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波背后,是一个女儿对父亲事业的守护,也是一个企业家对责任的坚守。
9月12日,一封辞职信震动商界。
宗馥莉卸任娃哈哈董事长,宣布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41天后,剧情反转——“娃哈哈”品牌被重新启用。
这41天里,经销商观望、员工焦虑、市场动荡……
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波背后,是一个女儿对父亲事业的守护,也是一个企业家对责任的坚守。
宗庆后生前常说:“娃哈哈是我的另一个孩子。”
他带着笔记本走访经销商,记下每个人的困难;
他用“家文化”凝聚员工,用联销体搭建商业帝国。
而宗馥莉,留学归来,信仰制度与规则。
她取消周末加班消息,改革渠道,整合经销商——
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想让企业活得更久。
两代人的理念碰撞,从来不是为了对立,
而是同一个目标:让娃哈哈走下去。
国资持股46%,员工持股24.6%,宗家持股29.4%——
这是一道复杂的算术题,更是一道情感题。
商标归属、股权争议、员工分红……
每一条都是钢丝,每一步都需平衡。
有人说她“太刚”,有人叹她“不易”。
但当她坐在办公室,面对维权人群依然镇定喝水时,
那不是一个企业家的冷漠,而是深知:
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唯有行动可以。
为什么41天后又用回“娃哈哈”?
因为经销商说:“没有娃哈哈,我们不订货。”
因为员工说:“我们还想继续生产AD钙奶。”
因为市场说:“民族品牌不能倒。”
这不是妥协,是清醒——
企业家的坚持,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而是为了身后无数个家庭。
其实,谁不是一边咬牙坚持,一边调整方向?
就像凌晨赶工的工人,深夜改方案的职员,
就像宗馥莉——
接过父亲的担子,在争议中改革,在压力中转身。
她让我们看到:
真正的担当,不是不犯错,而是敢直面问题;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走出新路。
娃哈哈的故事还在继续。
它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兴衰,
更是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奋斗。
点赞这篇文章,为每一个在压力中前行的人加油!
来源:杨子观闻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