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潮、彩妆色素引热议?400+品牌正处“苏丹红”危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1:30 1

摘要:近日,科颜氏、Farmacy等国际美妆巨头,与且初、玉容初等新锐国货品牌,因同一原料组合被贴上“苏丹红”标签,一场牵涉400余品牌、波及800多款产品的安全风暴迅速席卷化妆品行业。

文 | C2CC新传媒

近日,科颜氏、Farmacy等国际美妆巨头,与且初、玉容初等新锐国货品牌,因同一原料组合被贴上“苏丹红”标签,一场牵涉400余品牌、波及800多款产品的安全风暴迅速席卷化妆品行业。

风波的起点,源于老爸评测团队对一款肉色护肤品的常规质量抽检。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含有苏丹红,“匹配度高达94.5%,波形几乎一致”,然而产品成分表中却未见任何相关标注。

经过层层溯源,问题最终被锁定在一个复合原料组上。该原料组包含鳢肠(ECLIPTA PROSTRATA)提取物、印度楝(MELIA AZADIRACHTA)叶提取物和辣木(MORINGA OLEIFERA)籽油三种植物成分。而经老爸实验室送检,发现该原料组中苏丹红浓度竟高达1170ppm。

随后,团队对采用该原料组的多个不同品牌产品展开复测,结果均检出苏丹红成分。这使他们意识到,问题并非个案,而极有可能是整条原料供应链出现的系统性风险。10月19日视频发布后,消费者疑虑迅速蔓延,其中最多的疑问便是“含有这三种植物成分的护肤品,是否都暗藏苏丹红?”

针对这一核心疑问,老爸评测于10月22日通过视频作出回应,明确指出:“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辣木籽油本身均为合规的植物成分,即便三者复配使用,也不会自然生成苏丹红。真正的问题在于原料商,他们故意将苏丹红藏在这一原料组中,伪装成了红色的纯植物色素,再高价卖给品牌方。”

但疑问并未完全消散:主打“天然成分研发”的原料商为何铤而走险?涉事品牌真的只是无辜“背锅”吗?以色彩为核心竞争力的彩妆产品,是否也暗藏类似安全隐患?一、原料商以假充真,成本与诚信的失衡博弈老爸评测发布的视频虽未直接公开此次涉事原料商身份,但经网友线索梳理,最终曝光该企业为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康博Campo Research (S) Pte. Ltd.。其对外宣称“深耕天然成分与创新生物植物分子研发”,业务覆盖全球市场,且原料定价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高端天然原料供应商的定位参与市场竞争。然而,正是这家以“天然”为核心卖点的企业,却因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短板动了歪心思。天然植物色素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易发生褪色,难以满足护肤品对外观色泽持久性的使用要求。而苏丹红作为工业染料,不仅具备着色力强、稳定性高的特性,其成本更仅为天然色素的十分之一。为兼顾“天然”概念的市场噱头与产品色泽稳定性的双重需求,康博采取了违规操作,将苏丹红伪装成植物色素掺入原料组合。此举既维系了其高端天然原料的定价根基,又规避了天然色素的技术缺陷,却严重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

更令人震惊的是,老爸评测在后续调查中发现,康博已是“惯犯”:“我们另外检测过他们家的其他3个纯植物原料组,全部都检出了没有写明的人工色素(柠檬黄、亮蓝、亮蓝)。”

对此,老爸评测表示,已将情况反馈至国内化妆品领域最高监管部门;同时考虑到涉事原料商业务覆盖全球美妆行业,其也准备同步向美国、欧盟、韩国、东盟等国家及地区的化妆品监管部门发送邮件,推动全球范围的风险排查与监管介入。尽管这些人工色素属于国家准用范畴,但原料商刻意隐瞒成分、未如实披露的行为,已涉嫌商业欺诈。这不仅让品牌方失去了原料成分的知情权,在不知情中使用问题原料;更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的陷阱。大众基于“纯植物”认知支付高价,实际接触到的却是未标注的人工色素,即便色素合规,也彻底背离了天然护肤的选购初衷。目前,康博中国官网已悄然关闭,但这场造假留下的信任裂痕难以修复,品牌方对供应链的失控感、消费者对天然概念的怀疑,正持续冲击着化妆品行业的底层信任逻辑。二、禁用成分无“剂量豁免”,品牌敷衍回应加剧消费者焦虑事件曝光后,大众对化妆品安全的焦虑持续发酵,一种试图淡化风险的论调却悄然蔓延:“检出的苏丹红含量仅0.5-2ppm,远低于某些食品中的临时限量标准,无需过度恐慌。”但这种“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说法,在化妆品禁用成分领域完全不成立,“禁用”二字不是弹性标准,而是不容触碰的法律红线。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明确列出1286种禁用成分,苏丹红系列物质赫然在列。与食品领域部分成分可设定“限量标准”不同,化妆品中的“禁用”的定义清晰且绝对,无论含量多少,既不得作为原料添加,也不得在最终产品中检出。这一严格规定的背后,是对化妆品使用场景的深度考量:护肤品需长期、大面积接触皮肤,部分成分可能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循环;且不同消费者的皮肤敏感度、代谢能力差异极大,无法用统一“安全剂量”覆盖所有人,唯有“零检出”才能实现对全体消费者的平等保护。更值得警惕的是,苏丹红出现在护肤品中绝非“天然杂质”或“偶然污染”所能解释。从行业逻辑来看,其来源无非两种可能:一是企业为营造“自然肤色修饰”效果恶意添加;二是原料采购、仓储、生产全链条管控出现致命漏洞。无论哪种情形,暴露的都是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缺失,而非可轻易辩解的“技术小瑕疵”。从法规层面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化妆品,企业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最高500万元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的处罚;从商业伦理层面讲,对禁用成分的“零容忍”,本是品牌维系消费者信任的基石。然而,事件曝光近一周,多数涉事品牌的回应仍停留在“拖延式话术”层面。

此前,部分品牌在舆论压力下承诺“已安排产品送检”,但当媒体二次跟进时,客服的答复却充满模糊性:“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再等等”“具体检测机构不便透露”“无法确定出结果时间”。

这些回应既未公示检测机构必备的CNAS/CMA资质,也未披露涉事产品的生产批次、召回方案,更未正面解释“禁用成分为何会出现”的核心问题,这种关键信息全隐瞒,核心问题全回避的处理方式,反而将消费者推向更深的焦虑漩涡。眼下正值双十一购物节关键期,不少消费者已果断退掉涉事品牌定金、拒绝支付尾款,质保期内的未开封产品也被大量退回。

此外,比订单损失更迫切的,是消费者的健康焦虑。社交平台上,“连续使用3个月涉事面霜,担心肝脏受损”的分享引发共鸣;孕期、哺乳期女性消费者更是陷入恐慌,害怕苏丹红通过皮肤渗透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敏感肌人群则担忧皮肤屏障受损加重,留下红肿、刺痛等后遗症。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没有任何涉事品牌提供专业健康咨询服务,医院皮肤科也无明确针对“化妆品苏丹红接触”的检测项目,监管部门的官方健康指引更是尚未出台。消费者求助无门的状态,让焦虑从产品安全升级为维权无门,甚至有人直言“以后再也不敢随便买护肤品了”。行业信任的崩塌,往往就在这样的“无人负责”中加速。三、护肤品“色”险未平,彩妆色素安全再引热议当粉色、红色系护肤品因苏丹红一夜之间沦为“烫手山芋”,消费者对口红、腮红等彩妆产品的担忧也随之涌来。在老爸评测的视频评论区,不少人纷纷留言“求测评”:“口红有测吗?天天用口红,很怕也有苏丹红!”“能否看看口红里面有没有,口红颜色鲜艳,更需要色素,而且大家都会吃进去,太恐怖了。”“感觉口红和腮红更加需要检测!”

消费者的焦虑并非无因,彩妆与护肤品的色素需求,存在本质差异,这也让其安全风险更具特殊性与复杂性。口红的娇艳色泽、眼影的渐变层次、腮红的自然通透,都依赖高浓度、多品类色素支撑,这对色素的多样性与显色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天然色素虽受市场青睐,却始终无法突破“稳定性瓶颈”,在彩妆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易褪色、变质,难以满足“持妆8小时”的消费需求。这种天然与稳定的矛盾,为部分企业的违规操作留下了可乘之机,若原料商或彩妆品牌效仿康博,为追求高显色、长持妆偷偷添加未标注的人工色素,甚至铤而走险使用苏丹红这类禁用成分,其危害将远超护肤品:口红、唇釉等产品会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长期累积可能引发消化系统损伤;眼影、眉笔直接接触眼周皮肤,极易诱发过敏、红肿,甚至影响视力;腮红、修容粉若含违规色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增加敏感肌风险。公众的担忧,本质上指向彩妆行业在色素监管与品控环节的多重漏洞。此次护肤品苏丹红事件暴露的原料商造假、品牌审核缺位、监管追溯滞后等问题,在彩妆行业或许更为突出:1.供应链管控松散,品控缺位:部分中小彩妆品牌为压缩成本、快速迭代色号,会选择资质不明的小作坊原料商合作,对色素的来源证明、纯度检测报告、安全性评估等核心文件视而不见,甚至默许“未标注添加”的潜规则;2.监管存在盲区,溯源难度大:现行法规虽明确了彩妆色素的使用范围与限量,但在原料溯源环节仍有短板。部分进口色素的境外生产记录难以核查,国内小厂色素的批次检测也缺乏强制监管,导致合规添加与违规滥用的界限难以精准界定;3. 行业“色彩内卷”忽视安全:近年来,彩妆品牌陷入“色号创新”竞赛,营销重点集中在“明星同款色”“限量版包装”上,却对色素安全投入不足。部分品牌为赶新品上市周期,甚至直接省略第三方安全性检测,直到出现消费者过敏投诉才被动召回,进一步透支信任。从护肤品到彩妆,从原料商造假到品牌回应滞后,从单一事件到行业共性问题,此次苏丹红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诚信缺失,更是化妆品行业在原料监管、成分透明化等领域的系统性漏洞。消费者对美妆产品的信任,建立在“美丽无害”的基本认知之上。这种信任需要品牌通过原料溯源可查、成分全透明、品控严格长期积累,却可能因一次违规添加瞬间崩塌。回顾美妆行业发展史,无论是早年的荧光剂事件,还是后来的激素面膜丑闻,每一次安全危机都伴随着消费者信任的流失,而行业重建信任的成本,远比追求短期利益的收益更高。美妆产品的“色彩”应是美丽的点缀,而非健康的风险。唯有行业监管筑牢防线、企业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让消费者在追求美妆效果时不再心存顾虑,让“天然”“安全”真正成为美妆行业的金字招牌,而非停留在广告页上的空洞口号。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