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心真实无妄、不自我欺骗的心理状态,体现为高度自我觉察与内在一致性。
附录A 核心概念术语表(中英对照与释义)
A.1 诚(Chéng / Sincerity)
释义:
内心真实无妄、不自我欺骗的心理状态,体现为高度自我觉察与内在一致性。
扩展说明:
· 自我整合:要求直面真实感受与动机,避免压抑与投射等防御机制。
· 修养起点:是有效自我反省与心理成长的基石,与人本主义“真诚一致”理念相通。
· 应用价值:在心理服务中促进来访者自我觉察与行为改变。
A.2 道(Dào / Dao)
释义:
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及运行的总规律,以“自然”为根本法则。
扩展说明:
· 体现为生命自身的自组织、自调节智慧,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
· 心理过程如情绪、念头具有流动与变化性,顺乎“道”即接纳生命自然节律。
· 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体与宇宙规律的深度和谐,即“与道合真”。
A.3 德(Dé / De)
释义:
“道”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与承载,指个体得之于“道”的内在禀赋、潜能及本真特性。
扩展说明:
· 作为先天心理结构与实现倾向,与罗杰斯“有机体实现倾向”概念相通。
· 心理困扰源于后天“伪”对“德”的遮蔽,心理服务目标在于恢复“全德”。
· 区别于儒家社会伦理之“德”,更强调自然、本真的功能与品质。
A.4 精(Jīng / Essence)
释义: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形成的原始基质与能量基础。
扩展说明:
·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导生长发育与生殖,藏于肾。
· 后天之精:由脾胃运化水谷所生,濡养脏腑,补充先天。
· 功能:化生滋养、能量储备、防御外邪、心理基础。
· 失衡表现:精亏导致认知迟钝、情绪低落、意志薄弱、神疲乏力。
A.5 敬(Jìng / Reverence)
释义:
专注、认真与敬畏的心理状态,体现为全情投入、心流体验与责任意识。
扩展说明:
· 专注力:通过收摄心神提升活动品质与心理满足感。
· 敬畏感:激发责任感,防止傲慢与麻木,促进意义追寻。
· 现代对应:与正念练习中的专注当下、心流理论高度契合。
A.6 礼(Lǐ / Ritual Propriety)
释义:
一套文化设计的社会规范与情绪调节系统,通过行为脚本与仪式促进情绪表达、社会适应与超我内化。
扩展说明:
· 情绪容器:为情感表达提供社会认可的通道,实现“发而皆中节”。
· 社会智力:通过规范内化提升社交智慧与情境应对能力。
· 心理效益:增强秩序感、安全感与归属感,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
A.7 气(Qì / Qi)
释义:
构成天地万物、维系生命与精神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连续体,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基础与载体。
扩展说明:
· 具有连续性与贯通性,是天人同构同律的载体。
· 心理学意蕴:思维、情感、意志皆为气的运动形式;气机调畅则思维敏捷、情绪稳定。
· 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结合,强调心理的物质基础,避免心物二元论。
A.8 仁(Rén / Benevolence)
释义:
儒家核心概念,指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能力、共情心理与社会联结的基石,体现为推己及人、利他关怀的心理品质。
扩展说明:
· 情感基础:以“爱人”为本质,源于恻隐之心。
· 实践路径: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实现推己及人的社会认知与行为。
· 现代价值:与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是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护因子。
A.9 神(Shén / Spirit)
释义:
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意识的高级维度,与“性”(本性、道心)相连,关乎意义、智慧与超越。
扩展说明:
· 广义: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主宰。
·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功能。
· 功能:主宰统御、洞察智慧、创造灵感、意义赋予。
· 失衡表现:神不守舍、神昏、失神等存在性困境。
A.10 五行(WǔXíng / Five Phases)
释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或功能维度,描述系统间生克制化的动态关系。
扩展说明:
· 应用于脏腑-情志对应模型,如肝属木主怒。
· 心理学模型:为认知、情感、意志、道德与能量五维互动提供框架。
A.11 信(Xìn / Trustworthiness)
释义:
人际信任感与人格可靠性的核心要素,体现为言行一致、遵守承诺的心理特质与社会资本基石。
扩展说明:
· 人格同一性:守信行为强化自我认同与道德一致性。
· 社会资本:个体诚信积累信任资源,促进合作与社会支持。
· 心理健康:缺乏信任易导致焦虑与疏离,守信则增强安全感与幸福感。
A.12 义(Yì / Righteousness)
释义:
个体内在的道德判断力与行为准则,指引公正、合宜的行为抉择,体现为价值取向与心理定向系统。
扩展说明:
· 行为准则:强调“义者,宜也”,追求情境恰当性与道德正当性。
· 心理功能:作为内在罗盘,减少认知失调,增强自我一致性与意志力。
· 现代应用:在道德教育、领导力发展与决策咨询中提供价值导航。
A.13 阴阳(YīnYáng / Yin-Yang)
释义:
描述宇宙中对立统一力量的哲学概念,如动静、寒热、升降等。
扩展说明:
·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 应用:情绪管理、心身调节与干预策略设计。
· 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结合,升格为心理系统动力学模型。
A.14 智(Zhì / Wisdom)
释义:
认知明晰、洞察力与元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与实践智慧。
扩展说明:
· 认知功能:涵盖是非判断、问题解决与规律把握,实现“知者不惑”。
· 元认知能力:包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整,提升学习与适应效率。
· 现代共鸣: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重构与元认知训练目标一致。
A.15 八正道(Bā Zhèng Dào / Noble Eightfold Path)
释义:
涵盖心理与行为全面调整的实践路径,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扩展说明:
· 正见:建立对缘起、四谛的正确认知。
· 正念:对身心现象保持清醒觉察。
· 心理学应用:增强情绪管理、认知灵活性与心理韧性。
A.16 本我(Běn Wǒ / Authentic Self)
释义:
自我结构的最深层,即“性命之我”,是人与天道相通的纯粹至善本体。
扩展说明:
· 庄子称“真君”,儒家谓“天命之谓性”。
· 超越形骸与情识,是心理修养的终极目标。
· 与释家“无我”思想形成辩证互补。
A.17 变化气质(BiànHuà QìZhì / Transforming Temperament)
释义:
宋明理学提出的修养机制,指通过教育、反省与实践,使偏蔽的“气质之性”趋于清通中正。
扩展说明:
· 目标在于复明“天地之性”,实现人格转化。
· 与现代神经可塑性、人格发展研究相互印证。
· 为个性化教育与心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A.18 德性之脉(DéXìng Zhī Mài / Virtue-Oriented Strand)
释义:
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性论脉络,强调人性本善,具内在道德潜能,需通过修养“扩而充之”。
扩展说明:
· 孟子提出“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 为积极心理学、道德情感研究提供本土资源。
· 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的“社会关系总和”相呼应。
A.19 导引吐纳(DǎoYǐn TǔNà / Daoyin Tuna)
释义:
道家身体调节方法,指通过配合呼吸的身体运动(导引)与呼吸调控(吐纳),促进心身和谐。
扩展说明:
· 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通过柔和动作释放身体记忆与情绪张力。
· 吐纳如腹式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触发放松反应,缓解焦虑与应激。
· 实证研究证实其对情绪障碍、睡眠问题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
A.20 多元协同(DuōYuán XiéTóng /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释义: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强调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促进教育、卫生、民政、社会组织等多部门、多专业、全社会协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扩展说明:
· 跨部门协作: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职能。
· 多专业整合:心理学、中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交叉融合。
· 全社会参与: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
A.21 多元协同(Duō Yuán Xié Tóng /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释义:
基层心理服务的治理逻辑,强调政府、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家庭与居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共担、资源整合的协同网络。
扩展说明:
· 主体结构: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专业支撑、社区落地、家庭联动、居民自觉。
· 机制创新:建立“五社联动”“心理服务联合党委”等协同机制,实现服务无缝衔接。
· 文化根基:融合西方多元治理理论与中国“家国同构”传统,形成中国特色治理模式。
A.22 法、术、势(Fǎ, Shù, Shì / Law, Strategy, Power)
释义:
法家组织控制与激励理论的核心框架,强调“法”(制度规范)、“术”(领导策略)、“势”(权威场域)三者结合的系统治理智慧。
扩展说明:
· 法:公开、客观的行为规范,塑造稳定预期,对应制度化治理。
· 术:动态管理艺术,要求领导者具备洞察力与应变能力。
· 势:权威与威势的心理效应,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服从性。
· 与现代管理对应:法类同科学管理,术类同情境领导,势类同权威与魅力领导。
A.23 非攻(Fēi Gōng / Condemnation of Offensive Warfare)
释义:
墨家反对侵略性战争的思想,主张通过理性计算与道德呼吁疏导攻击性心理,倡导和平解决冲突。
扩展说明:
· 心理机制:通过认知重构破除战争迷思,降低攻击动机。
· 现代意义:为冲突管理、和平教育与非暴力沟通提供传统智慧。
· 实践转化:应用于国际关系、组织矛盾与人际冲突化解。
A.24 格物致知(GéWù ZhìZhī /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and Extension of Knowledge)
释义:
通过主动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与智慧的心理过程,是认知建构与理性思维培养的核心方法。
扩展说明:
· 认知基础:强调实证观察与批判性思维,破除偏见与认知迷雾。
· 实践路径: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
· 心理效益:增强环境控制感,降低不确定性焦虑,实现“知者不惑”。
A.25 关系本位(Guān Xì Běn Wèi /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释义:
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并在人际网络中安身立命。
扩展说明:
· 组织中的“人情”“面子”“关系”“和谐”是理解员工心理体验的关键。
· 员工的幸福感、压力感、公平感深受人际关系网络质量影响。
· 实践启示:心理服务需特别关注团队信任、沟通顺畅度、协作支持等关系性因素。
A.26 积极预防与健康促进(Jī Jí Yù Fáng Yǔ Jiàn Kāng Cù Jìn /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释义:
服务范式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预防与积极建设,注重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扩展说明:
· 治未病优先:构建心理健康免疫系统,如心理危机预防网络。
· 积极心理学导向:发掘优势、美德与生命意义,超越病理模型。
A.27 戒定慧(Jiè Dìng Huì /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释义:
释家修心核心实践体系,通过规范行为(戒)、训练专注(定)、开发智慧(慧),实现心智的根本转化。
扩展说明:
· 戒:行为与伦理基础,培养自律与道德感。
· 定:专注力与情绪调节训练,达成内心平静。
· 慧:洞察实相的根本智慧,破除无明与执着。
A.28 尽性(JìnXìng / Fulfilling Nature)
释义:
通过存神、养神、御神来显发先天本性,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扩展说明:
· 路径:道德实践、艺术陶冶、哲学沉思、静坐冥想。
· 现代对应:超个人心理学、意义治疗、意识科学。
·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儒家“尽心知性”。
A.29 尽性立命(JìnXìng LìMìng / Fulfilling Nature and Establishing Destiny)
释义:
儒家修养理想,指充分实现人的本性(尽性)并确立生命的方向与使命(立命),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相统一。
扩展说明:
·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的:技术须服务于人性圆满与道德提升。
· 在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中,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实现个性化“尽性”路径。
A.30 兼爱(Jiān Ài / Universal Love)
释义:
墨家核心伦理主张,倡导无差等地关爱他人,超越血缘与地缘限制,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利益共享。
扩展说明:
· 心理基础:理性与情感结合的利他主义,强调“交相利”的互利逻辑。
· 与现代理论对话:与利他行为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及群际关系心理学相呼应。
· 实践意义:为构建社会共情、培养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资源。
A.31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JiāTíng JiāJiào JiāFēng JiànShè /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radition Construction)
释义:
指通过系统化建设家庭组织、家庭教育及家庭文化传统,夯实基层治理心理基石的综合工程。其核心在于发挥家庭在情感支持、人格塑造、文化传承与风险缓冲中的多维心理功能。
扩展说明:
·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场域与终生情感港湾。
· 家教聚焦“孝、诚、礼、韧、仁”等核心伦理实践的心性培养。
· 家风是家族长期沉淀的文化心理场,通过氛围感染、榜样示范、预期规范与叙事传承机制发挥作用。
A.32 良知(LiángZhī / Innate Moral Knowledge)
释义:
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指人不虚而知、不学而能的道德本心与内在判断力,是道德维度的先天基础。
扩展说明:
· 心理功能:良知是道德情感的源泉,是“是非之心”的根本,为人提供内在的道德罗盘。
· 修养目标:“致良知”即通过持续实践使本有良知得以显发、扩充与落实。
· 现代意义:在AI伦理、道德教育等领域,为价值敏感的技术设计与人文关怀提供思想资源。
A.33 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原则(MǎKèSī ZhǔYì GēnBěn ZhǐDǎo YuánZé / Marxist Fundamental Guiding Principles)
释义:
指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中国心理学构建中的根本地位,强调“两个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扩展说明:
· 提供元理论、人性论、方法论与实践论四大支撑。
· 确立心理学的人民立场与实践导向。
· 为心理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
A.34 矛盾运动(MáoDùn YùnDòng / Contradiction Movement)
释义:
唯物辩证法核心规律,指事物内部对立面既斗争又统一,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扩展说明:
· 与“阴阳-五行”模型结合,解释心理失衡与调节机制。
· 为系统性心理干预提供动力学依据。
A.35 庙算(Miào Suàn / Temple Calculation)
释义:
兵家指战前进行的系统谋划与形势分析,强调前瞻性思维与战略规划。
扩展说明:
· 心理学基础:系统性思维、风险评估与预见性判断。
· 现代对应:类同SWOT分析、战略管理与情景规划。
· 实践价值:增强组织与个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A.36 内圣外王(NèiShèng WàiWáng / Inner Sageliness and Outer Kingliness)
释义:
儒家心理发展的完整路径,指通过内在心性修养实现人格完善,并外化为社会贡献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扩展说明:
· 修养次第: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
· 心理模型:体现由认知建构、情绪调节至行为统整与社会实现的发展逻辑。
· 现代意义:为全人教育、领导力发展与社会治理提供系统框架。
A.37 情志相胜(QíngZhì XiāngShèng / Emotional Mutual Restraint)
释义:
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有意识地激发一种情志去克制或平衡另一种过度情志的心理调节方法。
扩展说明:
· 经典法则:悲胜怒(金克木)、怒胜思(木克土)、思胜恐(土克水)、恐胜喜(水克火)、喜胜悲(火克金)。
· 操作原则:需结合情境、个体差异与强度控制,避免二次伤害。
· 操作化:结合现代情绪调节技术,形成标准化干预策略,适用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 理论基础:五行生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对应情绪间制约关系。
· 实践应用:在情绪管理中通过语言引导、情境设置与行为激活实现情绪平衡。
· 现代价值:为情绪调节提供本土化、系统化技术路径,并融入全球循证实践体系。
A.38 气质之性(QìZhì Zhī Xìng / Temperamental Nature)
释义:
宋明理学概念,指人受之于“气”而形成的现实个性,因气之清浊厚薄而千差万别。
扩展说明:
· 朱熹释为“理与气杂”,是欲望与心理问题的来源。
· 修养核心在于“变化气质”,通过读书、反省、实践实现转化。
· 与现代人格心理学中的“气质”“特质”概念对应。
A.39 齐物(QíWù / Qiwu)
释义:
庄子哲学核心学说,指超越是非、善恶、物我等二元对立,体认万物在“道”层面的统一性。
扩展说明:
· 通过消解对立范畴的绝对性,缓解完美主义、社交焦虑、存在性恐惧等心理困扰。
· 促进情绪平和与心性超越,培养宇宙情怀与生态意识。
· 在心理服务中应用于哀伤辅导、临终关怀及认知重构。
A.40 气一元论(Qì Yī Yuán Lùn / Qi Monism)
释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体现为连续不断、运动不息的能量-信息流,是形神统一的物质基础。
扩展说明:
· 万物皆由气的聚散变化而成,形与神同源于气。
· 为心身一体、相互转化的理论提供本体论支撑。
· 与现代系统科学和能量医学存在哲学共鸣。
A.41 情志致病(Qíng Zhì Zhì Bìng / Emotional Pathogenesis)
释义:
情志过激通过直接损伤脏腑、情志相传、化火伤阴等复杂机制导致心身疾病。
扩展说明:
· 直接伤脏:如“怒伤肝”“思伤脾”。
· 情志相传:依五行生克乘侮影响他脏,如“肝木乘脾”。
· 系统病理观体现非线性、多环节互动,与现代心身医学机制研究呼应。
A.42 气-阴阳-五行(Qì, Yīn-Yáng, WǔXíng / Qi, Yin-Yang, Five Phases)
释义:
描述生命与心理动态平衡的元理论模型,以“气”为物质能量基础,“阴阳”为对立统一法则,“五行”为系统关系框架,广泛应用于心理结构与功能分析。
扩展说明:
· 气: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正常则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可假说为“心理-生理量子场”,体现意识意向性对身心状态的调控。
· 阴阳: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体现对立互补性。
· 五行:将认知(土)、情感(火/水)、意志(木)、道德(金)、能量(水)五维度纳入相生相克系统,为系统性干预提供框架。
A.43 气机(Qì Jī / Qi Mechanism)
释义:
中医心理学与“气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生命能量(气)在体内的动态运行与调控机制,体现为生理、心理功能的协调与平衡状态。
扩展说明:
· 气机紊乱:极端应激下可表现为“气逆”“气滞”“气耗”等状态,对应现代生理学中的交感神经亢奋、HPA轴激活及能量代谢失调。
· 干预意义:稳定气机是危机干预的基石,通过调息、经穴按压等技术直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实现“安身定志”。
A.44 人的本质(Rén de BěnZhì / Human Essence)
释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概念,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现实性、社会性与实践性。
扩展说明:
· 超越抽象个体主义,在关系网络中理解心理现象。
· 与中国传统“关系中的自我”观念相契合。
· 为研究社会性心理现象(如人情、集体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A.45 人性论(RénXìng Lùn / Theory of Human Nature)
释义:
探讨人的本质、禀赋及其发展可能性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是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础。
扩展说明:
· 儒家主张“性善”,道家强调“性朴”,法家认为“性好利恶害”。
· 人性论决定心理学研究方向、修养路径与终极目标。
· 与西方“白板说”“性恶论”等形成跨文化对话。
A.46 柔弱(RóuRuò / Rouruo)
释义:
道家推崇的心理品质,指如水和婴儿般的灵活性、弹性与可塑性,蕴含强大生命力与适应性。
扩展说明:
· 体现为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潜力及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心态。
· 在人际关系与领导力中,表现为倾听、授权与谦下,有助于化解冲突、激发团队活力。
· 与现代管理学及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灵活性”“成长型思维”深度契合。
A.47 人机共生心性哲学(RénJī GòngShēng XīnXìng ZhéXué / Human-Machine Symbiotic Mind-Nature Philosophy)
释义:
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构建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新型哲学框架,强调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心智能量的延伸与外化,服务于“尽性立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扩展说明:
· 本体论:基于“气”的连续性,论证人机系统是能量-信息交换共同体。
· 认识论:倡导“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交互认识论。
· 价值论:确立以“仁爱”为体、以“智能”为用的价值秩序。
· 境界论:探讨人机协作下人类达到更高“天人合一”境界的路径。
A.48 认知-情感-意志-道德-能量五维互动(Rèn Zhī-Qíng Gǎn-Yì Zhì-Dào Dé-Néng Liàng Wǔ Wéi Hù Dòng / Fiv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of Cognition, Emotion, Volition, Morality, and Energy)
释义:
心理运作的五个功能维度,依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动态互动,为系统性评估与干预提供分析工具。
扩展说明:
· 认知属土,情感属火/水,意志属木,道德属金,能量属水。
· 评估工具:开发标准化量表,分析维度间生克关系。
· 干预策略:运用“补不足、损有余”原则,实施多靶点干预。
A.49 实践论(ShíJiàn Lùn / Theory of Practice)
释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核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与检验标准。
扩展说明:
· 与儒家“知行合一”相通,强调心理发展通过实践实现。
· 为心理治疗中引入行为作业、社会服务等实践方法提供依据。
A.5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ShèHuì CúnZài JuéDìng ShèHuì YìShí / Social Being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释义: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心理状态。
扩展说明:
· 为研究社会转型期国民心态变化提供分析框架。
· 引导心理学关注社会结构、政策对心理的深层影响。
A.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内化(ShèHuì ZhǔYì HéXīn JiàZhíGuān XīnLǐ NèiHuà / Psychological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释义:
指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
扩展说明:
· 与传统“五常”德目(仁、义、礼、智、信)创造性衔接。
· 通过日常修养实践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A.52 慎独(ShènDú / Vigilance in Solitude)
释义:
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恪守道德规范的心理能力,体现为高度道德自律与自我监控。
扩展说明:
· 超我功能:代表社会规范的内化与良知的极致发展。
· 元认知监控:保持对起心动念的敏锐觉察,防止行为失范。
· 应用场景:在人格修养、反腐败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具重要价值。
A.53 守一(ShǒuYī / Shou Yi)
释义:
道家基础修养工夫,指将意念专注于身体核心或内在纯一状态,以培养定力、涵藏能量。
扩展说明:
· 通过意守丹田等方式训练注意力稳定性,增强情绪调节与自我管理能力。
· 从身心能量角度,引导“气”内聚,避免能量耗散,与现代健康心理学自我调节理念一致。
A.54 四诊心法(Sì Zhěn Xīn Fǎ /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释义:
基于“象思维”的整体心理评估体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推断内在心理状态及其与生理的关联。
扩展说明:
· 望诊察神、面色、体态;闻诊听声嗅味;问诊探询情志、睡眠、起居;切诊触脉按穴。
· 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关联原理。
· 与量化心理评估形成互补,体现人文关怀与系统思维。
A.55 四圣谛(Sì Shèng Dì / Four Noble Truths)
释义:
释家对心理困扰的本质与对治的完整框架,包括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扩展说明:
· 苦圣谛:心理困扰的本质洞察。
· 集圣谛:烦恼与痛苦的根源探究。
· 灭圣谛: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涅槃)。
· 道圣谛:心理疗愈与心智发展的实践路径。
A.56 尚同(Shàng Tóng / Identification with Superior)
释义:
墨家主张个体意见与行为应统一于上级贤者,以形成社会共识与秩序,强调集体认同与舆论一致性。
扩展说明:
· 心理功能:增强社会凝聚力,提供归属感与秩序感。
· 潜在风险:可能压制批判性思维,导致群体思维。
· 现代转化:倡导核心价值“大同”与个体表达“不同”的辩证统一。
A.57 四端之心(SìDuān Zhī Xīn / Four Beginnings of the Heart)
释义: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核心概念,指人与生俱来的四种道德情感端倪: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扩展说明:
· 作为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的核心原则,转化为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
· 例如:恻隐之心原则要求算法促进同情与利他,羞恶之心原则要求算法维护公平正义。
A.58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Shēng Wù-Xīn Lǐ-Shè Huì Yī Xué Mó Shì /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释义:
现代医学与心理学整合范式,强调健康与疾病是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中医“形神合一”“天人相应”整体观形成跨时空对话。
扩展说明:
· 生物学因素:遗传、生理、神经内分泌等。
· 心理学因素:情绪、认知、行为等。
· 社会学因素:文化、家庭、社区、经济等。
· 整合意义:推动基层心理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A.59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Shén Jīng-Nèi Fēn Mì-Miǎn Yì Wǎng Luò /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释义:
现代心身医学揭示的心理因素影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通路,为“怒伤肝”“思伤脾”等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扩展说明:
·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期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影响免疫与代谢,印证“思伤脾”。
·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平衡对应中医“气机升降”。
· 神经可塑性:心理活动可改变大脑结构,印证“学以变化气质”。
A.60 天人合一(TiānRén HéYī / Heaven-Human Unity)
释义:
中国哲学与心理学的根本理念,强调宇宙(“天”)与人类(“人”)是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与社会运行规律,为心理学提供元理论基础和整体论范式。
扩展说明:
· 涵盖宇宙论、存在论与价值论三维阐释。
· 心理活动置于“自然-社会-心理”复合系统中理解,超越个体主义视角。
· 现代意义:弥补西方心理学还原论与个体主义局限,促进跨文化对话。
· 体现为“天人同构”“天人同道”“天人合德”的多维架构。
· 在组织管理中,“天”可理解为组织环境、制度文化等外部生态系统;“人”指个体与群体,体现个体心理与组织“气候”的相互塑造。
· 在教育中,强调“个体-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 与现代生态心理学、“一体健康”及生态系统理论高度契合。
A.61 天人同构(TiānRén TóngGòu / Heaven-Human Isomorphism)
释义:
宇宙论维度之一,指人体与宇宙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全息对应关系。
扩展说明:
· 如肝系统属木,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应。
· 以“气”的连续性为哲学基础,体现身心一体观。
· 心理学应用:心理活动与生理状态、自然节律深度关联。
A.62 天人同律(TiānRén TóngLǜ / Heaven-Human Homology)
释义:
宇宙论维度之一,指天与人共同遵循“道”所代表的宇宙根本规律。
扩展说明:
· 如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等动态平衡法则。
· 心理学意蕴:心理规律是宇宙规律的内在体现,心理健康需顺应自然。
A.63 天人感应(TiānRén GǎnYìng / Heaven-Human Resonance)
释义:
存在论维度之一,强调天与人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的感应关系。
扩展说明:
· 人类行为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反馈作用于心理。
· 心理学应用:为环境心理学、社会心态研究提供整体框架。
A.64 天人合德(TiānRén HéDé / Heaven-Human Moral Unity)
释义:
价值论维度之一,指人生终极意义在于使个人德行与宇宙“生生之德”相契合。
扩展说明:
· 心理健康最高标准是“德配天地”的境界。
· 为心理学注入超越性价值导向与人文精神。
A.65 天地之性(TiānDì Zhī Xìng / Heaven-Earth Nature)
释义:
宋明理学概念,指人得之于天理的纯粹至善的普遍本性,是道德实践的形上依据。
扩展说明:
· 张载言“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 相当于孟子“善端”的根源,超越个体差异。
· 与荣格“集体无意识”形成跨文化对话。
A.66 调理气机(Tiáo Lǐ Qì Jī / Regulating Qi Mechanism)
释义:
中医心理干预核心原则,旨在恢复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是心身同调的关键环节。
扩展说明:
· 情志失调首扰气机,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 通过药物、针灸、导引等方法调气,以达“阴平阳秘”。
· 与现代自主神经平衡和心率变异性研究相对应。
A.67 五维动态心理运作系统(WǔWéi DòngTài XīnLǐ YùnZuò XìTǒng / Five-Dimensional Dynamic Psychological Operation System)
释义:
基于“气-阴阳-五行”系统观构建的心理运作模型,包含认知、情感、意志、道德、能量五个维度,依五行规律互动。
扩展说明:
· 认知属土,主思;情感属火/水,主喜/恐;意志属木,主谋虑;道德属金,主义;能量属水,为先天之本。
· 系统特性:非线性互动、动态平衡、整体协同。
· 应用价值:为系统性心理评估与干预提供策略框架。
A.68 五行生克制化(WǔXíng ShēngKè ZhìHuà / Five Phases Generation-Restraint-Transformation)
释义:
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的相生(促进)、相克(制约)、相乘(过度克制)、相侮(反向克制)等动态关系,用以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复杂互动。
扩展说明:
·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 心理应用:任一心理维度的变化都会通过生克链影响整体,需系统干预。
A.69 无为(WúWéi / Wuwei)
释义:
道家核心修养理念,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施加僵化主观意志的行动模式,体现“顺势”“应时”“合度”的智慧。
扩展说明:
· 在认知层面,减少过度计划与控制,降低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减轻心理内耗。
· 在情绪层面,倡导对情绪不迎不拒的态度,与正念及接纳承诺疗法原则一致。
· 在行动层面,表现为高效、流畅、不费力的状态,是创造性突破的心理条件。
A.70 五脏藏神(Wǔ Zàng Cáng Shén / Five Viscera Storing Spirit)
释义:
中医心理学特有理论,将神、魂、魄、意、志等心理功能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
扩展说明:
· 心藏神,主意识思维;肝藏魂,主谋虑决断;肺藏魄,主本能运动;脾藏意,主认知聚焦;肾藏志,主意志恒心。
· 非机械解剖定位,而是基于临床观察的系统功能模型。
· 为心理功能的生理基础提供独特解释视角。
A.71 万法唯识(Wàn Fǎ Wéi Shí / Mind-Only Doctrine)
释义:
一切外境皆由心识所显现和执取,唯识学深入剖析心识结构(八识),揭示烦恼与错误认知的形成机制。
扩展说明:
·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深层储藏识,含藏一切经验“种子”。
· 心理学价值:解释潜意识与行为模式,提供认知转化路径。
A.72 五行心理系统(Wǔ Xíng Xīn Lǐ Xì Tǒng / Five-Phase Psychological System)
释义:
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构建的心理功能模型,将情志(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功能及认知、意志、道德、能量维度系统关联,揭示心理失衡的动态机制。
扩展说明:
· 系统关联:肝主怒(木)、心主喜(火)、脾主思(土)、肺主悲(金)、肾主恐(水),情志过激可通过生克关系引发连锁反应。
· 应用价值:为理解创伤性情绪反应(如悲克木致麻木、恐侮土致认知冻结)提供超越症状清单的动态框架,指导“情志相胜”干预策略。
A.73 身-心-性三层一体模型(Shēn-Xīn-Xìng SānCéngYīTǐ MóXíng / Body-Heart-Mind-Nature Three-Levels-in-One Model)
释义: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结构理论,将生命视为由“身”(物质基础)、“心”(功能动力)、“性”(超越源头)三个相互渗透、协同作用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
扩展说明:
· 身(精):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与能量储备,对应“修身”以固精养精。
· 心(气):心理功能的动力系统与信息流程,对应“正心”以调气理气。
· 性(神):心理现象的超越维度与意义源泉,对应“尽性”以存神养神。
· 互动机制:三层之间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整体协同的动态反馈关系。
· 三层协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 整体观:健康是“精充、气足、神全”的和谐统一,体现“形神合一”“性命双修”的整体健康观。
· 互动机制:三层之间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整体协同的动态反馈,体现生命全息性。
A.74 心统性命(Xīn Tǒng XìngMìng / Heart Unifying Nature and Life)
释义:
心作为功能主体与主体性承载者,通过动态统一实现从“情识之我”向“本真之我”的升华,是心理修养的核心目标。
扩展说明:
· 心我层级:形骸之我(身我)、情识之我(心我)、德性之我(义理之我)、性命之我(本真之我)。
· 修养路径:通过正心、尽性、养神,实现心与性的合一。
A.75 心性论(XīnXìng Lùn / Theory of Heart-Mind and Nature)
释义:
研究“心”与“性”的关系及其在心理修养中作用的系统理论,强调主体性的层级结构与动态统一。
扩展说明:
· “心”为功能主体与道德本体,“性”为超越性依据。
· 宋明理学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框架。
· 修养目标在于“变化气质”,实现“心我与本我合一”。
A.76 心我(Xīn Wǒ / Heart-Mind Self)
释义:
以心理活动(情绪、思虑、意愿)为内容的自我层次,易受外境与内在气机影响。
扩展说明:
· 对应于“身-心-性”模型中的“心”层。
· 执着于此易产生认知偏执与情绪波动。
· 修养需“正心”“调气”,实现内在和谐。
A.77 修身(XiūShēn / Cultivating the Body)
释义:
通过固精、养精、保精来维护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心理修养的基石。
扩展说明:
· 方法: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节欲保精。
· 现代对应:营养心理学、睡眠科学、运动心理学。
·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儒家“知行合一”。
A.78 正心(ZhèngXīn / Rectifying the Heart-Mind)
释义:
通过理气、调气来优化心理功能与情绪动力,实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扩展说明:
· 方法:呼吸吐纳、导引运动、认知调整、情志疏导。
· 现代对应: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心身医学。
·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运动规律与儒家“养浩然之气”。
A.79 虚静(XūJìng / Xujing)
释义:
道家修养所追求的核心心理状态,“虚”指心性空明、不存成见;“静”指心境安宁、不被扰动。
扩展说明:
· 作为元认知与纯粹觉察状态,提升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能力。
·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其可调节默认模式网络、增强前额叶功能、改变杏仁核反应性。
· “虚空生白“为创造力与直觉迸发提供心理空间,印证认知心理学“酝酿效应”。
A.80 心斋(XīnZhāi / Xinzhai)
释义:
道家心性修养工夫,指通过收敛心神、超越感官与概念,达到空明虚静、如实映照的心理状态。
扩展说明:
· 工夫层次包括“一志”“听之以心”“听之以气”“虚而待物”。
· 神经机制涉及抑制默认模式网络、提升前额叶调控能力,与正念冥想中的开放监控相似。
· 定期练习可降低焦虑、增强专注力与自我觉察,适用于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
A.81 心身同调(Xīn Shēn Tóng Tiáo / Body-Mind Simultaneous Regulation)
释义:
干预原则强调形神兼治,既调理脏腑气血,又调畅情志认知,实现标本兼治。
扩展说明:
· 药物调理提供生理基础,心理疏导解除致病心因。
· 体现“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主”的互动关系。
· 与现代整合医学和心身医学模式高度一致。
A.82 正念(Zhèng Niàn / Right Mindfulness)
释义:
对当下身心现象保持清醒、如实的觉察,不陷入贪嗔反应。
扩展说明:
· 释家原义:心所法之一,指对目标清晰、持续、不忘失的觉知。
· 现代应用:正念减压(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核心技术。
· 心理学机制:增强元认知、情绪调节与自我慈悲。
A.83 治气与治心(Zhì Qì yǔ Zhì Xīn / Managing Morale and Managing Mind)
释义:
兵家关于士气管理与心理调控的智慧,“治气”关注集体情绪动力,“治心”强调个体意志与韧性。
扩展说明:
· 治气:识别士气规律,通过激励与调节维护团队动力。
· 治心:培养领导者在压力下的冷静、理智与心理韧性。
· 现代应用:适用于领导力开发、团队建设与心理健康促进。
A.84 治未病(ZhìWèiBìng / Preventive Treatment)
释义:
源于《黄帝内经》的预防思想,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或未加重前进行主动干预,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级预防体系。
扩展说明:
· 未病先防:面向普通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养,营造健康环境。
· 欲病防发:针对心理亚健康或高危群体早期识别与疏导,防止问题恶化。
· 既病防变:对已患病个体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康复信心,防止慢性化。
· 瘥(chài,病愈)后防复:康复期提供持续支持,促进社会功能恢复,预防复发。
· 实践路径:融入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组织管理等多领域,构建预防为导向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A.85 知行合一(ZhīXíngHéYī /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释义:
中国心理学核心修养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停留于理论,而应融入日常生活实践,通过持续“修养”或“工夫”转化气质、提升境界。
扩展说明:
· 生活化: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如“慎独”用于自我反思,“礼”用于人际交往。
· 实践化:通过团体活动、角色扮演、艺术创作等体验式学习深化理解。
· 文化浸润:利用传统节日、家风家教等载体自然融入社会生活。
A.86 系统协同与生态融入(Xì Tǒng Xié Tóng Yǔ Shēng Tài Róng Rù / Systemic Synergy and Ecological Integration)
释义:
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心理服务视野从个体拓展至社会心态与生态心理,实现多层次系统干预。
扩展说明:
· 个体-社会-自然大系统观:心理状态受微观、中观、宏观生态系统影响。
· 心态治理与国家治理融合:社会心态作为治理对象与工具,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A.87 心理资本(Xīn Lǐ Zī Běn / Psychological Capital)
释义:
个体可测量、可开发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希望、效能、韧性和乐观四个核心要素。
扩展说明:
· 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度呈显著正相关。
· 通过干预提升心理资本,能直接带来绩效改善与离职意愿降低。
· 是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维度,激发内生性增长与可持续创新。
A.88 心斋坐忘(Xīn Zhāi Zuò Wàng / Fasting of the Heart and Sitting in Forgetfulness)
释义:
道家修养工夫,通过虚静、忘我达到意识清明与专注状态,是现代正念与冥想实践的文化本源。
扩展说明:
· 心斋:超越感官干扰,回归内在空明。
· 坐忘:忘却外在执着,实现身心合一。
· 应用:用于情绪调节、注意力训练与创造力激发。
A.89 循证心理实践(Xún Zhèng Xīn Lǐ Shí Jiàn / 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Practice)
释义:
将最佳研究证据、专业技能与服务对象价值观相结合,制定心理服务决策的科学标准。
扩展说明:
· 验证传统中医心理疗法(如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的有效性。
· 本土化西方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
· 形成扎根中国文化、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基层心理服务方案库。
A.90 形神合一(Xíng-Shén Hé Yī / Body-Spirit Unity)
释义:
中医心理学核心思想,强调人的形体(生理结构)与精神(心理活动)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扩展说明:
· 形为神之舍:形体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 神为形之主:精神对生理功能具有主导和调控作用。
· 临床意义:心身疾病的评估与调理需形神兼顾,体现整体健康观。
A.91 脏腑-情志理论(Zàng Fǔ-Qíng Zhì Lǐ Lùn / Viscera-Emotion Theory)
释义:
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分别对应五种基本情志(怒、喜、思、悲、恐)的理论模型,揭示情绪与生理功能的系统性关联。
扩展说明:
· 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 情志过激可直接损伤对应脏腑,亦可通过五行生克关系影响他脏。
· 为情志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A.92 修养工夫(XiūYǎng GōngFu / Self-Cultivation)
释义:
通过身心训练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实践体系,包括儒家“格物致知”、道家“心斋坐忘”、中医“导引吐纳”等。
扩展说明:
· 目标:实现“身安心静,心静性见”的修养逻辑。
· 路径:从身到心再到性的层次性提升过程。
· 整体特质:强调整体性、发展性、个性化与体验性,是“知行合一”的具身化实践。
A.9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影响(ZìShàngÉrXià Yǔ ZìXiàÉrShàng YǐngXiǎng / Top-Down and Bottom-Up Influence)
释义:
描述“身-心-性”三层互动机制的理论,强调高层心理活动对底层功能的塑造作用,以及底层生理状态对高层心理的基础性影响。
扩展说明:
· 自上而下:性定则心正,心正则身修,高层意义感与价值观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生理功能。
· 自下而上:身安则心静,心静则性见,身体状态通过营养、睡眠、运动等途径影响心理稳定与心性显发。
A.94 儒道互补(Rú Dào HùBǔ / Confucian-Daoist Complementarity)
释义:
中国人心性结构中儒家“进取”与道家“退守”的辩证统一,形成心理弹性与调节智慧。
扩展说明:
· 儒家重社会性,道家守个体性。
· 在顺境中“兼济天下”,逆境中“独善其身”。
· 为现代人平衡集体与个人提供文化资源。
A.95 坐忘(ZuòWàng / Zuo Wang)
释义:
道家高阶修养境界,指通过忘却形体、摒弃心智活动,实现个体意识与宇宙本体(“道”)的融合。
扩展说明:
· 体验层次包括“堕肢体”“黜聪明”“同于大通”。
·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其与默认模式网络后扣带回皮层活动减弱相关,对应自我边界消融体验。
· 具有缓解存在性焦虑、促进意义感与平和感的干预价值。
A.96 止观(Zhǐ Guān / Calm Abiding and Insight Meditation)
释义:
“止”为专注训练,“观”为智慧观察,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定慧等持的完整修习体系。
扩展说明:
· 止(奢摩他):培养心的平静与专注力。
· 观(毗婆舍那):观察身心现象的本质(无常、苦、无我)。
· 现代意义:情绪管理与认知重构的系统方法。
A.97 转识成智(Zhuǎn Shí Chéng Zhì /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to Wisdom)
释义:
通过修行,将有漏的八识转化为无漏的智慧(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扩展说明:
· 心理学价值:人格重塑与心智根本蜕变的终极目标。
· 实践路径:通过“止观”“正念”等方法净化染污种子。
A.98 自为(Zì Wèi / Self-Interest Motivation)
释义:
法家核心人性论命题,指个体行为受趋利避害的心理动力驱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规避损害。
扩展说明:
· 人性基础:基于对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的观察,提出“好利恶害”是普遍心理机制。
· 与现代理论对话:与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理性选择模型相契合。
· 应用价值:为制度设计、组织管理提供人性依据,强调通过赏罚引导行为。
A.99 知彼知己(Zhī Bǐ Zhī Jǐ /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释义:
兵家战略心理学核心原则,强调在竞争环境中全面认知敌方与我方情况,作为决策基础。
扩展说明:
· 认知层次:“知彼”涉及社会认知与归因;“知己”涉及自我意识与元认知。
· 决策意义:提升信息加工质量,避免认知偏差,促进理性决策。
· 应用领域:适用于市场竞争、组织战略与个人发展规划。
A.100 中庸之道(ZhōngYōng Zhī Dào / Doctrine of the Mean)
释义:
儒家核心思想,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寻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反对极端与偏执。
扩展说明:
· 应用于人工智能治理: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个性化与公共性等张力中寻求动态平衡。
· 体现为“沙盒监管”“适应性治理”等弹性政策模式。
A.101 组织气候(Zǔ Zhī Qì Hòu / Organizational Climate)
释义:
组织内部环境的相对持久特性,体现为成员对政策、实践、程序的共同感知。
扩展说明:
· 健康组织气候的特征包括高信任度、支持度、公平感与心理安全感。
· 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工作投入与创新行为。
· 优化策略:通过文化塑造、制度优化、领导力提升等系统干预改善气候。
A.102 整全人学(ZhěngQuán RénXué / Holistic Human Science)
释义:
基于中华文明传统,整合身、心、性、天、人、社会等多维度的心理学范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价值性,旨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境界提升。
扩展说明:
· 整体性:反对将人割裂为生理、心理、社会等孤立部分,坚持生命存在的有机统一。
· 层次性:从“身”到“心”再到“性”,层层递进,相互贯通,体现存在的深度与高度。
· 动态性:以“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制化描述心理的流动与变化。
· 价值性:公开将“成人”作为心理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意义追寻与价值实现。
A.103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ZhōngGuó XīnLǐXué ZìZhǔ ZhīShi TǐXì /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Psychology)
释义: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科学成果,具有文化主体性、理论原创性与实践指导性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扩展说明:
· 理论来源:儒、道、医、法、兵、禅等传统智慧。
· 现代转化:结合心身医学、神经科学、生态心理学等现代学科进行实证研究与创新应用。
A.104 缘起性空(Yuán Qǐ Xìng Kōng /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释义:
释家核心哲学观念,指一切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没有独立、永恒、主宰的自体,本质是“空”。
扩展说明:
· 缘起:现象界的相互依存性与因果关联。
· 性空:诸法无自性,空非虚无而是缘起的存在方式。
· 心理学意义:解构“我执”与“法执”,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强对无常的接纳力。
A.105 因材施教(YīnCáiShīJiào /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释义:
中华传统教育理念,强调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为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教育内容与方式。
扩展说明:
· 全人群覆盖:儿童、青少年、职场人士、老年人、特殊群体等各有侧重。
· 全生命周期贯穿:从胎儿期到老年期,每阶段均有特定发展主题与教育重点。
· 实践要求:避免“一刀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广覆盖的精准服务体系。
A.106 宇宙-生命-心理统一模型(YǔZhòu-ShēngMìng-XīnLǐ TǒngYī MóXíng / Universe-Life-Psychology Unified Model)
释义:
尝试建立从宇宙论到生命观再到心理学的连贯理论框架,以“气”为动力,“阴阳五行”为法则,描述心理现象的涌现过程。
扩展说明:
· 与“身-心-性”模型一脉相承,强调心理是生命整体在关系网络和自然生态中的动态呈现。
· 科学贡献:对“大统一理论”在生命与心性领域提供东方视角,挑战心物二元论。
A.107 精-气-神(Jīng-Qì-Shén / Essence-Qi-Spirit)
释义:
“身-心-性”模型的核心要素,分别代表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与超越维度,三者相互转化、协同作用。
扩展说明:
· 精:构成形体、化生血液、主生殖发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 气:推动生命活动,调节心理功能,是连接形与神的桥梁。
· 神:统御精与气,是心理活动的最高统帅,关乎意识清晰、意义感与内在定力。
来源:三息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