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本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很诗意的名字,被日本人沿用至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09:51 2

摘要:在中国古代,人们给这种水果起了个特别有诗意的名字,这个名字在中国几经变迁最终消失了,但在日本却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如今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苹果"这个名字,其实是近代才有的叫法。

在中国古代,人们给这种水果起了个特别有诗意的名字,这个名字在中国几经变迁最终消失了,但在日本却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那么,古人是如何称呼今天的苹果,这个名字又是如何流传到日本并保存至今的呢?

柰子飘香:夏商时期的"苹果"初现

现在人们常说的苹果,在中国最早期的文字记载中其实叫"柰"。

根据传说,夏朝时期已经有了对这种水果的记载,只是当时的历史资料太过有限,我们很难确定那时的"柰"到底长什么样子。

可以确定的是,到了汉代,《上林赋》中已经明确记载了"柰"的存在。

不过,那时候的"柰"和我们今天吃的苹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汉代的"柰"更接近于现在的棉苹果,果肉松软,口感和现代的脆甜苹果完全不同。

当时的人们不仅吃这种水果,还会用它来制作各种食物。古人会把"柰"制成果脯、果酱,甚至还会把它酿成果酒。

汉代的上层社会特别喜欢在宴会上享用这种果酒,据说口感清甜,回味无穷。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柰"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种植。北方地区因为气候适合,"柰"的品质特别好。

有意思的是,唐代诗人王维就曾写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柰香。"可见当时的"柰"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出现的意象,代表着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人发现有一种现象特别有趣——各种鸟儿特别喜欢啄食这种水果。

于是聪明的古人就用"林檎"这个名字来形容它。"林檎"的意思就是"林中禽鸟最喜欢的植物"。

想象一下:清晨的果园里,阳光透过树叶照在红彤彤的果实上,各种鸟儿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在树枝间跳跃,时不时低头啄一口甜美多汁的果肉。

古人观察到这一幕,灵感突发,就这样诞生了"林檎"这个美丽的名字。

这个名字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水果受到鸟类喜爱的特点,还暗含了它生长在山林中的自然属性。

古人的命名往往富有诗意,"林檎"这个名字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观察和尊重。

除了好听,这个名字还特别实用。

因为在古代,人们发现哪里有鸟儿聚集,那里很可能就有成熟的"林檎",这样就能轻松地找到可以采摘的果实。

可以说,古人通过这个名字,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

当时的"林檎"种类也很丰富。有的果实偏小而甜,有的个头大但略带酸味。据记载,有些地区的"林檎"甚至有特别的香气,远远就能闻到那种独特的芳香。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两国迎来了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日本派遣了大量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农业种植技术。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苹果的种子和"林檎"这个称呼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期传入日本的。

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拜,其中就包括来自日本的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不仅带回了中国的文字、佛教、建筑等文化,还把中国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也一并带回了日本。

早在秦朝,就有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死药,最终徐福一行人到达了日本,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虽然这个故事带有传奇色彩,但确实反映了中日两国早期的某种联系。

到了唐代,随着遣唐使的往来,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玄宗时期,中国迎来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日本的使者经常在长安城中穿行,学习中国的各种知识和技术。他们不仅带走了汉字、典籍,还带走了农作物的种子和栽培方法。

中国的"林檎"种子就这样带到日本生根发芽。

随之而来的,还有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林檎"。日本人接受了这个名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日语中“苹果”的正式称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这种水果的称呼却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柰",到后来的"林檎",再到"蘋果",最后简化为现在的"苹果"。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

为什么中国不再使用"林檎"这个名字了呢?这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政治、文化变革有关。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偏好,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众多,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某些词汇的消失或替代。

相比之下,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加上对唐朝文化的推崇,使得许多从中国引入的词汇能够保存下来,其中就包括"林檎"这个名字。

今天的日本,苹果仍然被称为"りんご",这正是汉字"林檎"的读音。

日本的苹果产业非常发达,青森县是日本最著名的苹果产区,那里出产的苹果享誉全球。

每到收获季节,青森县的苹果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有意思的是,日本文化中对"林檎"的喜爱还体现在流行文化中。比如日本著名歌手椎名林檎,她的艺名就采用了"林檎"这个词,可见"林檎"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中日两国对于"林檎"这个词的不同态度,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模式。

中国的文化特点是包容并蓄、与时俱进。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文化总是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这也导致了一些古老的称谓被新的表达所替代。"林檎"变成"苹果",就是这种文化特性的一个小例子。

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对传统的保存。他们往往能够将从外部引入的文化元素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林檎"这个词在日本的保存,正是日本这种文化特性的体现。

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中国的汉字经历了多次简化,而日本的汉字则保留了更多古老的写法。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则更注重仪式的完整保留。

这两种文化传承模式各有优劣。中国式的包容创新使文化充满活力,日本式的完整保存则使传统得到尊重。

"林檎"与"苹果"的故事,就是这两种文化模式的一个生动例证。

从中国古代的"柰"到诗意盎然的"林檎",再到现代简洁的"苹果",这种演变记录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变迁历程。

而"林檎"这个名称传入日本并保存至今,则展示了文化传播的奇妙旅程。

下次当你咬一口香甜的苹果时,不妨想一想,在遥远的古代,这种水果曾经有着一个多么优美的名字!

《中国果树栽培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汉语词汇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

《日本语言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东亚文化交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