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的中国新绘画超级夜场丨中国嘉德2025秋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04:21 1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的70/80一代艺术家,是在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夹层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既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观念探索精神,又在新世纪后逐步确立了以个体经验、绘画语言与文化身份为核心的创作立场。这一代艺术家不再追求政治寓言与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内心、时

中国当代艺术的70/80一代艺术家,是在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夹层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既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观念探索精神,又在新世纪后逐步确立了以个体经验、绘画语言与文化身份为核心的创作立场。这一代艺术家不再追求政治寓言与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内心、时间、记忆与精神结构的再造,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从“激进”走向“内省”的关键群体。

回应当代生活,他们的艺术呈现出一种私人化的自知自觉。欧阳春以图像的符号学与象征寓言揭示人性荒诞,黄宇兴结构化色彩再次定义精神景观。仇晓飞融合个人与时代记忆,通过对空间的抽象重构心理场域。韦嘉通过在作品中强烈的视觉张力与情绪能量揭示当代个体的内在状态,闫冰借“物象”回答时间、生命与自然的循环关系。陈飞则以怪诞叙事和情景再现,探讨当代主体的裂变与身份转移。

处于艺术生命力与市场认可度的黄金交汇期,无论是国内与国际画廊体系的稳定支持、丰富的全球展览经验,还是二级市场的持续认可,都表明他们已进入艺术收藏体系的关键圈层。他们兼具艺术理想与职业自觉,创作面貌以国际语言表达中国经验,已形成成熟且结构化的市场生态。这种多元的学术与市场向度,使70/80一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最具研究价值的群体之一。

回归个体深处的诘问,依然是艺术最强韧的根基。70/80艺术家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稳健道路:他们不再以叛逆为姿态,着重在形式与精神之间建立深层结构,具备全球视野的同时保持文化自觉。他们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步入成熟阶段——由早期边缘的社会实验,至星火燎原,再至逐步在全球艺术话语体系中确立出属于中国当代的位置。

Lot 285

黄宇兴(b.1975)

俱乐部

2011 年 布面 丙烯、油彩 336×208 cm.

RMB: 1,500,000-2,000,000

发表

《河流吞噬了树丛|接着吞噬你—黄宇兴》,天线空间,上海,2014年,第106至107页

《冲积—黄宇兴2005-2015》,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5年,第82至第83页

展出

黄宇兴,2012年4月26日至6月3日,北京公社,北京

“冲积—黄宇兴2005-2015”,2015年9月5日至10月4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在黄宇兴的创作脉络中,荧光色彩的开拓性使用,是最具关键性的创作转折。这一转变可追溯自2009年他远赴喜马拉雅的长途旅行,高原地区强烈的日照令他豁然开朗,为把这样的强大视觉及心理感受转化于作品之上,荧光彩自此介入其画作,成为黄宇兴艺术的标志性语汇。

完成于2011年的《俱乐部》是黄宇兴转折期的重要作品。在2011-2013年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建筑场景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如《环形剧场》、《斗兽场》、《试验室》等,有着对社会学景观的强烈暗示,而大量荧光色的涌入,也全面刷新了外界对黄宇兴作品的认识。而作为这个系列的代表,《俱乐部》以昏暗的林野作为背景,汇集了交通标志、隔离墩及维护秩序的各种器械。其中蕴藏的政治怀旧,以及秘而不宣的歧义性,在宏大的尺幅上迸发出超现实的梦幻感。画面主体摞叠了各种几何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漩涡或喇叭状的椭圆形,它们蜕变自黄宇兴过去画面中的人物面孔——他恰好在当时经历了情感变故,挚爱之人的离去,消失的面孔在画中留下了椭圆形的黑洞,一如他记忆中的灼痛。

通过交替使用丙烯和油彩,画面游离于浓厚与浅薄之间,痕迹和色彩经过不断地添加,也产生一种如经历过反复磨洗的冲积感。结构简单的几何体被浓郁的色彩大量的填充,色彩跳度非常大,荧光色与紫的各种色阶交相辉映,仿佛发出隆重的声响,使得单纯的图形显得含义繁复,更具有超现实的色彩。《俱乐部》不仅代表黄宇兴从个人经验,进入了对公共空间场域的关注,同时也是其未来“河流”及“气泡”系列的先声,是承上启下关键之作。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Lot 286

欧阳春(b.1974)

金銮殿(三联)

2008 年

布面 油画

190×150cm.×3

RMB: 3,500,000-5,500,000

发表

《王》,奥地利国家美术馆、柏林收藏家美术馆,2011年,第151页

展出

“王:欧阳春个展”,2010年,柏林收藏家美术馆,德国

“王:欧阳春个展”,2011年5月2日至6月12日,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奥地利

从2006至2009年,欧阳春创作了近30幅大型油画系列作品,并将其命名为“王”。此一系列无论是在绘画形式上,亦或内容上的多样性令人惊奇,描述了国王一生中的不同片段,如王取得的胜利、遭受的失、经历的爱情乃至死亡。这些油画中有些人物丰富、描绘得细致入微,有些表面模糊,意蕴悠长,有些大量使用金箔和金色颜料,令画面气势撼人。艺术家也借此将作品与中国艺术的古老传统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对王一生中不同片段的描述完成对统治者的刻画。

完成于2008年的《金銮殿》,是“王”系列最成熟,也最能展现其面貌的追求的代表。画中所描述的金灿灿的大厅,时至今日人们还能在北京的故宫的“太和殿”中看到,大广角的构图仿佛囊括了全天下人的野心和期望,最终聚焦到画面中心色彩最为艳丽的小小龙椅上。这是中国王权最核心的象征,时过境迁,曾坐在上面的每一个“王”都已化成黄土,但王座仍然屹立。艺术家通过金色的笔触和色彩,书写着生命的易逝,以及权力的永存。

画中不朽的金色一方面形成了永恒变化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分裂性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国王已死,国王万岁”这句话在欧阳春的这些作品中得到了独特的回应。王是胜利和失败、拥有权力和丧失权力的永恒象征。然而,在此时具有决定作用的却是绘画艺术:是它为永恒之物赋予了当下意义。

Lot 287

陈飞(b.1983)

马蜂

2012 年

布面 丙烯

180×240 cm.

RMB: 3,000,000-5,000,000

发表

《来日方长》,麦勒画廊,北京,2016年,图版

《Chen Fei》,DISTANZ Verlag,柏林,2016年,第58页至第59页

展出

“来日方长”,2016年3月12日至5月3日,麦勒画廊,北京

《马蜂》是陈飞2016年重要个展“来日方长”中的核心作品。彼时陈飞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画面里的叙事性,他会将自己与女友形象入画,展开种种奇幻、躁动的青春故事。《马蜂》倒回上世纪90年代,在如电影分镜般的画面与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感中,艺术家完成了对庸常生活的戏剧化处理,将冲突上演前的一刻定格于画布上,并通过种种细节引导观众直达表象背后。赤裸上身的男人左手托腮,直望着正在接听电话的女人。电话中的内容显然让男店主兴味盎然,以至于他手中的香烟即将烧到手指却浑然不觉。落在柜台上的烟灰,暗示他保持这一姿势已经好一阵子。而被他持续凝视的女人似浑然不觉,出神的望着地面,手指无意识地绕着电话线,连手旁可乐都一口未喝,透露了电话那头诉说者的内容是如此吸引着她。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三点,一出三角戏正在上演。

作品取名“马蜂”既是直白地对店内天花板上马蜂窝的描述,同时也隐喻出两性间潜在的危险。马蜂作为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昆虫,与男性跃跃欲试带有进攻性的姿态形成呼应。陈飞用极度写实的细节不厌其烦、堪称极致入微地勾勒着货架上的每一种商品、商标、价签...这种精细的描绘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写实感和现场感:前景电子秤里趴在脑花上的几只苍蝇是这一无声场景中唯一的“动静”;女人颈间的血痕、身后墙上的性器官解剖图,以性状直白铺陈原始的生理;男人右臂下垫着的《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手臂上的刺青“爱”;黄色糖罐上印着的“SUCK ME”字样,以及男人腿间的鱼……似不经意实则刻意地暴露了在一个局促的小店内,正在悄悄蔓延着的关于爱情、欲望,渴望而不合时宜的矛盾气息。

以自己和女友的形象入画是这一时期陈飞作品的重要标志,在“自画”的过程中,陈飞对自我进行了富于想象成份的编撰,透过作品将私人生活重塑成超现实的场景并以自嘲式黑色幽默进行表达。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揣测和场景中诸多细节的暗示,帮助甚至引诱观者完成各自脑海中对情节的建构与想象。在陈飞的笔下,他所表现的都是你我再熟悉不过的角色或场景,但他以独有的诡谲想象力为平淡的庸常增添了无数可能。

Lot 288

仇晓飞(b.1977)

势如破竹

2014 年 布面 丙烯 220×300 cm.

RMB: 1,500,000-2,000,000

展出

“仇晓飞—南柯解酲”,2014年5月8日至6月21日,佩斯画廊,北京

仇晓飞的绘画在2013–2014年前后完成了一次从“再现图像”到“再现绘画”的决定性转向,从以旧照片与个人史为依托的图像叙事,转入以媒介自身为舞台的生成现场。喷漆、丙烯、刮刀等更快干、更具工业属性的材料与工具被引入,动作的顺序、重力的轨迹、支撑面的承受力取代题材成为首要变量。由此,画面不再承担再现的义务,而以一种“反应-形成”的机制展开:每一步都对前一步作出撤回与再分配,由此诞生的不是主题变体,而是过程的表面。

《势如破竹》在第一眼即以互不让步的动作宣示其生成逻辑,艺术家利用了景观式的线索组织出一套动作方法:纵向的滴痕把重力作为书写者引入,中段折返的S形笔触在“成立-瓦解”的边缘不断试探;深绿与明黄沿地表式带状推进,右上角忽隐忽现的“窗棂”几何残影如同迟到的秩序迹化其间。肉粉与淡蓝反复被刷抹、刮除与冲洗,清亮与浑浊彼此叠宕,使前景与背景的分野保持在可读与不可读的悬置之中。

题名“势如破竹”并非轻巧的俏皮,而是对动作逻辑的提示。绘画作为手上劳动的连续切割——砍、削、剁、拌——在材料阻力与偶发关系中完成决定。仇晓飞此前曾尝试将现成物置于画面语境中来干扰“字面性”的观看,在这里则转化为媒介内部的政治:观看从文本解释上溯至材料限制与直觉阈值,滴落与擦洗、硬边与污浊、透明与遮蔽在同一平面争夺发声权,文本意义退居幕后,材料与手势承担命名。

形式的节律亦被周密编排。纵向的重力作用与斜向的线性书写交错,制造出近似爵士乐的呼吸:爆发与停顿相互咬合,色面清亮与笔触浑浊互为牵制;那些幽灵般的几何残块既像学院训练的余音,又像被拒绝的诱惑,只以痕迹姿态浮现,拒绝提供稳定的构图支架。仇晓飞在《势如破竹》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看逻辑:以过程取代题材、以时间取代故事、以重力与节律取代象征学。它将绘画重新安置为被制作的“现在”而持续敞开,在那里,绘画之为绘画得以被再次发明。

仇晓飞作为“70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结构化的形式语言和象征性叙事,将个人记忆、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经验有机融合,形成理性而深沉的视觉风格。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重要画廊和美术馆中持续展出及纳藏,学术价值突出,兼具形式探索与思想深度。随着豪瑟沃斯在今年刚刚宣布现与布鲁塞尔的霍夫肯画廊(Xavier Hufkens)共同代理仇晓飞,并将于2026年在豪瑟沃斯纽约切尔西空间举办艺术家在该画廊的首场个展。整体来看,仇晓飞的艺术路径从国内稳固基础向全球核心市场延伸,国际市场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

Lot 289

闫冰(b.1980)

蘑菇 No.16

2019 年 布面 油画 250×200 cm.

RMB: 1,800,000-2,500,000

展出

“闫冰—起初天气很好”,2019年9月14日至11月10日,香格纳,北京

《蘑菇 NO.16》是闫冰“蘑菇”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能体现该系列气质,提纲挈领的一件,在2019年“蘑菇”系列首次呈现时,便作为展览海报出场。

本作将日常不起眼的生灵放大至超现实的尺度,将其从物的原始属性中解放出来。蘑菇们或伸张、或伫立、或蜷曲相拥,仿佛具有人的性格和表情,如伦勃朗笔下夜巡的士兵,又像是一家人般簇拥在一起,朴素中渗透着画家的感悟与思辨、痛苦与喜悦。而在整体自左上向右下的对角线构图中,又于左下方斜出一株小蘑菇,稚嫩而坚定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张力和叙事性,令人长久回味。闫冰通过幽暗而辽阔的舞台布景,以及微不可查的光突出了蘑菇的体量与扁平质感,呈现出古典的氛围和质感。厚涂与薄涂交替的油画技法,精准塑造出蘑菇菌盖的肉质褶皱、菌丝的脆弱、细腻与菌柄的柔韧质地。可以说《蘑菇 NO.16》凝聚了自2018年初创“蘑菇”以来,闫冰每一次凝视蘑菇所形成的新的认知,包括他对黑颜色的不断理解,对体量的拿捏,以及对画幅的丈量,都在这幅画中臻至成熟。

此前无论表现“牛皮”或“土豆”,闫冰的表达都带有乡村生活的痕迹,而“蘑菇”系列则刻意淡化了这种乡土味道。其中浸润了闫冰对于个体精神、生存体验的深入思考,这些寻常所见的蘑菇在其笔下早已脱离了其日常属性,具有了一种凝重和神性。闫冰曾说:“我能够通过画蘑菇架构出具有古典悲剧精神的气息,但是在土豆上做不到”,可见,蘑菇展现出的视觉特性是别具一格的。

闫冰的描绘使蘑菇脱离了“物”的范畴,不再是廉价的、平凡、卑微的象征,而融入了艺术家了生活阅历、个体记忆与情感体验,塑造出一个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具有了某种肖像的意味。闫冰从平凡之处入手,通过触摸和凝视激发想象,去体验更为深远的力量。画家虽然采用了写实的绘画语言,却将日常之物赋予了精神的力量。

Lot 290

韦嘉(b.1975)

大卫

2020 年 布面 油画 220×180 cm.

RMB: 800,000-1,500,000

发表

《韦嘉:劲旅2017-2021》,谷公馆,台北,2023年,第141页

展出

“绘画:宏”,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15日,广东美术馆,广州

“韦嘉:醉与梦”,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3月9日,松美术馆,北京

在韦嘉的创作轨迹中,“大卫”是一个在不同时期反复回返并被不断重写的图像母体。2007年的同名画作的三部曲尚能清晰辨认出源于学院时期版画训练的形态逻辑:结构稳固,块面与线条生发出压缩性的力量感,人物镶嵌于明确的构图框架中,承载着古典雕像式的稳定。而进入2010年代,韦嘉逐步将图像从版画性的造型纪律中赎回,以色彩的不确定性与手感的自由度推动图像的发生。

2020年的《大卫》放弃坚实的剪影式塑形,既是韦嘉对早期造型传统的解构,也是其新风格的集中体现。画面中的大卫,既是西方古典神话里的大卫,也是现实世界里双手插兜,带着青春朝气、帅气自信的前卫摇滚歌手。整个画面里鲜明的绿色带出人物朝气勃的生命力,意气风发地昂然挺立,透露着属于自己时代的“人”的讯息。

人物边界被泼溅的绿色“生态”吞吐包裹,整个画面被置于一种生长中的时间,使“雕像”在不稳定的空间中生成与消解。颜料以堆积、刮擦、滴流等手法构成事件般的临场性,人物的体积由色块与速度而非线描确立,具像与抽象于画布中维持张力。“大卫”的古典英雄母题不再是稳定的纪念碑式象征,而变为平凡的日常,人物与环境彼此渗透,图像与媒介彼此依赖,历史与当下在同一主题中被重新分配。

从最初承袭版画传统的造型方式,到逐步释放色彩与笔触的不确定性,韦嘉在十余年的探索中将图像由“塑造”转向“生成”。走向2020年代,《大卫》既实现了对艺术史图像资源的指涉,也同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了绘画语言的当代探问;英雄不再是单一的理想塑像,而是穿透物质、笔触与时间后重新浮现的“在场”。它所触及的,并不是形象的稳定再现,而是绘画作为一个不断生产意义的机制本身。

当代艺术夜场

预展时间11月5-7日11月8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11月10日Lot 271-290 20:00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