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台上有些疑问:16号新秀,为何“打卡式”轮换?熟悉比卢普斯用人的人知道,开拓者的外线持球是轴心(希蒙斯、斯库特·亨德森),中锋更多承担空间与掩护质量;何况先发五号位是艾顿,面对森林狼这种“禁飞区”,新秀被保护也在情理中。
短暂三分钟的首秀:杨瀚森撞上森林狼内线墙,开拓者战术与培养路怎么走
摩达中心的灯光压下来,主场播报员拉长了声调:“杨——瀚——森!”看台起身,掌声混着口哨,一位20岁的中国中锋迈进NBA常规赛节奏。
对手不是善茬。森林狼堆起联盟顶尖的内线壁垒:戈贝尔、唐斯,还有第六人纳兹·里德。护筐面积大、换防脚步快,任何一个新秀5号位,都是上手考试。
杨瀚森在首节末段得到登场。他的镜头简单直接:高位掩护、短滑寻找缝隙,协防时两次内收补位。球却没有真正落到他手里,回合转换很快,不到四分钟被换下。
看台上有些疑问:16号新秀,为何“打卡式”轮换?熟悉比卢普斯用人的人知道,开拓者的外线持球是轴心(希蒙斯、斯库特·亨德森),中锋更多承担空间与掩护质量;何况先发五号位是艾顿,面对森林狼这种“禁飞区”,新秀被保护也在情理中。
技战术角度看,开拓者首发与二阵切换主要走角落拉开+中路单挡模式,二次配合较少,给中锋的手递手与短顺下分球窗口有限。杨瀚森的掩护角度已有职业范儿,但接应点没有串联起来,导致没有形成连续攻势。
季前赛的落差感也能理解:强度一上来,脚步节奏慢半拍,屏幕后再卡位的第二动作容易丢。对年轻内线,适应比赛速度、对抗后的持续站位,是比数据更紧要的考题。
如何用?片段里的答案已经写在地板上。其一,二阵可为他加一条Elbow(肘区)手递手轴心,让45度的射手绕出;其二,和斯库特打一两次Spain挡拆,弱侧清空,给他短顺下接球的视野与一步爆发;其三,防守端让他执行深退守(drop)+二次起跳护筐,优先稳住无犯规的对位站位,再谈协防冒头。
与历史对照有启发。当年姚明在首秀也并非数据“爆表”,回到训练里把低位脚步、出手点和体能窗口抠到细枝末节,才有后面的层层进阶。内线位置,回合质量比回合数量更值钱。
开拓者处在重建周期,培养与胜负并行。只要他控制住接触犯规、把掩护的角度与力度打实,教练组给出更清晰的战术台本,下一次登场就不只是“报到”,而会是回合里的参与者与决策者。
留一句场边话作结:机会留给准备好的人。你在主场见过哪位内线从“跑位背景板”到“战术枢纽”的转身?也欢迎分享你在野球或校队里练掩护角度、卡位细节的心得。
来源:嘎嘎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