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痛,红米 K90 定价太高,雷军爆料是因为储存芯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5 11:42 1

摘要:2025 年秋冬之交,红米 K90 系列的定价争议持续占据数码圈热搜。这款主打 “性价比” 的机型因价格上调引发粉丝质疑,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回应称,涨价源于储存芯片成本的大幅攀升。这一解释随即分裂出两种声音:部分消费者认可行业成本压力,另一部分则坚持红米的核心

2025 年秋冬之交,红米 K90 系列的定价争议持续占据数码圈热搜。这款主打 “性价比” 的机型因价格上调引发粉丝质疑,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回应称,涨价源于储存芯片成本的大幅攀升。这一解释随即分裂出两种声音:部分消费者认可行业成本压力,另一部分则坚持红米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被价格稀释。这场争论的焦点看似是产品定价,实则指向一个更深层的产业命题 —— 全球储存芯片市场的定价权博弈,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连锁影响。

价格风暴:从数码产品到芯片市场的连锁反应

红米 K90 的价格波动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成本压力的缩影。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以来,主流品牌的 1TB 手机存储版本普遍涨价 300-500 元,笔记本电脑的内存升级费用较去年同期提高近 40%。这种终端价格变动,直接映射着上游芯片市场的剧烈震荡。

雷军提及的储存芯片涨价并非夸大其词,市场数据呈现出触目惊心的涨幅。一位电脑装机爱好者在社交平台晒出的订单记录显示,他在 2024 年 8 月购入的某品牌 32GB 内存条单价为 720 元,2025 年 10 月同款产品价格飙升至 1339 元,到 11 月初已突破 1600 元,一年时间价格翻了 2.2 倍。另一位用户的采购记录更能体现短期涨幅:2025 年 10 月中旬入手的 16GB DDR5 内存条价格为 209 元,11 月下旬再次查询时,同款产品报价已达 375 元,30 天内涨幅高达 80%。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直观。2025 年 10 月 24 日,国内储存芯片板块指数以 1647.59 点开盘,当日最高触及 1712.86 点,最终收于 1712.12 点,单日涨幅达 5.66%,成交金额突破 1800 亿元。这一指数在 10 月 21 日至 24 日的四个交易日内,从 1595.86 点攀升至 1712.12 点,累计涨幅超过 7%,反映出市场对芯片涨价的强烈预期。

终端市场已出现恐慌性备货迹象。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元器件批发商李老板透露,以往每月内存芯片进货量稳定在 5 万片左右,2025 年 10 月突然接到 20 万片的订单,“上游代理商还在捂货,说下个月可能还要涨 20%,现在客户都是现款现货抢货”。这种抢购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形成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

涨价根源:AI 热潮下的产能 “大转移”

储存芯片价格飙升的直接推手,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引发的产能结构调整。AI 服务器对高带宽内存(HBM)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2024 年全球 AI 服务器所需先进内存芯片约 30 万颗,2025 年这一数字激增至 120 万颗,短短一年间需求扩大 4 倍。更关键的是,HBM 的单位价值远超传统内存,其销售单价是 DDR5 的 5 倍左右,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国际大厂纷纷调整产能布局。

产能倾斜的效果立竿见影。2023 年 HBM 在 DRAM 总产能中的占比仅为 2%,2024 年提升至 5%,2025 年已突破 10%;产值占比更是从 2024 年的 20% 跃升至 2025 年的 30% 以上。SK 海力士、三星、美光三大巨头成为最大受益者,2025 年第二季度,SK 海力士以 62% 的市场份额占据 HBM 市场首位,美光与三星分别以 21% 和 17% 的份额紧随其后,三家合计垄断 99% 的高端内存市场。

AI 服务器的爆发式增长带动了数据中心的扩建浪潮。据专业机构测算,2025 年全球数据中心容量增长率预计达到 17.7%,每个大型数据中心需配备数十万颗储存芯片,单座数据中心的芯片采购成本就超过 10 亿元。这种海量需求让国际大厂做出明确的产能分配选择:将有限的晶圆产能优先供给 HBM 等高端产品,传统消费电子用储存芯片的产能被持续压缩。

产能转移带来的供需缺口显而易见。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 DRAM 产能同比增长仅 3%,而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增长达 12%,其中手机内存需求增长 15%。某芯片行业分析师的测算显示,仅因产能转向 AI 领域,2025 年全球消费级储存芯片的供给缺口就达 18%,这一缺口直接转化为价格上涨的动力。

垄断阴影:反复上演的 “涨价剧本”

国际大厂的产能调整并非单纯的市场选择,而是其长期垄断市场、操控价格的延续。回顾储存芯片行业发展史,类似的涨价潮已多次上演,且每次都伴随着看似 “合理” 的借口。2013 年,三星位于韩国平泽的内存工厂发生火灾,尽管实际受损产能仅占全球的 1.5%,却引发全球内存价格暴涨 43%;2017 年,美光位于台湾的工厂出现氮气泄漏,导致国内内存条价格三个月内飙升 3 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巨头的协同操作。在储存芯片价格低迷期,三大巨头会同步宣布减产:2019 年存储芯片价格下跌时,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相继削减 10%-15% 的产能;当市场出现涨价契机,又会默契地延迟扩产,维持供需紧张局面。这种 “减产 - 涨价 - 扩产 - 降价” 的周期性操作,让巨头们得以收割超额利润。

当前的市场垄断格局为这种操作提供了基础。202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SK 海力士、三星、美光在全球 DRAM 市场的营收份额分别达 36%、34% 和 25%,三家合计占据 95% 的市场份额。在 NAND 闪存领域,这三大厂商与铠侠、西部数据共同控制着超过 90% 的产能,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不足 10%。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让巨头们拥有绝对的定价话语权。

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封锁进一步巩固了垄断地位。2024 年 12 月,美国将 140 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其中就包括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本土储存芯片龙头。这些企业被限制获取先进制造设备与技术授权,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受阻。长江存储原本计划 2025 年将 NAND 闪存产能提升 50%,受制裁影响,实际产能增幅不足 20%,难以填补市场缺口。

这种垄断格局下,中国消费电子企业陷入被动。小米、OPPO 等手机厂商每年采购的储存芯片占全球消费量的 30% 以上,却无法影响定价。某手机品牌供应链负责人透露,2025 年上半年与三星谈判内存采购价格时,对方直接提出涨价 35%,“没有议价空间,要么接受,要么就拿不到货”。这种强势态度的背后,正是垄断带来的底气。

破局之路:国产替代的微光与启示

华为的发展路径为打破垄断提供了参照。早在储存芯片价格平稳期,华为就开始扶持国内供应链,与长江存储合作开发手机闪存芯片,向长鑫存储采购服务器内存。2025 年面对芯片涨价潮时,华为 Mate 60 系列因采用国产储存芯片,成本涨幅控制在 10% 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提前布局,让华为在行业波动中保持了定价主动权。

反观部分国产手机品牌,长期依赖国际大厂的芯片供应,甚至以 “首发高通芯片”“采用三星内存” 作为营销噱头。这种模式在市场稳定期可借助国际品牌的技术背书吸引消费者,但在供应链波动时弊端尽显。2025 年储存芯片涨价潮中,某主打线上的手机品牌因过度依赖三星内存,被迫将旗下机型平均涨价 800 元,导致销量环比下滑 40%。

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国产替代的可行性。十年前,全球光伏硅片市场被日本京瓷、德国 Q-Cells 等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与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中国企业逐渐打破垄断,当前全球前十大光伏硅片企业中有 8 家来自中国,市场份额合计超过 90%。即便在行业涨价周期,国内企业也能通过产能调节稳定价格,从未出现储存芯片这般极端的涨幅。

国内储存芯片企业已在艰难中突围。长鑫存储实现了 DDR4、DDR5 内存芯片的量产,2025 年产能达到每月 10 万片晶圆,产品已进入联想、华为等品牌的供应链;长江存储的 128 层 NAND 闪存芯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良率提升至 95% 以上。这些突破虽未能立即改变市场格局,却为国产替代埋下了种子。

政策层面的支持正在加码。2025 年以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已向长鑫存储、长江存储注资超 200 亿元,用于先进产能建设与技术研发。多地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对储存芯片企业给予设备采购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这些举措正在为国产芯片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深圳某电子市场内,消费者在对比不同品牌的手机价格。一位导购员向顾客解释:“这款搭载国产内存的机型没涨价多少,就是备货少,得提前预定。” 柜台里,国产储存芯片的包装盒与三星、美光的产品摆放在一起,虽然数量不多,却在灯光下折射出微弱的光芒。长鑫存储的生产线内,最新的 DDR5 内存芯片正在流水线上移动,它们将在不久后被安装进各类数码产品,踏上打破垄断的征程。

来源:夏津资讯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