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鸿蒙OS 6的开发者预览版里,那个被花粉偷偷叫“小诸葛”的HMAF框架,其实干了一件事:把“下一步你想干嘛”写进系统底层。
“手机刚喊我加衣,外套已经自己升温5℃——这不是科幻,是刚发生的双十一快递。
”
鸿蒙OS 6的开发者预览版里,那个被花粉偷偷叫“小诸葛”的HMAF框架,其实干了一件事:把“下一步你想干嘛”写进系统底层。
点外卖前0.3秒,它已经让电蒸锅预热;走到地下车库,汽车空调自动切到你最爱的26℃偏冷一档。
听起来像读心术?
底层是盘古大模型3.0的“三步预测”——把滑动屏幕的加速度、停顿时长、甚至拇指面积都喂给算法,拼出你接下来的动作概率。
华为内部员工爆料,实验室里最夸张的一次,系统提前1.8秒把导航目的地从“公司”改成“儿童医院”,因为监测到用户反复点开带娃就诊攻略。
同一时间段,欧定把清华系生数科技的多模态大模型塞进羽绒服。200万男性体型数据只是地基,真正让销量72小时飙到7万件的,是“动态试穿视频”:上传一张肚子微凸的正面照,算法先把你P成九头身,再一秒打回真实比例,让衣摆刚好盖住啤酒肚。68%下单的人承认,就是看到视频里自己“不吸肚子也帅”,才没退购物车。
更鸡贼的是面料里那层WarmTech起绒,厚度只多0.8毫米,却锁住了相当于一件羊毛衫的静止空气量;绒里还埋了柔性相变微胶囊,气温骤降时自动放热,最高能抬升体表5℃。
有北京朝阳的程序员吐槽:“穿着它挤13号线,别人下车裹围巾,我腋下差点出汗。
”
别以为这只是“两件不相干的黑科技”。
IDC刚发的报告里,2024年智能服装市场要再涨37%,中国吃掉其中28%,核心驱动力就是“操作系统+布料”的跨界偷情。
想象一下:鸿蒙感知到你明天要飞哈尔滨,连夜推送“-20℃方案”,欧定后台直接调出行李箱里那件冬暖Pro,把预设温度从“通勤10℃”改成“冰雪-5℃”,顺便把帽子可拆卸拉链锁死,防止冷风倒灌。
一键确认,衣服自己先加热到体感22℃,你落地太平机场,别人哆哆嗦嗦找更衣室,你像披了移动电热毯直接打车。
当然,套路不止国内玩家。
日本Toray刚秀出的自修复纤维,划道口子3分钟合拢,成本还没高到离谱;亚马逊偷偷申请的“压力反馈试衣”专利,打算让Echo摄像头扫一遍你的身体,再用气囊模拟紧身程度,对标欧定的AI试衣。
竞争白热化,隐私也最先爆表。
好在欧定提前拿到ISO/IEC 27001认证,把体型数据锁在云端“小黑屋”,连自家CEO都没权限一键导出——毕竟谁也不想自己肚子一圈3D模型流到拼多多广告里。
更野的脑洞已经在路上。
中科院和欧定合作的±5℃动态调温材料,2024年Q1要出女装版,150万女性体型数据正在跑模型;柔性电池织进袖口,给手表反向无线充电;甚至“数字孪生衣橱”也在内测,打开App,所有品牌智能单品的实时状态排排坐:哪件需要补暖、哪件该送洗、哪件和明天会议 dress code 相冲,一键托管。
以后女朋友再抱怨“没衣服穿”,你直接把手机塞给她——让算法背锅。
所以,别再把“智能”当成手机里的图标。
它正从屏幕里爬出来,钻进纤维缝隙,提前帮你把生活里的“小尴尬”熨平。
下一次,当系统提示“外面风大,已为你升温”,别惊讶,那只是你的外套在偷偷示好——毕竟,懂你的不止对象,还有缝在袖子里的那一行代码。
来源:指尖沙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