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BOOK | 阅读·时尚·艺术系列学术讲座第二期圆满结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5 09:00 2

摘要:10月23日,“LOOK·BOOK”系列学术讲座第二期在通州校区A1楼五层报告厅圆满结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教授以“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为核心,围绕“全球视野”下如何重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给通州校区二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艺术哲思。

10月23日,“LOOK·BOOK”系列学术讲座第二期在通州校区A1楼五层报告厅圆满结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教授以“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为核心,围绕“全球视野”下如何重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给通州校区二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艺术哲思。

讲座伊始,邵亦杨教授以徐冰的《背后的故事》为引子,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现成材料重构经典图像,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索跨文化表达的可能性。

接着,邵亦杨教授引用了德国艺术家提诺・赛格尔的《这样的变奏》,强调了艺术可通过“情境建构”重塑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在近乎全黑的空间中,观众与表演者通过声音、触摸和对话建立联系,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观看-被观看”二元结构。这种“去物质化”的实践,被邵亦杨教授视为对边沁监控模型的彻底颠覆:当艺术不再依赖可见的物质载体,权力便失去了附着点。

随后,邵亦杨教授引用了展望的《无所遁形》。《无所遁形》通过光束中悬浮的尘埃,将不可见的微粒转化为可见的存在。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创作策略,提出了社会能见度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讲授中,邵亦杨教授通过引用Ron Mueck、AI WEIWEI、村上隆等艺术家的作品并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一个多维的理论框架,从身体政治与权力规训、消费主义与物质异化、资本运作与艺术商业化、文化混杂与身份重构、技术理性与批判性凝视,多角度揭示了全球化时代艺术与权力、消费、身份、技术等议题的复杂互动。

AI WEIWEI《Sunflower Seeds》(2010)

Maurizio Cattelan《America》(2016)

徐振《ShanghART Supermarket》(2007)

邵亦杨教授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本质上是对艺术作为批判性实践的辩护。她通过全球化视角,揭示了艺术如何在资本、技术、权力的多重挤压下,依然保有重构人类关系的可能性。从宋冬的旧物到埃利亚松的太阳,从卡普尔的镜面到卡特兰的马桶,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全球当代性”的视觉史。同时,邵教授还将中国古代宗炳“澄怀观象”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现出当代艺术对纯粹精神世界的乌托邦式想象,让我们看到东西方艺术思想的奇妙共鸣。

当代性是一种表现,一种体验,一种反省。这不只是当下的、某种特定的时尚的形式。它既在于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敏锐捕捉,也在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度追问;既在全球艺术语境中展现多元面貌,又在跨文化的对话中寻找精神的共通。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中,我们也应带着这样的全球视野与多维思辨,以多样形式去感知、体验并反思艺术的当代价值。

讲座的最后,邵亦杨教授总结道:“当代艺术的使命,是在技术理性的铁笼中,守护人类身体的感性经验与自由意志。”

主旨分享环节告一段落后,活动进入了互动交流环节。来自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时尚传播学院的同学们纷纷提出了富有艺术思辨的问题,邵亦杨教授一一作了解惑。

讲座圆满落幕后,同学们的热情依旧不减。有幸获赠邵亦杨教授著作的同学们,纷纷排起队伍请求签名留念。

“LOOK·BOOK”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场圆满结束了。LOOK・BOOK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次关于阅读的集体思考,更是一场场关于时尚、艺术与文化的多维对话。我们将看到,阅读的文字如何启发设计的灵感,思想如何塑造视觉的形式,艺术如何在时间的流动中焕发新的光芒。

下一期LOOK·BOOK,10月30日,我们不见不散。

[LOOK·BOOK]

简介

“LOOK·BOOK”是由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与图书馆联合推出的系列学术讲座,是北京服装学院第二十一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系列活动之一。“LOOK·BOOK”围绕“阅读·时尚·艺术”的核心理念,以阅读为起点、以思想为纽带,邀请多位学者与艺术家,结合各自的重要著作,分享他们在阅读与创作之间的思考,探讨文字如何滋养其艺术研究与时尚实践。

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

策划: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

图文:林培发 马鸿锦

美编:王皓

责编:林培发 王帅

审核:刘疆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