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手机让 “随手拍” 成为旅途中记录风土、街头捕捉人文的常态,而人像摄影的隐私边界,正因此被重新审视。据相关影像媒体报道,乌兹别克斯坦将于近期正式出台新规,明确禁止未经当事人允许拍摄他人 —— 这一政策不仅延续了该国对影像内容的长期监管传统,更折射出数字时代
智能手机让 “随手拍” 成为旅途中记录风土、街头捕捉人文的常态,而人像摄影的隐私边界,正因此被重新审视。据相关影像媒体报道,乌兹别克斯坦将于近期正式出台新规,明确禁止未经当事人允许拍摄他人 —— 这一政策不仅延续了该国对影像内容的长期监管传统,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全球范围内 “隐私保护” 与 “摄影自由” 的深层博弈,尤其牵动着计划前往当地的旅行者与人文摄影师。
图源:Anzor Bukharsky
从历史脉络看,乌兹别克斯坦对摄影创作的管控早有迹可循。在卡里莫夫执政时期,摄影被视作敏感的自我表达载体,艺术家常因镜头触及社会民生等 “敏感议题” 面临创作压力此次拟禁 “未经允许人像拍摄”,可看作是这种监管逻辑在个人隐私领域的延伸。
如果戴上面具,他们还能声称是“他们嘛?”
图源:Anzor Bukharsky
新规的核心是回应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需求,但也引发了对创作自由的担忧,尤其直接影响两类人群:对街头摄影师而言,传统的人文纪实创作将面临合规挑战 —— 撒马尔罕集市里商贩的鲜活神态、布哈拉古城中行人的悠然瞬间,这些曾是街头摄影中最动人的 “生活切片”,未来若未提前获得当事人明确许可,这类拍摄可能触犯法律;对游客而言,乌兹别克斯坦的丝路遗迹与民俗风情本是旅拍核心,新规实施后,拍摄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人、街头艺人表演等场景,都需先沟通确认。这一要求与法国 “公共场所拍摄人像需提前获同意” 的规定逻辑相通,但相较于韩国 “偷拍可判处 5 年监禁” 的严苛条款,显然更为温和。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政策并非孤立出台,而是契合乌兹别克斯坦近年的 “合规化浪潮”:2025 年 3 月,该国就曾以 “未完成本土合规注册、数据安全存疑” 为由封禁跨境电商平台 Temu,强调本土法规对数据安全与经济秩序的保护;此次人像拍摄禁令,可看作是对 “个人肖像权” 这一细分领域的进一步强化。但政策细节的模糊性仍存争议:公共场合的多人合影中,是否需要逐一获得每位当事人许可?新闻报道中突发场景的人像拍摄(如灾害救援、公共事件记录)是否存在豁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政策落地后的实际影响范围。
从国际视角看,类似 “人像拍摄许可” 的法规在多国呈现差异化实践:菲律宾明确要求 “商业用途的人像拍摄必须提前获授权”,甚至社交平台分享含路人的自拍都可能触及法规;欧盟则通过 “全景自由” 条款,允许街头摄影、城市景观拍摄中的人像记录,仅对商业用途设定严格限制。对乌兹别克斯坦而言,若能借鉴欧盟 “非商业性个人记录豁免” 等经验,明确旅拍纪念、街头纪实等非盈利场景的适用边界,或将更好平衡隐私保护与创作需求。
对普通民众来说,新规无疑是隐私安全的 “保护伞”,能避免肖像被随意传播、滥用;但对摄影从业者与文化传播者而言,如何在合规框架内保留影像的真实性与生命力,将成为新课题。正如摄影师艾哈迈多娃曾指出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管控常带有 “塑造国家形象” 的考量,此次禁令若能以透明化、精细化的细则落地(例如明确豁免场景、简化沟通流程),或许能在 “守护隐私” 与 “包容创作” 之间找到更优解。
在人人皆可 “举镜” 的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新规既是对 “个体肖像权” 的重申,也是对摄影伦理的提醒:镜头的权力从来都需要边界,而 “尊重他人意愿、提前沟通共识”,或许才是所有影像创作中既守护隐私、又留存温度的起点。
1、
2、
3、
4、
来源:PConline太平洋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