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电动车这个“战场”变天了。掐指一算,小米SU7上市不过才一年,却已经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智能电动轿车之一。
2025年,电动车这个“战场”变天了。掐指一算,小米SU7上市不过才一年,却已经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智能电动轿车之一。
一个是起步就飘在天上的苹果,整整干了十年仍然没个成品,一个是手机“性价比教父”出身的雷军,三年多就把车量产上路了。
苹果“卡住”了,小米“起飞”了。怎么反差能这么大?
苹果十年砸100亿美元,最终连个车影子都没蹭到。
而小米仅用了三年多,不止有白纸黑字的量产车,还直接爆卖,全网讨论度和用户活跃度爆表。这不是巧了是算准了。
彭博社一针见血地指出,苹果失败在三点,战略摇摆,技术幻想严重超前。团队频繁动荡,高层反复更换。脱离产业实际连供应链都没整合好。
最典型的是库克当年妄想从0跳到L5完全自动驾驶。别说现在连L4都还在趔趄,他十年前就要直接飞跃行业认知。结果很现实十年砸了个寂寞。
雷军说得更狠,当年小米造手机,他们是全国各地低头哈腰去找供应商。但造车这次,主动权倒了过来,供应商排队来找小米签协议。
这盘棋转折点不在于小米多神,而在于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格局,已经发生质变。
为什么小米“不是巧合”,是真正占了几重中国红利?
第一重是产业链红利。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要说谁把整车制造+智能化供应链+动力电池+终端交付真正打通了?就是中国。雷军踩的时间点,是国家政策驱动、技术成熟、用户需求转变交汇的临界点。
基础设施?全国一张充电网,高速、城市核心区域布得密密麻麻。这是欧美国家到现在都羡慕不来的底座设施。
第二重人才流通红利。
据彭博社爆料,小米首批核心车机团队,直接挖了吉利研究院的胡贞南。宝马、北汽、上汽的人也成批“跳槽”,一时间,小米汽车团队成了“传统大厂+智能新势力”的混血精英团。
就这一点,苹果还在担心高管离职节节攀升,而雷军手握中国人才市场无限流动的通行证,拿下了资源整合的关键一步。
人才是互联网工业升级的“发动机”,雷军比别人早知早动。
第三重是我最看重的底层战略:“自主可控”。
苹果自己的车为什么难产?一是基础技术过度依赖外部,二是当关键元件卡脖子时毫无还手之力。
反观小米造SU7之前,就通过资本布局把芯片、雷达、操作系统这些核心部件一网打尽。
公开数据显示,光是2021年到2024年,小米就通过顺为资本和自己旗下基金,向超过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砸入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亿)。
其中不少提供的是激光雷达、电控系统、视觉算法这类高门槛产品。这不是“投资理财”,这是把别人家的命脉握进自己的拳头里。
越早布局,越有生存优势这场战役拼的不是冒进,而是掌控力,谁掌控了核心组件,谁的命运就能写在自己手上。
那SU7为什么一下就能爆卖?很简单不仅造出来了,还造对了。
第一产品“身段”合适,即便小米SU7 Pro价格在24.99万元起,也远高于米粉心中早期那种“性价比”价格带,但市场依然照样买单。品牌升级,粉丝忠诚与产品力,已经同步爆发。
第二用户极度粘性,根据彭博披露,超过50%的用户压根没对比就直接下单SU7。雷军喊“为米粉造一辆好车”,还真有大半人信了这一句。
特斯拉毛豆3、毛豆Y也有这种刚性用户群,但特斯拉5年不出新款,小米2年一个新动作,车圈现在已经变成“更新就是广告,内容就是销量”的打法。
第三是产品定义漂亮。SU7纯电轿跑、智能座舱,颜值+性能+性价比三者一体,瞄准的就是年轻人、潮人、科技派。
没有盲目上L4级自动驾驶那些存在感噱头,而是把基础体验做到极致,“智驾辅助该有有,该稳稳”。
这就是“中国式产品战术”,不卷概念,卷把产品扎实“卷”进你心里,再端出价格,你就买了。
但你要以为小米到这儿就赢了,那就大错特错。
目前SU7系列只出了两款车型,没有SUV,没有旅行车,没有MPV。也就是说,小米现在是在“手机打法”造车,单款爆品撬动初期市场。
可接下来要抢的是长期护城河,平台、架构、AI+车控算法、能不能成为其他车企的“技术供应商”,你能不能站上智能汽车的第二阶段入口?这是决定,“中国答案”是否能走向全球的关键一跳。
彭博社预测,小米将在2027年正式进入国际市场,有可能从东南亚或中东试水。
如果能协同中国整车外贸的完整产业链优势,以及人民币结算+本地装配这套组合拳,小米是真有可能在5年内打出自己的全球份额。
从2021年官宣入场,到2024年SU7量产、爆款,再到2025年持续优化产品线。这一整波操作,小米做的其实不是汽车,而是“中国技术社会化的第二次跃进”。
第一次是雷军让智能手机人人可用,这一次是他试图让智能汽车不再是资金密集型玩家的“豪门游戏”。
他赌对了三个东西,时间、方向和中国。
小米未来如何?
小米能不能持续保持爆品节奏,关键看是否构建起“全栈自研+外部生态”的双螺旋能力。
中国企业集体出海已成定局,小米造车会不会成为外贸汽车的新桥头堡,是观察中国科技出海的晴雨表。
有没有第二个小米?说不准。但今天所有“跃跃欲试”的造车玩家,已不需要从零学起,而只需模仿甚至优化MI Strategy,就可能突围。
说到底,雷军不是神,小米也不是奇迹。真正的奇迹,是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中国企业用短短三年挑战美国科技十年的机会,并且真的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智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