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遗体告别,好友首谈他最后时光:失去听力,翁帆用白板交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2:21 2

摘要:今天上午 9 点,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期举行。天刚蒙蒙亮,就有不少清华校友、仰慕者赶来送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外面排起了长队。按照告别式的规定,只有亲友和

今天上午 9 点,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期举行。天刚蒙蒙亮,就有不少清华校友、仰慕者赶来送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外面排起了长队。按照告别式的规定,只有亲友和

今天上午 9 点,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期举行。

天刚蒙蒙亮,就有不少清华校友、仰慕者赶来送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外面排起了长队。

按照告别式的规定,只有亲友和家人能进入现场。

外界本以为会有现场直播,想再送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程。

但没想到,整场告别式都办得格外低调。

没有过多的媒体报道,也没有公开的画面流出。

看得出来,家人可能是想让杨振宁先生平静离开,不想被外界过多打扰,也不愿占用公共资源。

但没能见杨振宁教授最后一面,不少人心里也满是遗憾和唏嘘。

而就在昨天,中国新闻网采访了杨振宁生前的好友葛墨林院士。

葛墨林的一番话,揭开了杨振宁生前最后时光的面纱,细节让人动容。

葛墨林说,自己最后一次看望杨振宁,是 9 月 20 号去北京医院的时候。

那时候,杨振宁已经处于病危状态。

他需要靠吸氧维持呼吸,神志虽然清醒,但人已经不怎么能动了,也几乎失去了听力。

陪伴在身边的妻子翁帆,为了和杨先生交流,就准备了一块小白板。

杨振宁虽然无法说话、听东西,但视力还是很好的。

平日里夫妻俩交流,就靠翁帆在白板上写字,再举到杨振宁眼前。

看到文字,杨振宁会用眼神或轻微的动作回应。

葛墨林夫妇去的时候,杨振宁虽然虚弱,却还记得关心人。

他的手动了动,用极轻的声音问翁帆:“葛墨林太太来了吗?”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之前他每次和葛墨林见面,他几乎都和太太一起。

2003年葛墨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杨振宁还请他们两口子吃了饭。

翁帆在一旁赶紧指了指葛墨林的太太,杨振宁看后,还缓缓比了个 OK 的手势。

那一幕,让在场的人都心里一酸。

即便身体已经如此虚弱,他心里还惦记着老朋友的家人。

看着杨振宁的状态,大家也是格外担心。

葛墨林夫妇回去后,翁帆告诉葛墨林,说杨振宁已经闯过了难关。

当时大家心里都有个期盼,希望他能挺过 10 月 1 号。

因为那天不光是国庆,也是杨振宁的 103 岁生日。

幸运的是,杨振宁真的顺利度过了生日。

10 月 1 号当天,好友王宫保还发布了视频,给他祝贺。

虽然画面里的杨振宁,是几年前的旧录像,但好友们都期盼他的身体能好起来。

可谁也没想到,好景不长。

才过了半个月,10 月 16 号晚上,杨振宁的身体状况就突然急转直下。

17号晚上,翁帆还特意给葛墨林发了消息,说情况暂时平稳。

大家都以为又能渡过一次难关,可第二天,就传来了杨振宁离世的消息。

不过葛墨林说,杨振宁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

网友们看到这个消息,纷纷留言感慨:“睡过去的,善终是人生大幸。”

是啊,对一位百岁老人来说,这样平静地离开,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很多人都知道,杨振宁晚年有翁帆的悉心照料。

却很少有人了解,他还有葛墨林这样一位真挚的忘年交。

87岁的葛墨林比杨振宁小 16 岁,两人相识多年,交情深厚。

他们既是学术上的同仁,经常一起探讨物理领域的问题。

也是生活中的挚友,会分享彼此的近况。

葛墨林一直很敬佩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为人。

他曾说,杨振宁是个纯粹的人,对学术执着到极致,生活里却格外温和。

不管是对晚辈还是朋友,都从来没有架子。

两人相处时,杨振宁常会聊起自己的学术经历,也会关心葛墨林的研究进展。

遇到葛墨林有困惑的地方,他也总会耐心指点。

而葛墨林也一直记着这份情谊,只要有空,就会去看望杨振宁。

哪怕后来杨振宁身体不便,他也会时常问候,陪翁帆聊聊天,缓解她的压力。

在葛墨林眼里,杨振宁的一生,活得格外通透。

学术上,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杨 - 米尔斯方程影响深远,成为物理领域的里程碑。

生活里,他珍惜亲情和友情,对身边的人都格外真诚。

晚年虽然饱受病痛困扰,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而翁帆 21 年的陪伴,更是让这份晚年生活多了很多温暖。

从当初 54 岁年龄差引发争议,到后来用日复一日的照料打破质疑。

翁帆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长久的陪伴。

尤其是最后这段时光,她日夜守在病床前,用小白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没有一句怨言,只有细致入微的照顾。

这份付出,不管是杨家人,还是身边的朋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今天,杨振宁先生已经正式告别这个世界。

他的学术成就,会被永远铭记;他的人格魅力,会被后人敬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杨振宁用 103 年的时光,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有学术上的高光时刻,有生活里的温情陪伴,有真挚的友情相守。

这样的人生,圆满而无憾。

愿他一路走好,去往没有病痛的世界。

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那些温暖的故事,会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永远的怀念。

来源:南方娱乐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