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只把车当工具,没有必要过分保护。三十万以内的车没有贴车衣的必要,镀晶打蜡即可。车衣要贴就贴好的,别贪便宜贴三四千的,还不如不贴。
▍新车要不要贴车衣?
在第 238 期一派讨论《新车提了?聊聊漆面保护的最佳选择》中,共有 404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超过一半的派友选择:不保护,用心开。
▍裸奔党这么说
Voyager_1:把车当拖拉机开就行。
蝉心:裸奔,等状态不好了再贴改色膜吧。
UKMK:车就是个工具,根本没必要。
噼哩啪啦砰:没漏金属部分,不管继续开。漏了金属部分,补漆笔涂一下避免生锈,之后继续开。
来个板烧鸡腿堡:拥有几台车的我认为:
如果只把车当工具,没有必要过分保护。三十万以内的车没有贴车衣的必要,镀晶打蜡即可。车衣要贴就贴好的,别贪便宜贴三四千的,还不如不贴。镀晶打蜡都是常规操作,打蜡一个季度一次,镀晶一年一次,这些都是消耗品。甚至轮毂也有不少人专门镀晶,但这都属于爱车的人范畴了。
BBin:提车前为了几百块都斤斤计较,提车当天销售推荐贴车膜,说是 5000,有十年质保。我心动了,想贴。被媳妇劝住了,说你辛辛苦苦砍价,贴了膜,就相当于一下子被他涨回去了。一句惊醒梦中人,果断不贴
我要吃两个派:两台车,都没贴膜,大剐蹭直接走保险,小剐蹭就不修了,直接用保险每年送的两幅油漆修复就好了。
lucissfer:第一辆车的时候,只要有点轻微划痕就很心疼;
现在这辆车,右前翼子板被哪个畜生开门杀砸了个坑,前机盖后端被树砸了个小坑,根本不 care,只要没伤到底漆,一律不处理。
▍贴膜党这么说
ominiBass:第一次磕:心疼,怎么着也得去 4S 店修;
第二次磕:4S 店有点贵,去修理店试试看;
再磕:要不试试看自己解决,买补土和各种东西自己处理;
现在:问题不大问题不大,等一个有缘人吧。
咂川:推荐隐形车衣(正规品牌、主流型号)。首先不用贴的:
车就是拿来造的,老子手机都不戴壳子不贴膜,跟我说车还要贴膜?Cool!露天停车、有很多灰尘和污垢,且无下面两种情况的,只需稍微提高点洗车频率就没啥大问题,没必要贴。需要车衣防护的几个情况:
周边车辆的素质太差的。如果没有相对独立的停车位(比如停车场里的一些特殊角落独立划的位置),而且停车场车辆来源复杂,车主素质参差不齐,那么你就得做好被开门杀的准备。这种时候只有隐形车衣能提供良好的保护。当然如果对方恰好神力盖世,那还是会把你车身撞出凹坑,但车衣可最大程度保护漆面,不用补漆,凹坑的话有一些车美门店可以提供无损修复。如果配合上哨兵模式,既可以保护漆面,还能找这些大力神要点赔偿。今年被杀了一次,漆面未损坏,找对方要了 380 的车衣补贴费用(但后来门店说当时送的车衣险还在保,所以免费给贴了)。车技太逊经常剐蹭的。蹭个马路牙子、水泥墩子,好点的车衣能基本能帮你扛住漆面磨损,硬撞猛擦的除外,谁也救不了。这个身边同事有实际例子,路边侧方停车蹭了马路牙子,车衣刮花基本报废,但是撕下来漆面完好无损。以补贴一扇门为例,价格基本在 200~500,这个价格如果是漆面花了,要去 4S 喷漆价格多少,两相对比一下再做决断也不迟。
otacon:如果你每天早上起来还在叠被子,建议还是贴个车衣,性格使然吧。
宽松回不去:车衣质感很差,全是塑料感……漆面最大的伤害其实来自于洗车,现在知道预洗流挂的洗车店不到百分之一,上来就用水枪冲,划痕就是这样来的。日常养护的话,就是找精洗,然后定期打蜡。其实也挺贵的,打蜡一次至少 300 起,精洗一次的价格也在 150 左右。懒人方案就是车衣了,只要不在乎质感差就行。
大大大 K:买车对于大部分人还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所以有爱惜的心理是很正常的。我就是因为刚提车一周内划了一下前杠底部(底部的喷黑塑料件,甚至都没有漆)而在心疼之下贴了车衣。不过现在连车都懒得洗了,更别提什么保护了……
yingqi:只有窗膜有必要,太热了。
▍AI 浏览器体验如何
在第 237 期一派讨论《AI 浏览器时代来临?聊聊你的体验》中,共有 515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看来 AI 浏览器现阶段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
▍反对派
ICONIC:什么 AI?不就是加个插件嘛。是我肤浅了吗?
郁闷人:不仅不会,我还要把浏览器自带的 AI 功能关了,到处加牛皮癣和给我塞广告。
废柴铁克诺:我讨厌强制塞给我的东西。
Hillsomec:Gemini in Chrome 快点能用吧。
克里斯同学:日常用 Edge 和 Safari,我甚至隐藏了 Copilot 的按钮。需要 AI 的时候单独开个 ChatGPT 或者通义千问的标签。
CharlieLau: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 AI 浏览器(我只用过 Dia 和 Comet),体验不能追平传统浏览器,不觉得多出来的 agent 功能能有什么降维打击的效果。真要说起来,这些浏览器 agent 能力还不见得有 Claude Code 全面。
▍体验派
汪汪队好开心:就拿豆包 PC 版来说,我曾经确实把 Edge 的收藏夹全部转移到了豆包中,用豆包做了一段时间的主力浏览器,但后续不得不换回 Edge。
首先豆包会在视频界面自己解析字幕生成 AI 总结,导致我在看完 YT 之后豆包账号被封。
其次 B 站的电影页面有概率提示浏览器不安全,请切换其它浏览器,重灾区是迪士尼电影。
墨子规啼:AI 的应用场景和浏览器的场景其实属于井水不犯河水,一个是宽泛的,一个精准的,一个可以期待搜索引擎,一个满足精准阅读,一个扩展了内容获取的效率,一个可挖掘内容的深度,一个给我它觉得我要的,一个满足我自己想要的。
老麦:直接用豆包问问题搜索很方便,也算准确,但是在浏览器里面用 AI 就很奇怪,可能 AI 天生适合对话模式吧。
随机漫步者:一直用 Edge 浏览器,内置的 Copilot 够用了,新标签页也能设置 Copilot 页面。
YTu:Arc + 自建 Sidebar。BCNY 什么时候能把 Arc 和 Dia 融合一下?
奔跑的三日:目前还是常用 Edge,习惯了侧边栏。Copilot 目前也更新到了跨网页搜集信息,不过距离想象中的 AI 浏览器还是有点差距。我更想要的是那种可以帮我填入信息的 AI 浏览器,比如在填写报告的时候。
Acid:用过各种 AI 浏览器,又回到了宣称永远不会添加任何内建 AI 功能的 Vivaldi,不过现在倒是有点怀念 Arc 的 tidy downloads 和 tidy tabs 功能了。
tony4927:怎么说 Comet 浏览器的很少,我用的起飞了呀!!
很多任务都可以半自动执行(不那么长的工作流完成 90% 以上),其实也就点击发送 / 确认之类的按钮,我很理解开发者把这个触发交给用户执行。
目前我用它:
寻找添加领英采购人员,互动联系人动态批量互动 feed 动态批量撤销申请撰写个性化领英开发信WordPress 网站优化初级 Yoast SEO(关键词、SEO title、Meta description)阿里国际站发布链接写标题,副标题,关键词都可以啊,我感觉玩法还有很多,是有生产力的,准备让同事都用一下。
▍中间派
CharlesLee:我的感觉是现在浏览器完全没有 AI 也不行,但是专门用 Dia、Comet、豆包电脑版也没必要。我现在就是从 Safari 切换到 Edge,理由是 Edge + 豆包插件很好用。(再加上 MacOS 26 的 Safari 自废武功去掉了标签栏紧凑布局)
EricKY26:不会放弃,但会同时使用,比如现在我就同时使用 Safari(主要),Zen(目前较少,之前用 Arc,但是 The Browser Company 转投精力去做 Dia 了,Arc 基本只是维护状态,不更新新功能了,所以改用了 Zen),Dia(较少),以及国内的豆包(稍多),豆包在 Mac 上是以一个浏览器 + 悬浮窗 AI 助手的形式出现的,日常的需求完全能满足。
小煜:Windows 电脑上,Edge 是我的默认浏览器,平时不挂代理主用 Edge,挂了代理之后主用 Chrome 和 Arc。Mac 电脑上 Arc 是作为默认浏览器,这款浏览器在 Mac 上的体验要比 Windows 上好很多,同时 Dia 浏览器看着也不错,Mac 电脑上最近还有一个潜力股,就是 Comet 浏览器。
总的来说 Mac 电脑上可选择的浏览器要比 Windows 电脑多,体验也要好很多。
SongWang:依然在使用 Safari,AI 在我看来是改变原有的搜索页,而不是整个浏览器,最适宜的产品形态就是现有的网页形态,没必要在浏览器壳子上加啥 AI,甚至我觉得 AI 是分不同工具属性的,DeepSeek 如果能开发原生的桌面端应用,我想我大概率就再也不会在浏览器上打开搜索类网页了。
搜索结果的标签页在我的传统工作流里存在大量冗余,且需要经常开关,这个体验很不好,让他以对话的形式被记录在一个垂类搜索工具里也许是他更好的归宿,当然其他类型的 AI 也是如此。
keleus:现在有的几个 AI 浏览器里做的还算好的也就 Comet。
锐评一下几个 AI 浏览器吧:
Fellou 之类的,本质上不是浏览器,只是一个 Electron,没有完整的浏览器功能。Dia,把浏览器自带的设置页隐藏了,想要改设置需要进 dia://settings 自己手动输入。Genspark,号称本地大模型,但首页锁死他的官网对话,无法关闭,全是充值广告弹窗,只能说不愧是百度出身的做的。其实自己主要用的浏览器 + AI 插件或者是 AI 的客户端就足够用了。现在的 AI 浏览器并没有说能力特别强。而且新品太多了,维护期也不能保证,不如等 Chrome、Edge 自己更新 AI 相关的功能(前提是不要塞广告,点名 Edge)。
WK:从认知角度来说,我不愿意 AI 浏览器介入我的信息阅读,会导致我的大脑惰性;我实在搞不清楚的内容,再请他帮忙就可以了。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