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要求“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第五十四条为科普活动划定“红线”,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制作、发布、传播虚假错误信息,或者以科普为名损害国家利益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
《法治周末》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我国现行法律对伪科普的规制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或相关文件。
2024年12月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要求“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第五十四条为科普活动划定“红线”,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制作、发布、传播虚假错误信息,或者以科普为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广告法第十六条明确: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等内容;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超出批准范围的内容。
8月1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发布传播行为,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对医疗广告发布主体作出严格限定,明确规定除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发布医疗广告。
“多部法律法规对伪科普现象有一定的规制作用,但仍存在不足。”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法虽对传播虚假错误信息有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对具体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力度还需进一步明确。当前伪科普治理的核心痛点既包括前端预防,也涉及后端追责,前端预防的难点在于难以对海量的科普内容进行全面审核,且缺乏明确的科普内容审核标准,后端追责则面临因果关系认定难、举证困难等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针对伪科普的治理,需构建“资质审核—内容监管—责任追究”全链条体系,压实各方责任。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邵颖芳建议明确相关资质标准,对从事医疗、健康、食品等高风险领域科普的自媒体设立准入门槛,要求进行实名制和专业资质备案;卫健委、市监局等监管部门应与平台建立资质核验数据接口,让平台能便捷地验证发布者的专业背景;对屡教不改、造成严重后果的伪科普制作与传播机构,实施“从业禁止”等严厉处罚。
邓勇认为,平台需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审核与监管机制。网络平台应完善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科普内容的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伪科普内容。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如限流、封号等。
邵颖芳指出,平台不仅要被动响应投诉,更要主动建立风险词库、利用AI识别高风险内容,并对非专业账号发布的专业内容进行重点审核和风险提示;对发布者实行积分管理,对多次发布伪科普者进行限流、禁言直至封号;改变“唯流量论”的算法,为经过权威认证的“真科普”内容赋予更高的推荐权重。
邵颖芳还建议,司法机关需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可统一裁判尺度,明确“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平台责任边界”等关键问题的认定标准,为下级法院和全社会提供清晰指引。在因果关系认定上,在特定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受害者的举证责任,或运用“盖然性”规则,避免受害者因技术性举证困难而无法获赔。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朱巍提出,需加强科学素养教育与正规科普供给,从源头减少伪科普的受众群体。
“要让有认证、有权威背书的医生在科普中掌握更多话语权,核心是通过强化账号监管与内容管理,让专业科普占据传播阵地,压缩伪科普生存空间。一方面需细化医生账号认证标准,从‘某医院医生’精准到‘某医院某科室医生’,明确跨专业科普边界,比如,骨外科医生不应发布消化道疾病科普内容;同时,针对离职、被开除等情况,要求医院与平台联动更新账号认证信息,杜绝‘挂旧职行伪科普’的行为,从资质源头确保科普主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明确‘有资质可发布、无资质禁发布’的规则,解决医生反映的‘严管正规账号、放任无资质账号’的失衡问题。”朱巍说。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已经发布了157篇辟谣内容,聚焦公众高频关注的健康认知误区、疾病防治谣言、养生骗局及食品安全误解等核心领域,覆盖多类场景:在疾病防治与医疗认知方面,针对慢性病(如“胰岛素会成瘾”)、医疗操作(如“全麻等于死过一次”)等谣言,以临床数据、权威研究佐证真相,纠正错误认知。同时还涉及养生保健与生活误区领域,拆解“喝醋软化血管”“输液通血管防脑梗”“网红颈椎康复法有效”等伪养生说法,提供科学替代方案;在食品安全与饮食认知层面,驳斥“冷冻馒头超过两天致癌”“保健品能治病”“‘零添加’食品更健康”“果蔬汁是掉秤神器”等谣言。
责编:肖莎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