围,也可以解释为势力范围,处于一种过渡状态。控制下的国家、部族已经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沦为了“属国”或者“藩属”。古代王朝可能认为这些势力范围并非本国疆域,例如古人认为唐朝疆域没有汉朝大,而明朝疆域大于唐朝小于汉朝,就是排除了这类地区。但现代人普遍认为此类地区也属于疆域范围。我们姑且算为过渡阶段吧。
唐朝时期,其控制的范围已经远超汉朝。例如,在漠北灭薛延陀汗国,设燕然都护府。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和安西四镇。在东北,设立安东都护府。这些都是唐朝的军事据点。唐朝西域地区比较特殊,其安西四镇控制的天山南北属于控制地区,而天山、葱岭以西虽然册封了许多昭武九姓的小国为都督府,但属于“封贡地区”。
元朝时期,其控制范围更大。因为元朝不是一般的中原王朝,而是草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游牧民族对中原那一套名义上的“封贡”不太感兴趣,因为草原上的规则就是臣服了就代表接受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来交税、上贡、出兵、接受监督。所以,元朝规定,虽有臣服于元朝的国家必须要有六大义务,分别是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所以,在元朝时期,高丽、越南、占城、缅甸等纷纷沦为了“附属国”,而而不是汉唐那种名义上的“封贡”。所以,有些地图将高丽等国划入元朝的疆域。而元朝和四大汗国只是封贡关系。
明朝时期,除了两京十八省之外,能够控制过的地方就是河套平原、西辽河地区和松花江—黑龙江沿线,分别是山西行都司、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不过存在时间不长,前两者在靖难之役期间就被废除了,而奴儿干都司在仁宣年间被撤销。
不过,明朝存在另一种特殊的羁縻机构——土司,主要是土府土州、宣慰司宣抚司等,基本分布在西南地区,那么这些地区算哪一种类型呢?这个也需要区分。缅甸境内的宣慰司,基本是缅甸解体后的分裂小国,他们曾经来明朝“朝贡”过一次或者两次,被明朝封为“宣慰司”,最有代表的是六慰,这一类和明朝只是“封贡”关系,不存在控制关系。明朝的军队威慑力,到达麓川为止。麓川以东的土司,被明朝的军队切割,有纳子、交税、开办儒学(宣慰司学)等义务,所以属于明朝的控制范围,云贵腹地的土司多属于这一类。有些土司,甚至已经进入到了羁縻的最高层次——管理范畴。
在控制达到了一定的稳定程度后,就可以进行管理。管理就不是单纯的控制了,而是配之以长期有效的制度,也就是制度化,而非单纯的军事化。
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先向羁縻地区推进管理的是西南和西域东部地区。在西南地区,汉朝开始设置郡、县,代表将之纳入中央的直接管辖。不过,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势力衰微,西南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发展为了大小土司,唐宋元明都不得不采取羁縻或者土司政策,也就是“自治”。
在西北地区,魏晋开始在哈密、吐鲁番一带设置郡县,比如高昌郡,这就是将中原的管理体制推进到了西域。唐朝,已经在西域设置了三个正州——西州、伊州、庭州,基本位于西域东部。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正州
清朝时期,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开始在整个帝国控制的范围内推进。比如在蒙古地区,推行了盟旗制度,这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专门为蒙古人量身定做,解决了几千年难以解决的游牧民族问题。在北疆,设立州、厅等,纳入到甘肃省的管辖范围之内。南疆地区,设立伯克制度,可以理解为控制很强的“土司制度”;在西藏地区,建立了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治理的制度,达赖和班禅的产生必须由清朝来确认(参考康熙皇帝下令将仓央嘉措押送到北京关押)。在西南地区,全面推进“改土归流”。
因此,清朝基本在全国范围内的控制都制度化了,演变为了名副其实的管理,并非封贡,也并非单一的军事控制,而是高级阶段的管理。当然,管理的等级也有高级和低等级。高级是内地化的管理,“改土归流”则属于低级管理模式向高级过渡。清朝后期,在新疆设省,废除伯克制度,建立府州制度就是完成了新疆的内地化管理,标志清朝对新疆的管理进入高级阶段。清朝末期,在东三省实现了建省,也是东北内地化的标志。清朝还试图在西藏、蒙古推行“改土归流”(当时称之为“新政”),不过辛亥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
总之,羁縻地区是否属于疆域,不能一概而论。只存在“封贡关系”或者只记载为“朝贡”关系的,那只能算外交关系。如果设置了军事据点,进行了实际控制,但是没有行政制度管辖,那就属于势力范围,或者初步的疆域。如果已经有了行政体系的管理,那就属于无争议的疆域范围。
来源:北斗维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