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表述刷屏时,朋友圈里呈现出奇妙的割裂:一半人在转发政策解读,兴奋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的万亿机遇;另一半人却陷入更深的焦虑——这些宏大叙事与我何干?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这些高精尖领域,普通人连门槛都
当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表述刷屏时,朋友圈里呈现出奇妙的割裂:一半人在转发政策解读,兴奋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的万亿机遇;另一半人却陷入更深的焦虑——这些宏大叙事与我何干?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这些高精尖领域,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到。
这种割裂感,恰好印证了凯文・凯利在《5000 天后的世界》中里那个核心判断:科技革命正在制造新的筛选机制,而真正的破局之道,藏在大多数人忽略的"创造力红利"里。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这场"创造力革命"的底层逻辑——它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必修课。
在高技术产业的"冰与火"中,AI训练师和非遗传承人将同样珍贵。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突破18%,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60%以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实:高技术产业越发展,对普通劳动者的替代效应越明显,而同时,那些能与技术互补的"人性技能"反而愈发珍贵。
正如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警告:"技术门槛会像过滤器,将99%的人挡在创新圈外。"这并非危言耸听,1.1 万亿赛道的残酷真相,能参与核心创新的永远是极少数。
但另一个数据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全国新增职业中,密室剧本设计师、汉服造型师、宠物行为训练师等新兴职业增速超过300%。
这些职业既不在"高技术产业"名录里,也不需要顶尖学历,却创造着令人惊讶的价值。某头部剧本杀品牌单店月营收突破百万,核心设计师年收入超500万;一线城市宠物行为训练师时薪超500元,市场需求缺口达20万人。
这种反差揭示了一个新规律:当机器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的价值将向"非标准化能力"迁移——创造力、情感共鸣、文化表达,这些机器难以替代的特质,正在成为新的"硬通货"。
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实验室里的突破,却忽略了产业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需求。当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门槛(2023年中国人均GDP达1.28万美元),消费结构必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个经济学规律,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条。
这就是为什么政策文件在强调量子计算的同时,也提到要"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新型消费场景"。在苏州平江路,95后女孩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建筑构件,开发的文创产品年销千万;在西安老菜场,废弃厂房改造的艺术区里,每个周末都有上百个年轻人摆摊售卖原创手作。这些现象印证了一个规律:高技术产业搭建舞台,创造力决定谁能在台上跳舞。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创造力"的定义正在拓宽。过去我们认为创造力是艺术家的天赋,现在却发现它是一种可习得的"跨界整合能力”。
"未来5000天,人类将进入镜像世界——物理现实与数字虚拟的融合体。"十年后,凯文·凯利预言将正在变成我们每天的生活:用VR眼镜逛故宫数字展,在元宇宙里参加学术会议,就连外卖骑手都戴着AR导航眼镜送餐。
这个新世界里,稀缺资源不再是土地或资本,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创造力。
OpenAI最新发布的GPT-7已经能自动生成短视频脚本、设计产品原型、甚至撰写法律文书。但在杭州某MCN机构,情感陪伴类主播的时薪反而从2020年的80元涨到了现在的300元。机构负责人解释:"AI能模仿笑声,但模仿不了真实的共情。粉丝要的不是完美的表演,是那个会说错话、会流眼泪的真实人格。"
这种"反技术"的需求爆发,正在重塑价值评估体系。凯文·凯利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未来的医生可能70%工作被AI替代,但病人仍会为那30%的人文关怀支付溢价。"同理,四中全会布局的脑机接口产业,最终比拼的可能不是电极精度,而是如何让瘫痪病人通过意念控制假肢时,感受到"指尖的温度"。
在这个新时代,创造力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或科学发明,而是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维度。这些维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新大门。
很多人把创造力等同于绘画、写作,这是极大的误解。在镜像世界里,创造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
当我们拆解四中全会文件,会发现"再造高技术产业"不是要所有人都去搞研发,而是要构建一个"金字塔-生态网"复合型社会:塔尖是少数精英突破核心技术,底座是无数普通人用创造力填充应用场景。就像互联网普及催生了自媒体,新能源革命会催生"能源创意师",脑机接口发展需要"意识体验设计师"。
当我们把四中全会的产业规划、凯文·凯利的未来预言和当下的生活变迁放在一起,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趋势:创造力将成为比学历、资历更重要的通行证。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我们会发现四中全会"再造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本质上是给创造力革命搭好了舞台。就像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教育体系,信息革命普及了互联网技能,这场创造力革命会重塑每个人的生存方式。
凯文·凯利说:"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那些现在就开始在政策缝隙中寻找机会、用创造力改造传统技能、构建个人价值网络的人,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受益者。而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敢于打破"必须怎样才成功"的思维定式。
当政策东风遇上人性需求,未来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个赛道,而是你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印记。
来源:人格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