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丨昌平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改造提升项目3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4:29 2

摘要: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十四站带您了解昌

导 读

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十四站带您了解昌平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改造提升项目。

01

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昌平区城北街道及城南街道,北至京通铁路桥,南至怀昌路,西至化庄村内部道路,东至南丰路。大运河-白浮泉遗址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源,是千年运河的水源承载地,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2021年10月,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组织开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工程。公园按照“遵法规、复生态、合时宜、传文化、塑美景”的设计原则,深度融合文化遗产、生态资源与庭院景观,着力彰显白浮泉浓厚的文化特色。白浮泉遗址-九龙池及都龙王庙早在2013年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现已正式对外开放。2023年8月,受超强台风“杜苏芮”影响,紧邻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白浮泉公园为保障十三陵水库运行安全,减轻泄洪对下游带来的冲击,承担了蓄滞洪的作用。改造提升后的白浮泉公园,深度融合了“平急两用”的先进设计概念,体现了城市活力又突出自然游憩功能。公园通过雨洪管理、地形改造、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了防洪能力,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并增设了儿童游乐区、林下运动场等全龄友好的休闲设施。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与白浮泉公园位置相邻、浑然一体,是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璀璨明珠。两园功能互补,极大丰富了市民休闲游憩体验。本项目不仅体现了大运河文化,也显著提升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是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的生动实践。

区位图

02

实施成效

构建韧性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

通过雨洪管理、地形改造和生态修复,公园的防洪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打造为具有“平急两用”韧性公共空间。采用管涵联通水系,打破水体孤立状态,使水流循环更自然流畅;打造边岸湿地,显著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两者结合,为水生生物营造优良栖息环境。公园还加强了水质精细化监测与科学管理,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保障水体健康稳定,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目前公园内水面面积达148.68公顷,吸引近30余种鸟类栖息,已成为爱鸟人士的观鸟圣地。

白浮泉公园-栈桥改造前

白浮泉公园-栈桥改造后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聆泉处改造前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聆泉处改造后

保护历史遗存,弘扬运河文化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龙泉禅寺、古树名木等资源得到全面保护修缮,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都龙王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龙王庙,是古代祈雨民俗文化重要的场所。龙泉禅寺内设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系统展示大运河以及白浮泉的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遗址公园围绕“一泉贯出天下脉”主题,精心打造“长流惠泽”“山水清音”两大景点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四处节点,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负责讲解接待、活动策划与文创开发,自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达45万人次、接待调研单位500余家。

平面图

完善服务功能,丰富公众生活

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全龄友好的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儿童游乐区、老年健身区、林下运动场等场地和设施广受好评。通过举办“二月二·龙抬头”游龙山活动、白浮泉水利文化节、“运河源白浮韵”昌平运河文化节、“白浮龙泉 运河精灵”鸟类摄影展、都龙王庙祈福游园会、“白浮古韵迎中秋”等特色主题活动,打造“白浮泉”品牌IP,持续传播运河文化。与区级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探源昌平筑梦未来”研学活动,设计多条线路涵盖文史、红色教育等主题。2024年“运河源白浮韵”昌平运河文化节活动,单日吸引客流1.26万人次到场,线上点击量达22.73万人次。

创新文旅消费,促进区域联动

白浮泉公园引入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打造萌宠乐园、户外茶室、帐篷区等趣味活动区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打造“源上源”原创品牌,围绕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开发20余款文创产品,并集合全国运河、水利相关书籍、绘本,打造“源上源”咖啡吧和书吧。本项目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运河沿线跨区域联动,深化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

白浮泉公园-健身广场

白浮泉公园-休闲广场

白浮泉公园-休闲水岸

白浮泉公园-南园戏水汀步

白浮泉公园-露营场景

白浮泉公园-儿童活动设施

03

创新经验

传承历史文脉新地标

项目严格落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再现了大气古朴的水源地风貌。设计初期通过研读古籍文献、走访专家及附近村民、考古挖掘地下实物三种方式反复验证,确立元代特征的设计风格。设计从古籍古图中还原历史风貌,力求再现山、泉、庙、村、河一体的山水格局,移除与遗址风貌不协调的构筑物,严格守护遗址本体与每一株古树名木,并通过生态织补与水源涵养,系统性修复区域生态本底,通过多种展示方法,全方位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内涵,普及相关知识。

强化平急两用新韧性

为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公园采取抬高地形策略,将雨水导流至雨水花园,并通过高效管网有序排至下游河道,确保园内安全度汛。布局架空栈桥,即保障了汛期通行安全,也串联起高低错落的景观视角。选用适应季节性雨量变化的乡土植物,形成了水旱两宜的自然景观,并且在雨季还原湿地草甸风貌。通过打造韧性岸线,全面增强了水岸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力、适用性与自我恢复力。

营造生物多样性新风景

依托近150公顷的水面,通过运用管涵联通、打造边岸湿地与采取海绵措施,恢复水体自循环和自净能力。划定鸟类保护区域,提供适宜栖息环境,加强监测管理,推动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通过地形以及植物的改造,营造混交密林、灌丛草地、草甸花海、河流浅滩、湖泊湿地等多样生境,为本地常见水鸟、林鸟、两栖蛙类、蝶类及水生鱼类等、提供栖息环境。此外,还对白浮泉区域实施生态补水,逐步修复生态本底,为白浮泉复涌创造条件。

彰显功能多元新特质

作为北京市昌平区核心绿色公共空间,公园承接马拉松比赛、冰雪嘉年华、白浮泉庙会等助农助商活动200余场,首次利用东沙河水域播放裸眼3D水幕电影,充分展现昌平生态和文化魅力。通过各类活动吸引外来投资及相关领域人才,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公园绿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公园内利用桥下、林下空间打造丰富多彩的免费体育运动场所,包括球类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区、素质拓展区及健走步道,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万平方米,确保市民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自然的生态之美。促进全民健身回归自然,打造昌平区全龄友好户外运动新地标。

运营全龄消费新场景

通过聚焦市民的多元需求,规划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特色休闲区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增加游船服务、观光代步车、卡丁车、儿童游乐车等项目,丰富市民体验。为方便市民游览,在公园内分散投放无人售货机,设置便民服务商亭,提供方便快捷的饮料食品售卖服务。白浮泉公园精心设计文创雪糕,大受欢迎;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推出“源上源”原创品牌,打造“源上源”咖啡吧、“源上源”书吧,丰富各年龄段游客游园体验,并围绕遗址公园主题设计开发《龙泉漱玉古线装》《探秘白浮源剧场书》等10余种特色研学课程,与区内区外学校联动,举办多场研学活动。公园多次结合传统节日或季节举办特色活动,打造公园消费新场景。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九龙池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源上源”咖啡吧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运河源 白浮韵”开园仪式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都龙王庙祈福游园会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秘书处提供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