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再突破!这7家公司要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2:45 1

摘要:2025年10月21日,合肥传来的一则消息让能源圈振奋不已:河南中科清能研发的3kW@4.5K氦制冷机一次性启机成功,已稳定运行超120小时,制冷量完全达标。这台我国核聚变领域目前最大制冷功率的装备,能创造-268.65℃的极低温环境,就像给核聚变装置装上了"

中国核聚变再破壁垒!国产最大氦制冷机投产,7家硬核企业抢占能源革命风口

2025年10月21日,合肥传来的一则消息让能源圈振奋不已:河南中科清能研发的3kW@4.5K氦制冷机一次性启机成功,已稳定运行超120小时,制冷量完全达标。这台我国核聚变领域目前最大制冷功率的装备,能创造-268.65℃的极低温环境,就像给核聚变装置装上了"超级空调",将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提供核心低温支撑。

可能有人会问,这台制冷机为啥这么重要?简单说,核聚变反应需要在1亿度以上的高温下进行,而约束这种"一团火球"的超导磁体,却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这台氦制冷机采用先进的Claude氦制冷循环技术,通过多台透平膨胀机精准控温,能为超导磁体、低温泵等关键部件提供稳定冷源,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极高,直接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更关键的是,它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核聚变技术从"科学实验"向"工程应用"又迈近了一大步,而这条千亿级产业链上的企业,正迎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超导材料:聚变装置的"强磁场心脏"

超导磁体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磁场强度直接决定聚变功率,而超导材料就是制造磁体的关键。目前全球能量产聚变级超导材料的企业寥寥无几,国内这两家企业已占据先机。

西部超导:作为全球超导材料领域的重要玩家,市占率约15%,其低温超导产品在国内的市占率更是超过70%。公司早就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ITER项目,为其供应核心的低温超导线材。随着CRAFT项目推进,超导磁体需求激增,加上公司军工新材料业务的放量,业绩弹性相当可观。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高温超导领域也布局了REBCO带材,技术对标国际第一梯队,而高温超导正是未来商用堆的主流方向。

永鼎股份:国内核聚变超导带材的主要供应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温超导材料能产生更强磁场,还能让装置小型化,被视为商用聚变堆的关键技术突破口。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多个实验装置,随着超导材料国产化率不断提升,CRAFT项目及后续示范堆建设带来的增量需求,将为公司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核心部件:扛住极端环境的"硬核装备"

核聚变装置里的部件个个都是"极限挑战者":要扛住上亿度高温,要耐受中子辐照,还要保持真空密封。能造出这些部件的企业,都手握实打实的硬科技。

合锻智能:核聚变真空室构件的核心供应商,真空室就像聚变反应的"安全座舱",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真空压差,还要抵御电磁力冲击,制造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难度堪比"太空舱"。公司参与了合肥聚变堆主机预研项目,2024年还中标了BEST装置首批真空室段,金额达2.09亿元。此次氦制冷机投产将推动真空系统测试需求,公司在大型压力容器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加速商业化落地。

国光电气:作为ITER项目的关键部件供应商,公司的技术实力早已得到国际认可。其研制的偏滤器已应用于HL-3托卡马克装置,偏滤器负责排出反应产生的氦灰与热量,是直面等离子体的"防护盾"。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完成了全球首台满足ITER标准的大型真空高温氦检漏设备交付。氦制冷机配套需求提升后,公司的检漏设备与真空系统技术,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海电气:作为核电设备龙头,上海电气在聚变装置领域的布局相当全面。公司中标了CRAFT偏滤器项目,技术完全适配国际标准,能为聚变装置提供磁体线圈、真空容器等一系列关键部件。凭借全球顶尖的大型金属构件加工能力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未来公司很可能承接商用聚变堆核心部件的批量制造订单,在主机系统集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中洲特材:专注于核聚变反应堆用特种合金材料研发,这类材料是抵御辐照和高温的关键。2022年公司就已完成X750材质2000mm环件样品试制,这种材料在高温抗辐照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CRAFT项目推进,反应堆对特种合金材料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公司的技术布局有望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冰轮环境:可能有人没注意到,这家长期深耕极低温设备的企业,在核聚变领域早已卡位。公司的极低温氦气压缩机是超导磁体冷却系统的关键设备,2016年就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应用于"东方超环"等重大项目。其产品还入选了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技术水平国际先进。虽然目前核聚变业务占比不高,但随着装置建设提速,预计2027年相关营收有望突破2亿元。

从"东方超环"实现亿度稳态运行1066秒,到"中国环流三号"达成"双亿度"运行,再到如今超大功率氦制冷机投产,2025年我国核聚变领域的突破一个接一个。这场以"终极能源"为目标的革命,不仅能让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海水中的氘足够人类用数亿年,还能做到无长寿命放射性废料、安全性极高。

现在,美国Helion计划2028年向电网输送聚变电力,我国也预计2030年实现聚变发电示范。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插座,这场能源革命还有不少关卡要闯,但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在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些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在悄悄改写未来的能源格局。而我们,或许正亲历着人类能源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你觉得下一个突破会出现在哪个环节?又有哪些企业能笑到最后?

来源:砍柴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