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都不演了!杨振宁去世仅5天,不可思议一幕出现,结局大快人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23:50 1

摘要:清华大学官网第一时间发布讣告,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同步跟进,清华高等研究院很快设立了缅怀室,不少高校官网直接换成黑白界面,全网都沉浸在悲痛的悼念氛围里。

10月18日,当整个科学界都在为一颗巨星的陨落而哀悼时,互联网的阴暗角落里却正上演着一场狂欢。

有人将杨振宁先生一生的功绩简化为一场“18亿遗产”的狗血剧,把他与妻子翁帆21年的相守描绘成一场算计。

对八卦的胃口为什么永远大于真相?对一个逝者的恶意为什么总能轻易压过对敬意?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界泰斗,杨振宁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这个消息让无数人陷入悲痛。

清华大学官网第一时间发布讣告,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同步跟进,清华高等研究院很快设立了缅怀室,不少高校官网直接换成黑白界面,全网都沉浸在悲痛的悼念氛围里。

可就在杨振宁刚刚离世2天,一则“18亿遗产分配”的谣言就冒出了头,造谣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说,在杨振宁的遗产中,现金和专利收益全归前妻子女,翁帆只得到了清华园别墅的“居住权”,连产权都没有。

还有人伪造“知情人爆料”,说翁帆现在特别后悔嫁给杨振宁,这些离谱的说法竟然真的骗到了不少人,评论区里有人骂翁帆“贪心”,有人酸子女“不尽孝还想独占财产”。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把翁帆和杨振宁这段好好的婚姻说得特别不堪。

其实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这个谣言漏洞百出,而且这个谣言早些年就有了,早在2017年的时候,这个谣言就出现过。

当时也是掀起了一波舆论,但是当时杨振宁的助理出来回应了,他明确表示杨振宁的大部分收入多年来都捐给了清华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物理学科建设,还资助了不少年轻科研工作者,他自己的私人财产其实很少,根本不存在所谓的“18亿遗产”。

而且杨振宁生前也多次说过,自己对物质没什么追求,遗产安排早就和家人达成一致,根本不会出现争产的情况。

更打脸的是,翁帆本人也回应过这件事,明确表示了那些关于“18亿遗产”的说法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可还是有人造谣这件事,现在杨振宁先生去世了,也不消停,吃“人血馒头”吸引流量,摸着良心问一问,心安吗?

有人说抓住造谣者,做出封号处理,早在2021年就有网络“大V”造谣杨振宁逝世,最终的处罚是被平台禁言90天。

可即便有前车之鉴,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顶风作案,说到底还是造谣成本低、收益高的畸形心态在作祟。

在所有对杨振宁的攻击中,“改国籍”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一枚标签。

但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那个年代?

杨振宁的研究,是未来,是现在无法落地的,但已经可以确定的未来,这是需要花很多钱,但无法很快落地出现效果的。

因为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杨振宁的研究,原子弹建立好就能震慑全球,但杨振宁的研究还需要时间和金钱,这些是当时美国才能供得起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杨振宁的研究没有用,杨振宁属于绝对的国之无双,毕竟你可以说诺贝尔和平奖菜,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未让人失望!

可如果杨振宁想要继续在美国研究,那就必须要获得美国绝对的信任,最终杨振宁是非常痛快的选择了美国国籍。

从此以后到死,杨振宁的父亲都没有原谅过杨振宁,这是一件让杨振宁都很痛心的事情。

杨振宁在美国时,会不顾一切的帮助在美留学生,帮助中国在中美建交,领土争端问题为中国说话,这些对他并没什么好处,但杨振宁还是坚持要做,这还不够爱国吗?

他的爱国,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沉默的行动,他就像一棵树,根扎在异国的土壤里,却把所有的养分,都输送回了故土的森林。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可以说,没有这个理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就无法建立。

无数后来的科学家,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

抛开宏大的家国叙事,让我们回到杨振宁作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这里有更真实的温度,也更容易被误解和攻击。

他的第一任妻子叫杜致礼,她的出身并不简单,她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母亲曹秀清则是缝纫厂的老板。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杜致礼,从小就被严格要求着,既懂文学又通音乐,完全没有娇生惯养的官小姐架子。

她和杨振宁的缘分始于1944年的西南联大附中,当时22岁的杨振宁刚从西南联大毕业,因为赴美留学的手续没办完,暂时留在联大附中教数学。

在他的高二课堂上,聪慧过人的杜致礼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不过那时候俩人没什么特别的发展,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

直到1949年,两人又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厅再次相遇,这才熟络起来,聊着聊着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1950年8月,两人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两人就一起生活,杜致礼一直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不仅照顾家庭还毫无怨言的支持杨振宁的科研工作。

也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杨振宁才能在35岁那年,一举拿下诺贝尔奖,成为最早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的中国人之一。

他们一起走过了53年的时光,期间他们生了三个孩子,也是个个有出息,老大杨光诺成了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研究化学,小女儿杨又礼当了医生,虽然没有一个人继承杨振宁的物理学衣钵,但杨振宁从来没强迫过孩子,一直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

可惜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留下了杨振宁和三个孩子,那段时间,杨振宁特别难过。

就在杨振宁最孤独的时候,翁帆出现了。

其实杨振宁和翁帆早就认识,1995年在汕头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正在读大一的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

当时这两夫妻特别喜欢翁帆这个小姑娘,就留了联系方式,此后,三人会时不时的通过书信交流。

在2003年,杜致礼去世,翁帆得知后,给杨振宁写了封慰问信,信里的安慰和关心温暖了在悲伤中的杨振宁,一来二去,两人的联系就越来越频繁。

2004年,杨振宁正好要去翁帆所在的中山大学学习,于是他主动约翁帆见面,此后,两人的联系越发频繁,杨振宁会主动给翁帆打电话,也会主动约翁帆见面。

相处几个月后,杨振宁就向翁帆求了婚,翁帆面对自己敬佩老师的求婚,很是吃惊,但大多的是感动,她知道自己对杨振宁的感情也早就超过了师生,在思索一段时间后,她点头同意了。

感情确定后,在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宣布结婚,这下可把全国人民给惊着了,毕竟两人相差54岁。

当时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翁帆图钱,也有人说杨振宁晚年糊涂,反正没几个人看好这段婚姻。

可二十多年来,两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所有流言,他们住在清华园的“归根居”,每天清晨一起散步,午后翁帆帮杨振宁整理学术手稿,杨振宁也会陪翁帆读书,反正不管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

杨振宁还曾在采访里深情地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时间久了,那些质疑的声音慢慢就消失了。

这段感情,或许不符合世俗的期待,但却符合灵魂的需要,一个在暮年寻找陪伴,一个在青春寻找指引,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取暖,是超越年龄的纯粹共鸣。

随着杨振宁先生的逝世,那场关于“18亿遗产”的闹剧,也到了该落幕的时候了,因为真相,远比谣言更震撼,也更温暖。

杨振宁的助理早就明确表示,杨振宁的大部分收入多年来都捐给了清华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物理学科建设,还资助了不少年轻科研工作者,他自己的私人财产其实很少,根本不存在所谓的“18亿遗产”。

翁帆本人也回应过,明确表示那些说法都是胡说八道,杨振宁先生生前也多次说过,自己对物质没什么追求,遗产安排早就和家人达成一致,根本不会出现争产的情况。

这些话语,就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造谣者的脸上,也打醒了那些被谣言蒙蔽的人。

杨振宁先生真正留下的遗产,不是那虚无缥缈的18亿,而是清华大学物理楼的巍峨身影,是那些受他资助、如今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座至今仍在熠熠生辉的科学丰碑。

他的遗产,是写在历史里的,是刻在人心中的,是流淌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血脉里的,这些,是任何谣言都无法玷污,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他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最好诠释,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什么是深沉的家国情怀。

对于逝者,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尊重,是缅怀,是继承他的精神,而不是在他的身后,用最卑劣的想象去揣测他,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他。

作为普通网友,我们虽然不能阻止别人造谣,但可以做到不传播谣言,杨振宁先生已经离去,我们能做的,是停止传播那些无稽之谈,尊重他和家人的隐私。

谣言的尘埃终将散去,但他用一生筑起的科学山脉,将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记住这份真正的遗产,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评价一个巨人,不能只看他走了哪条路,更要看他为何出发,走向了何方。

未来的争议,将不再是他的选择,而是我们能否接续他留下的思想火炬。

面对英雄,我们是否应该放下偏见,多一些理解和敬畏?

来源:开心营业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