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吹爆苹果产能逆袭中国?中印直航破冰倒计时,开通暴露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21:27 2

摘要:2019年之前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曾经充满期待,10多亿人口、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尚未开发的市场,这基础条件曾吸引众多中企前往。

10月底,中国和印度宣布即将正式恢复中断已久的直航航班,这一中断持续了整整五年。

往返航线一旦再开不仅代表两国人员交流的回暖,也为两国经济、投资、供应链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可是在航班恢复的光环之下,会不会随着“直航”恢复而出现实质性改变?

2019年之前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曾经充满期待,10多亿人口、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尚未开发的市场,这基础条件曾吸引众多中企前往。

以2016年为例当年,万达集团曾提出承建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某工业区,总投资达100亿美元。

同年中车集团在印度设立铁路工厂投产,三一重工宣布未来十年再在印度投入10亿美元。

这些动向都昭示了中国企业当时对印度“蓝海”市场的信心。

但是从2020年开始风向急转,4月22日印度修订《外汇管理法》中有关“外国直接投资”(FDI)条款,对陆地邻国的直接投资由原来的自动审批转为政府预选审批。

紧接着,6月印度明确禁止电信运营商采购中国通讯设备,并对手机内的中国应用启动了升级版禁令,涉及300多款App。

上述举措配合对已中标基础设施项目的大规模取消或中止、税收优惠的撤销,使得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商业环境迅速恶化。

2021年中国对印直接投资额降至-3.3亿美元,实际资本流向的倒退。但在这一连串政策冲击和企业撤退的背后,贸易数据却呈出另一幅画面。

尽管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大幅萎缩,但印度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规模不仅未下降,反而在增长。

中 印双边货物进出口在2024年达1384.78亿美元,中国向印度出口1204.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印度“能断投资、不敢断货”。

直航恢复后,会不会是中国企业重新打入印度市场的新契机?

关键就在于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是继续封闭还是试探式回暖,目前迹象混杂,一方面印度政府正在考虑放松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最近官方透露,印度可能重新审视“Press Note 3”中对来自陆地邻国投资的强制审批制度。

另一方面印度国内制造业正在迅速转向台湾、韩国板块而非中国,因为印度电子零部件制造商正刻意规避与中国企业合作。

在直航开通之后,中国企业短期极难重返印度市场,政策障碍尚存。

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批、签证限制、采购禁令等多个层面仍未全面解除。

很多中国技术人员、高管自2020年起无法及时赴印,导致厂房关闭或缩减规模。尽管贸易还在走高,但投资信号弱化,中企在印的存量投资多年来徘徊在30亿美元左右,2015年为37.7亿美元,2023年约为32亿美元,几乎停滞。

印度自身也意识到,与中国谈“印度制造”还为时尚早。

尤其在苹果产业链里,虽然印度2025年上半年生产2390万部iPhone、占全球产量16-17%,但关键零部件仍几乎全部依赖中国。

因此,印度虽“拉苹果来印度”拧螺丝,但“核心链条”仍在中国。
人员、技术、商务流通恢复,为中印企业交互提供便利。但便利并不等于信任。

中企若重返印度市场,必须面对商业环境的政策可预见性不足,印度商务部在2024年投资指南中坦言,印度对中国企业“存有戒心”,“总体上营商环境具有较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提醒企业“量力而行”。


换言之,即便“直航”恢复开启了“人员+商务”通道,中企回流仍面临的是“政策+法律+信任”三重门槛。
直航的恢复标志着中印交流重启,但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迎来印度市场的“复苏”阶段,则取决于印度对中企态度的实质改变。

若印度在投资审批、法规透明、营商信任方面未做出结构性调整,那么中企“回流”只是理想,而非现实。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