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碳”目标与政策红利的共同推动下,产业链扩张狂飙突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A股36家主要光伏企业员工总数仅15.85万人;至2023年末,这一数字已飙升至46.62万人——五年激增30.77万人,增幅高达194%。
三年前的今天,光伏行业还是资本与人才竞相追逐的黄金赛道。
在“双碳”目标与政策红利的共同推动下,产业链扩张狂飙突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A股36家主要光伏企业员工总数仅15.85万人;至2023年末,这一数字已飙升至46.62万人——五年激增30.77万人,增幅高达194%。
行业高速扩张的同时,光伏投资浪潮席卷全国。生产线日夜轰鸣,技术岗年薪百万屡见不鲜,一线工人月薪过万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甚至爆发过“高薪抢人”的激烈争夺。
然而,狂热的增长终究难逃周期规律。2024年,光伏行业急转直下,主材价格暴跌、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曾经“一将难求”的光伏人才市场,如今也面临残酷的“瘦身潮”:薪资缩水、岗位锐减、年终奖消失……这场始于资本狂欢的“人才盛宴”,最终在供需错配的寒流中草草完结。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A股109家光伏上市公司(剔除已退市企业)在职员工总数为78.26万人;而到2024年末,这一数字锐减至63.87万人。短短一年间,全行业累计减员超14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天有近400名光伏人离开岗位。
从业者断崖式下滑背后,映射出近两年来光伏行业的大起大落。
以组件TOP 4为例,经历过2023年的业务大爆发,到2024年,四巨头全年营收虽仍能维持在700亿-900亿元,但增速已经同比放缓一至三成。
出货方面,2024年,天合光能实现光伏组件出货超70GW;晶科能源实现光伏组件出货92.87GW;隆基绿能实现电池组件出货82.32GW;晶澳科技电池组件出货量79.447GW(含自用1.544GW)。
只可惜,高额的营收和出货量并没有转化成企业的利润。TOP 4企业中仅晶科以0.99亿元净利润“险守”盈利线,其余三家均告亏损。其中,“光伏茅”隆基绿能净亏损86.2亿元,同比降180%,出现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致股东的信》中坦言,2024年是“上市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他将亏损归结于双重压力:外有行业供需失衡引发的价格雪崩(硅片跌超50%)与PERC产能淘汰的资产减值,内有战略失误与管理积弊。
光伏巨头“过冬”实录
为应对危机,隆基祭出“极限降本”组合拳:2024年启动零基预算,全员提出超1000项降本措施,覆盖供应链、生产流程到管理费用。其中,裁员成为最直接的止血手段。
犹记得2024年一季度,多家媒体报道隆基裁员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被刷屏的消息是:光伏龙头裁员30%,据称隆基大概有8万员工,裁员30%,约2.4万人离开岗位。
事实证明,媒体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隆基员工总数锐减49.57%,为2024年整个A股企业中员工减少人数之最。生产与职能人员裁撤超53%,技术人员流失42.8%,仅销售团队因基数较小“逆势”扩编22.56%。
这场从车间到办公室的“瘦身手术”,正是光伏行业从狂飙转向求生的缩影。
除了基层员工人数锐减,纵观过去一年,光伏行业人事震荡贯穿始终——超100家企业发生高管变动,涉及近500个关键岗位,从CEO到技术总监均卷入调整旋涡。进入2025年,洗牌力度未减:一季度,32家上市公司已调整63名高管,平均每两天至少一名高管离任或调岗。
利润挤压下的困境,仅靠人事“换血”远远不够。
今年年初,连亏三年的正业科技突然宣布:管理层集体签署自愿降薪协议,降幅最高达40%。这一从“换人”到“降薪”的转变,实属全行业“勒紧裤腰带过冬”的无奈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隆基绿能的降薪力度同样令人咋舌。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高管降薪榜上,隆基绿能以2569.7万元的降薪总额高居榜首:其管理层年度薪酬从2023年的4154.94万元骤降至1585.24万元,近乎“腰斩”。核心高管薪酬更是断崖式缩水:
董事长钟宝申年薪从1153.95万元暴跌至89.55万元,降幅超90%;总经理李振国年薪从816.12万元缩水至84.65万元,降幅近90%。“高管薪酬与业绩深度绑定,降薪既是压力传导,也是向市场传递共克时艰的信号。”行业分析师指出。当行业龙头高管年薪缩水至“百万门槛”以下,光伏行业的寒冬底色已一览无余。
“幸存者”生存法则
尽管裁员与降薪成为行业主旋律,但产业链中仍有“幸存者”在悄然扩军——逆变器、胶膜、设备等辅材及配套环节凭借技术门槛与海外市场韧性,在寒冬中杀出血路。数据显示:
北方华创(光伏设备)2024年扩招4344人;阳光电源(逆变器)员工增加3608人,高管薪酬逆势上涨10%;德业股份、艾罗能源、锦浪科技等逆变器企业合计增员超3500人。“辅材与设备企业受主链价格战冲击较小,且海外订单占比高,成为周期波动中的避风港。”行业研究员分析称。以阳光电源为例,其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9%,境外员工增至1774人,为扩员提供底气。
结语
光伏行业的2024年,是一幅冰火交织的图景:一边是头部大厂生死搏杀的惨烈,另一边是细分领域“卖铲人”的闷声扩张。当龙头企业高管年薪跌破百万、跨界新秀迫于无奈断臂救生时,也有人凭借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布局,为行业留存火种。
“最黑暗的时刻,往往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一位光伏企业CTO坦言。眼下,TOPCon、BC电池、钙钛矿等路线之争愈演愈烈,美国关税壁垒倒逼东南亚产能转向中东,这场寒冬或许正是行业从“规模内卷”转向“价值突围”的转折点——活下来的企业,终将在下一轮技术周期中重写规则。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