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每年进口超 8000 万吨大豆,八成依赖海外—— 这个数字背后是全球粮贸格局的敏感神经。近期,巴西大豆价格飙至三年高位,中国买家却集体停购,表面是价格分歧,实则是一场关乎供应链主导权的深层博弈。
中国每年进口超 8000 万吨大豆,八成依赖海外 —— 这个数字背后是全球粮贸格局的敏感神经。近期,巴西大豆价格飙至三年高位,中国买家却集体停购,表面是价格分歧,实则是一场关乎供应链主导权的深层博弈。
2025 年前九个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 8618 万吨,同比增长 5.3%,看似平稳的数字下结构已悄然剧变:自 5 月起,中国对美大豆采购清零,下半年更是彻底停摆;同期巴西对华出口飙升至 6964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80.8%。这一转向源于 2025 年 2 月中美重启关税战 —— 美国加征新关税后,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 10% 报复性关税,美豆价格优势瞬间消失,中国企业被迫押注南美,巴西由此成为绝对供应主力。
但巴西大豆长期靠 “低价 + 低蛋白” 策略竞争,如今却反其道而行。进入 10 月,巴西帕拉纳瓜港对华报价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11 月合约溢价 2.8–2.9 美元 / 蒲式耳,涨幅近 80%,折算到岸价从 4 月的 3800 元 / 吨冲高至 4180 元,部分批次突破 4200 元,创 2022 年以来新高。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批评 “报价严重脱离基本面”,下游压榨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不少工厂濒临盈亏线。
面对高价,中国买家没有妥协,而是集体按下暂停键 ——10 月以来几乎无新订单落地。这不是 “硬扛”,而是一场冷静的等待战。中国在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巴西 2025/26 年度新豆上市,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预测,该年度产量将达 1.776 亿吨,出口潜力 1.1 亿吨,新豆预计 2026 年 1 月底起装船,供应放量后价格必然承压;二是美国渠道的弹性,2024 年中国仍进口美豆 2213 万吨,只要中美谈判出现松动,美豆低价优势一旦恢复,巴西将陷入被动。
这场风波暴露出中国大豆贸易的长期短板:作为全球最大买家(年消费约 1.1 亿吨,自产仅 2000 万吨),却在国际定价体系中缺乏话语权。当前大豆定价以芝加哥期货价格为基础,由跨国粮商和金融资本主导,过去中国靠 “美巴平衡” 策略稳住价格,如今美国渠道中断,巴西一家独大,自然趁机抬价。
为破局,中国正加速供应链多元化:部分压榨企业开始试用菜籽、葵花籽替代大豆,虽成本高、工艺需调整,但 “总比被卡脖子强”;同时扩大从俄罗斯、非洲进口,国内也在推进高油酸大豆扩种。这些动作虽短期难撼美巴双寡头格局,却为长期议价权铺路。
巴西大豆的高价能持续多久?答案或许藏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巴西新豆 2026 年 1 月底才能装船,中国港口库存尚可支撑至明年一季度初,双方都有耗下去的底气。但时间越久,巴西压力越大 —— 南美雨季临近,仓储和物流成本攀升,高库存犹如双刃剑。
中国不是被动的买家,而是手握全球最大需求的 “沉默巨人”。当这个最大买家开始用脚投票,全球粮贸的规则就可能被重新书写。现在的问题是:2026 年一季度前,巴西对华大豆价格会跌破 4000 元 / 吨吗? 评论区见分晓。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