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活跃以及季节更替,全球多地报告新冠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这场看似“低调”的疫情波动,却已悄悄登上门诊疾病榜首。虽然对多数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场“拖泥带水”的感冒,但对部分特殊人群来说,仍可能暗藏重症风险。以下三类高风险人群需格外警惕,同
近期,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活跃以及季节更替,全球多地报告新冠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这场看似“低调”的疫情波动,却已悄悄登上门诊疾病榜首。虽然对多数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场“拖泥带水”的感冒,但对部分特殊人群来说,仍可能暗藏重症风险。以下三类高风险人群需格外警惕,同时附上实用防护指南与重症预警信号,助你科学应对。
一、三类人群感染后易成重症,需重点防护
1. 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衰退,且65岁以上人群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人感染后住院率是年轻人的5倍。年龄越大,免疫系统“作战能力”越弱,病毒更易趁虚而入引发重症。
2. 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等)
基础疾病会导致器官功能储备下降,新冠病毒感染后易诱发“炎症风暴”,进一步加重原有病情。《柳叶刀》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死亡率较常人增加3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感染后心肌损伤风险显著升高。
3. 免疫缺陷人群(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等)
这类人群因治疗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自身抗病毒能力本就薄弱。美国CDC数据显示,其重症风险较常人高10倍,且病毒清除时间延长,易合并细菌、真菌等继发感染,形成“双重打击”。
二、全人群防护四步法,筑牢健康防线
1. 疫苗接种:动态强化免疫屏障
优先选择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二代疫苗,若基础免疫已超过6个月,需及时补种加强针。疫苗仍是目前降低重症率最有效的手段,尤其建议高风险人群尽早完成接种。
2. 科学佩戴口罩:选对口罩,正确使用
- 普通场所:在医疗机构、公共交通等环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 高风险环境:如密闭空间、人群密集处,建议使用N95/KN95口罩,且每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口罩潮湿或污染后防护力下降。
3. 环境防控:从细节切断传播链
- 家庭监测:常备抗原检测试剂,出现咽痛、肌肉酸痛、发热等症状时及时自测;
- 通风消毒: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定期擦拭。
4. 提升免疫力:从“内在”增强抵抗力
- 饮食调理: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D(每日800-1000IU),可通过日晒或膳食补充;
- 作息管理:保持7小时以上深度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三、警惕!出现这4个信号需立即就医
若感染后出现以下重症预警症状,切勿拖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 持续高热:体温>39℃且超过3天未退;
- 呼吸异常: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可通过指氧仪自测);
- 意识障碍:突发意识模糊、嗜睡或难以唤醒;
- 心脏警示:胸骨后出现压迫性疼痛,伴呼吸困难、心悸等表现。
四、理性应对:不恐慌但不松懈
当前新冠疫情已进入新的阶段,虽不如早期那般“来势汹汹”,但对高危人群而言,仍需保持足够重视。日常做好防护,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免疫缺陷人群,家属需加强照护,帮助其筑牢健康防线。
记住,科学防护与及时就医是应对疫情的关键。让我们携手以积极心态应对波动,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温馨提示:关注最新疫情动态,及时更新防护知识,如有疑虑可咨询专业医疗机构,避免轻信谣言。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人最好的负责!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