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读《扬善半月刊》,在1935年第3卷第8期的字里行间,一则来自江苏泰兴黄桥的消息悄然浮现——镇南大圣庙内,竟藏有一处名为“佛慈善书公览处”的文化场所。“公览处”即相当于今天的公共图书馆,确实令人惊奇。
近读《扬善半月刊》,在1935年第3卷第8期的字里行间,一则来自江苏泰兴黄桥的消息悄然浮现——镇南大圣庙内,竟藏有一处名为“佛慈善书公览处”的文化场所。“公览处”即相当于今天的公共图书馆,确实令人惊奇。
网络图片,非黄桥大圣庙
黄桥古镇曾庙宇林立,鼎盛时达二十余座,遍布街巷。然而历经战乱与时代变迁,至民国时期仅存九座,大圣庙便是其中之一。
大圣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难考证,但当地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大圣庙位于南坝桥下,相传此处水势湍急,船只易翻。桥初建成时,一位身背十三级小宝塔的和尚过桥,桥身剧烈晃动,主工匠托住桥梁才助其安然通过。众人猜测此僧乃菩萨化身,遂集资建起三间庙宇,供奉大势至菩萨,以佑一方平安。此后每逢天旱祈雨,庙中菩萨像亦被请至城隍庙,共襄仪式。
菩萨是否灵验,至民国时信众或已不甚在意。但在多数庙宇湮灭的背景下,大圣庙佛慈善书公览处成了信众礼佛、交流经义的重要场所,自然承载起传播佛文化的使命。
大圣庙“佛慈善书公览处”成立于1935年初,虽仅运作数月,却办理有序,日渐完善。最初仅搜集普通佛经与讲录,因阅览者日增,渐感不足。主办方遂在《扬善半月刊》刊出启事,广徵典籍:
征求大量佛典经论及佛化书报杂志,无论新旧,皆表欢迎。
恳请各界同仁、十方大德捐赠各种藏经,尤盼大藏、续藏各经及影印宋版碛砂藏经等重要典册,以利阅览,广弘法音。
凡有捐助者,将立延生牌位,永久供养,诵经回向。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这一次竟然征求大藏、续藏等经典,也反映出当时黄桥读者层次之高。
更令人惊叹的是,公览处不止于阅览,更在大圣庙偏殿每日下午二时半至四时半举办讲坛,延请“缁素名流”(法师、居士)宣讲教义。据统计,每场信众达五六十人。如此规模,即便放在今天也属难得——扬州大明寺鉴真佛学院的“扬州讲坛”声名远播,一年亦不过数期。
黄桥大圣庙佛慈善书公览处的影响力,通过《扬善半月刊》得以走出黄桥。
这份创刊于1929年、由上海道德书局发行的刊物,以“扬善惩恶、弘扬道德”为宗旨,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性的宗教文化传播窗口。它记录下公览处的实践,不仅为小镇留下珍贵史料,更在当时为黄桥一方文化撑起一片天地。
文案原创:纪树青
图片:网络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