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REDMI产品经理笋寸的一条微博,直接揭开了手机行业背后的“成本伤疤”。面对K90标准版12+512GB版本首销降价300元的操作,她无奈表示:“存储成本上涨远超预期,明年还会更贵。”评论区瞬间炸锅,有用户吐槽:“512GB版本快成奢侈品了!”
2025年10月24日,(码上1024)
小米REDMI产品经理笋寸的一条微博,直接揭开了手机行业背后的“成本伤疤”。面对K90标准版12+512GB版本首销降价300元的操作,她无奈表示:“存储成本上涨远超预期,明年还会更贵。”评论区瞬间炸锅,有用户吐槽:“512GB版本快成奢侈品了!”
小编说: 这波降价看似良心,实则是厂商在供应链压力下的无奈妥协。根据《韩国经济新闻》爆料,三星、SK海力士已通知客户,2025年Q4的DRAM和NAND闪存价格将暴涨30%。而AI数据中心对高性能存储的疯狂抢购,正是涨价的“罪魁祸首”——谷歌、微软等巨头砸下千亿美元扩建AI基础设施,导致手机、PC等消费级芯片产能被挤压。
更扎心的是,存储版本价差正在拉大。以K90为例,12+512GB比12+256GB贵了600元,而上代价差仅400元。小米总裁卢伟冰坦言:“成本压力已真实传导到定价。” 这并非小米一家之困,vivo、OPPO等品牌新机也普遍涨价100-500元。
小编观点:
存储芯片的“超级周期”背后,是AI浪潮对传统消费电子的降维打击。普通用户被迫为科技巨头的AI竞赛买单,而厂商的降价策略更像是一场“止血手术”。未来一年,大容量存储手机可能真会沦为“期货”。(码上1024:科技圈的涨跌,最终都是打工人兜里的钱在扛。)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喜欢的可以关注一下小编后续文章。每日分享科技热点!
来源:码上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