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东莞的王阿姨最近经历了让全家揪心的一幕:近一周,她反复发高烧,头疼、乏力、晚上睡觉都汗湿枕巾。
家住东莞的王阿姨最近经历了让全家揪心的一幕:近一周,她反复发高烧,头疼、乏力、晚上睡觉都汗湿枕巾。
39℃的体温持续两天没退,刚退烧又莫名反复,每天只能靠退烧药和点滴消耗体力。
家人起初以为是“夏天感冒”,轮番给她喝姜汤、吃退热片,谁也没想到,罪魁祸首竟是一枚家里冰箱里常见的鸡蛋!
医生检查发现,王阿姨此次感染了沙门氏菌——这种引起高热和全身感染的细菌,正是通过未妥善存放的鸡蛋污染,意外“闯入”身体,引发了这场席卷全家的健康风波。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习惯?鸡蛋一买回来,整盒塞进冰箱,觉得这样就最保险。但你可知道,冰箱并非鸡蛋的“安全护盾”,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健康风险。
鸡蛋到底该不该放进冰箱?冰箱里的鸡蛋真的安全吗?是不是所有冰箱“杀菌功能”都真的有效?
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谜团,尤其是第2个细节,很多家庭都容易忽视,甚至埋下健康隐患——赶紧看看,别等疾病来敲门才后悔。
许多人买菜回家最顺手的动作,就是把鸡蛋连托带盒直接丢进冰箱冷藏室;甚至有人认为,鸡蛋只有这样才“慢慢吃都不会坏”。
事实上,这种做法既容易增加健康风险,也可能破坏鸡蛋原有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鸡蛋表面的“保护膜”是天然防线。刚产下的鸡蛋,蛋壳表面包裹着一层角质膜(也称“胶护膜”),它能够有效阻止细菌穿透蛋壳进入鸡蛋内部。
若我们在蛋壳未做任何处理、未加清洁的情况下,直接放进冰箱,冰箱里的潮湿、低温环境易使蛋壳表面产生冷凝水。
一旦蛋壳上粘附细菌,湿润环境下,有害菌很容易顺着显微小孔渗入蛋内造成污染。
更可怕的是,鸡蛋常沾附的沙门氏菌,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不知不觉”伺机“潜伏”到人体。
权威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污染鸡蛋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约占相关病例的1/3。沙门氏菌对抗冷藏环境的能力颇强,4℃冰箱内即使存放10天,细菌依然存活。
很多人以为“冰箱杀菌功能”是万能的,其实对于沙门氏菌这种顽固细菌而言,家庭冰箱现有的冷藏、冷冻及普通杀菌并不能彻底杀灭。
以东莞王阿姨的病例为例,她此前习惯买鸡蛋来一大箱,连同水果、蔬菜一股脑塞进冰箱,未分装、未擦拭也未冲洗。随后家人轮流从冷藏室直接取蛋下锅炒煮,忽略了蛋壳上的细菌扩散。
在一次轻微皮肤划伤后,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手部被污染,沙门氏菌“趁虚而入”,引发发热、全身乏力甚至全身性感染。
如果存放和食用方式不当,鸡蛋中的隐形杀手就会伺机作祟。以下几个细节,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第2个误区很多人都没在意过:
鸡蛋无需清洗直接进冰箱:有人担心清洗鸡蛋“破坏保护膜”,但鸡蛋出产和流通过程中,表壳极易携带肉眼不可见的鸡粪、沙门氏菌或其他细菌。
建议买回后至少用干纸巾擦拭掉表面杂质,并按需分装,避免交叉污染。
鸡蛋和其他生食直接叠放存储:易在蛋壳、水果、蔬菜之间相互“传播细菌”,一旦蛋壳有裂纹或者和其他食物紧密接触,增加细菌扩散概率。
冰箱以为能自动杀菌:现代家电商家虽号称“全域杀菌”,但普通家用冷藏环境杀菌效率有限,对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抵抗力极强的食源细菌几乎无效。
一旦被鸡蛋或其他食物携带的细菌污染,冰箱反而成了细菌交叉“温床”。
鸡蛋存放时间过长:据《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与食品安全专家建议,冷藏环境下新鲜鸡蛋保质期大约为30-45天。
若长时间 (>45天) 存放,蛋白质降解加速,易产生异味及有害微生物,食用价值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鸡蛋安全储存与沙门氏菌防控指南》
《冰箱储存与家庭食源性疾病相关性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版)
《常见家庭冷藏食品安全风险通报》
《鸡蛋外壳保护膜及其功能研究》
来源:生活小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