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跑了这么多年步,我想想我是怎样有了跑马拉松的念头的?那是一个周末,观看了郑开马拉松的直播,当时就震憾,当时晨跑两公里的我,心里想怎么还有这么牛的赛事,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也能参加这样的赛事,也能感受这样的氛围,哪怕只是一个半马也足矣。
跑了这么多年步,我想想我是怎样有了跑马拉松的念头的?那是一个周末,观看了郑开马拉松的直播,当时就震憾,当时晨跑两公里的我,心里想怎么还有这么牛的赛事,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也能参加这样的赛事,也能感受这样的氛围,哪怕只是一个半马也足矣。
当年只是憧憬,但是对于参赛流程一无所知的我却在默默的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去奋斗。16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本市运动俱乐部举办的半程马拉松,其实只有20公里,我跑了一小时30分,当时已经46岁的我觉得以后再难跑出如此成绩,不凑个半程亏了,然后自己又跑了一公里,凑了个半程,用时135。时隔半年我又挑战了全马,以330完赛,自此,我对马拉松成绩无欲无求,因为我已经领会并体会到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这种精神。
16年元宵节跑的半马
我们跑团有个跑友,网名高山,是一个搞售后服务的,他每年大部分时间全国各地都处跑,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天都是歌舞升平、酒池肉林的,但他有个习惯,坚持健康,坚持长跑,出差必带跑步装备,非常自律,他也有个执念,此生破次三。他在疫情那几年状态非常好,但由于许多赛道停办,没有破三机会。他没有气馁,依然坚持科学训练,在今年无锡马拉松中轻松破三,成绩256。用我的话说就是,出差不忘训练,顺道破个三,这种状态最好,挑战自我、不去强求、自律训练、顺势破三。
我的网友高山破三成绩
我和高山的例子都表示出马拉松的一种精神,那就是超越自我,虽然我没有破三,但我从只能跑两公里到完成全马,也是很大的进步,而高山能够突破300,是他自身身体素质的过硬和科学训练的刻苦,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果我也要去破三,那有可能付出比高山多几倍的努力也达不到,不是我不努力,是自身体质的差异。如果我真这样干了,那就是从“自我超越”到“他人比较”的价值转向。真正的马拉松精神强调的是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追求个人最佳成绩的突破。然而,当“破三”成为跑者群体中的主流话语时,比较的对象从过去的自己转向了周围的他人。许多跑者不再关注自己是否比上次进步,而是焦虑于能否达到“破三”标准,能否在跑友中保持"领先"地位 。马拉松的真正魅力在于整个过程中的身心体验,从起点的兴奋、中途的挣扎到终点的喜悦,每个阶段都蕴含着独特的对生命的感悟。然而,当“破三"成为终极目标时,跑者往往忽视了过程中的美好体验,将42.195公里的征程简化为一个冰冷的数字。一位跑者坦言:“破三像一颗植入大脑的芯片,从此我的跑步地图被课表和配速切割成精确的网格,跑步变成一场数字游戏”。
马拉松运动的初衷是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破三”文化的影响下,许多跑者将健康作为换取成绩的代价。为了达到“破三”目标,他们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忽视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甚至健康危机 。
我有个跑友就是这种情况,平时跑量很一般,配速也是维持在4分40左右,一旦有赛事中签,就加大跑量,勤学苦练,前两年跑西马,跑出306成绩,代价是好几个月不能跑步。今年上海马拉松中签后,又燃起了他破三的雄心壮志,又是上强度练间歇,又是加跑量拉LSD,这不上马还没到就跑出了脚底筋膜炎,脚底板疼的要命,脚踝也不舒服,用他的话说就是,到时候即使吃布洛芬也要上去拼一拼,万一不小心破三了呢!我有个预感,他要是真拼,这过后又要几个月跑不成步了!
破三那些惨烈的场面
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无论男女老少、强弱快慢,都能在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破三”这一标准的确立人为地设置了一道门槛,将马拉松从全民运动变成了精英运动。数据显示,能够“破三”的跑者仅占总参赛人数的0.2%,这意味着99.8%的跑者被排除在"成功"之外,这种价值判断体系显然背离了马拉松运动的包容性精神。
我不知道那些“破三”人群究竟是怎么想的,又拿不了奖,又升不了级,无非就是在地方跑圈里名声显赫,在朋友圈里面子十足、点赞超然,然!没有卵用,无非就是满足那用伤痛换来的那些可悲的自尊心罢了。
来源:洛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