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翻”新篇:探索“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程新路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3:57 2

摘要:假如回到十年前,在传统零食批发商聚集的市场里,若有人说“某初创零食品牌上线7天卖1000单、65天登顶天猫坚果类目第一,2年营收破10亿、4年狂揽60亿”,大概率会被视作天方夜谭。但某些企业却以这样的“反常识”操作,打破固有认知,印证了互联网思维对创新创业的颠

假如回到十年前,在传统零食批发商聚集的市场里,若有人说“某初创零食品牌上线7天卖1000单、65天登顶天猫坚果类目第一,2年营收破10亿、4年狂揽60亿”,大概率会被视作天方夜谭。但某些企业却以这样的“反常识”操作,打破固有认知,印证了互联网思维对创新创业的颠覆性——它不止于线上卖货,更靠“用户画像”锁定年轻群体、“社交互动”打造产品话题、“数据反馈”迭代服务,最终在传统市场撕开一道缺口。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在山西大学有这样一门课程——“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拆解出这些藏在成功案例里的逻辑,让每个想在数字时代探索的人,思考如何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学会以新视角发现机会、搭建模式、链接世界。

让我们跟随该校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副院长郭威的脚步,走进山西大学“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程,一同探寻数字时代创新创业的密钥。

知行合一:从洞察需求到快速“迭代”的创业闭环

对创新而言,方法即是新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这句充满智慧的箴言,恰是对“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堂的生动注脚。在这方充满活力的学习天地里,师生共同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下思维的变革与创新的路径——从拼多多凭借“社交+电商”模式打破传统电商格局,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到字节跳动以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重构信息传播方式,让抖音、今日头条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些鲜活的案例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帮助他们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以更开阔、更前沿的视角审视世界,进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创新灵感,点燃内心深处对创新的无限激情。

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它更肩负着塑造学生高尚品格、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大使命。而思政教育,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核心支撑与关键所在。课程拒绝“生硬说教”,而是在日常授课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典故、文化剖析与互联网思维案例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更希望引导年轻一代学会以正确的视角“看”社会、“看”国家、“看”时代,让学生在感知时代脉搏的过程中,自然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当讲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时,那些从工具到生态、从跟随到引领的鲜活案例,成为诠释时代进步的最佳注脚。支付宝从单一的支付工具,逐步拓展为融合政务服务、生活缴费与公益捐赠的“数字生活平台”;微信则以“连接一切”为理念,构建起覆盖社交、内容与服务的完整生态。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便利工具,更是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

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中国企业同样展现出卓越实力。华为鸿蒙系统通过分布式技术打破操作系统垄断,为全球科技发展开辟新路径;大疆创新凭借领先的无人机技术,不仅在消费领域独树一帜,更在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这些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科技正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

互联网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得尤为深刻。陕西洛川的张秀秀通过直播电商,将家乡苹果打造成亿元级产业,带动数百位乡亲共同致富;黔东南的绣娘们则借助电商平台,让传统苗绣走进现代生活,既传承非遗,又创造就业机会。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数字经济如何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真实案例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国家发展进程的缩影。在教学中,学生们开始主动思考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思考如何在政策导向与社会趋势中捕捉发展机遇,由此,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规划个人成长时,既要注重“小我”价值的实现,更不忘“大我”使命的担当。

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罗海民同学表示:“在这门课程中最大的收获是把‘互联网思维’迁移到人生维度——用迭代思维试错职业方向,用流量思维经营个人。授课老师兼具山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与校创新创业导师的双重身份,走访过上百家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与校外互联网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落差,该课程帮助学生在思维维度与科技产业认知方面弥补这一落差,教会学生将专业跨度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从课堂到实践,持续浇灌这片需要创新的土壤。

课堂翻转:这次,让学生站上创新创业的“C位”出道

“如何能够让‘低头族’同学重归课堂”,课程以“翻转课堂”为载体,构建“课上多元互动+课下深度实践”的混合教学模式——把“老师单向讲课”变成“师生双向共创”,让课堂从“知识传递场”升级为“思维练兵场”。每堂课开始,老师都会邀请3名同学分享他们在一周内关于创新创业所见所闻及自己的思考,并进行现场点评。通过学生自我展现,增强学生思维主动性,督促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老师的点评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观察方向与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相互了解、深度融合。

每学期结束前都会有1-2节游戏课与展示课,通过“九宫格”互动游戏帮助同学们提升勇气,相互认识,交流兴趣,并自然分组;通过各组“建立自己的公司,选出CEO,建立公司文化,酝酿公司产品,并现场销售产品”让同学们体会“商业实战的逻辑与智慧”,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以致用的乐趣。2023级法学孟越同学提到那场让她感觉到热血沸腾的课堂实战:以闲置的物品作为商品,自主选择合伙人成立公司。从给公司起名、设置商品定位与标签,到各自分工梳理产品卖点、设计宣传广告和营造现场氛围,她与她的伙伴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角色与任务,最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她们的商品成功卖出,她感慨地说:“那一刻已经不是钱的事情,而是‘被认可’的成就感,那种感觉比拿了满分还要开心!”从教师引领分析到学生畅所欲言,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学生们跨越专业限制,在线下课堂“面对面”交流案例、分享观点、共同分析,解决复杂情景。这种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助力了学生思维的蜕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锻炼了其演讲、即兴发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可能因专业跨度导致互联网专业术语理解困难;可能因公众表达能力的不足面临发言任务难以完成;可能因缺乏阅历与经验而无法充分理解理论上的思维模式……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课堂互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些挑战,2022级行政管理学李蔚蓝同学分享道:“很多人可能听到‘互联网思维’一词就会想到深奥晦涩的理工科知识,实则不然。老师讲课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很能听得进去,用更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而且老师在课上说的话,在课下回想起来会觉得很有意思,值得多回味。”

打破次元壁:一场对课本理论的“降维思考”

让知识的疆界在校园与社会的交汇处拓展,让教学的形态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新生,“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堂通过校内外专家联合授课的模式,悄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脉深植于课堂的肌理之中,将互联网思维的内核巧妙地融入同学们的认知体系与实践能力中,织就出一幅兼具深度、温度与广度的育人画卷。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去创新就可能落后于这个时代。为了避免课堂所授内容只是“纸上谈兵”,授课老师邀请到了一些来自校外的专家来分享他们的实战经验,如公司的技术专家、高管、老总、媒体专家以及企业的HR,通过展现他们的个人成长,实践心得,问题理解、事业道路,让同学们对校外真实的世界与创业创新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此,在陕西工作的2016级测控技术与仪器的郭飞龙同学表示:“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在思维方面和社会前沿技术领域了解到了更多东西,这些内容是我在自己的专业课程内容中,学习不到、接触不到的,课程有效地缩短了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差距,让我走进社会以后感觉到与领导及客户这边没有巨大认知鸿沟,这对于在校生而言,无论以后是在企业中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都是100%有利的!”学术的严谨性与市场的敏锐度由此碰撞,同频共振,既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悬空之弊,又消解了经验固化思维的局限之困。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将典籍里的智慧碰撞市场中的变量,便会催生出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实践温度的创新火花,才有可能“破茧于方寸之外”,照亮同学们创新创业的新旅途。

在山东工作的2020级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尼沙古丽·玉素甫对课堂上诺基亚手机和柯达胶卷的例子印象深刻。她讲道:“诺基亚曾凭借过硬的质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却因对智能手机浪潮反应迟缓,最终从巅峰跌落;柯达作为胶卷时代的巨头,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因沉迷传统业务的利润,错失了转型机遇。我通过这些例子更加深刻地解理了固守传统思维的风险与拥抱变革的重要性”老师将这些鲜活案例化作镜子,照见“固步自封必被淘汰”的真理,也照清“拥抱变化、重塑价值”的创新路径,让同学们明白,在互联网驱动的时代浪潮里,唯有打破惯性、主动破局,才能让创业的船帆始终扬起在时代的风口。

“请记住你今天学习的东西一定要转化为智慧、智能与实践成果才是你自己真正所学与收获,而不是机械地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从知识到知识你根本学不过人工智能,但从知识到能力,你就是在真正地提升自己。”课程结课时,授课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认清自我、善于学习、提升自信,珍惜锻炼的机会,在课程学习中掌握互联网思维,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能力。

从思维落差到创新飞跃,从课堂到成长,从当下到远方。当同学们在专业课程里深耕,在多元实践中试炼,每一次克服登台紧张的勇敢尝试,每一次与企业专家交流碰撞出的思维火花,都是在为未来积蓄能量。当“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无数创新飞跃的火苗,正在这片实践沃土上熊熊燃烧,为山西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添砖加瓦。(通讯员:李佳诺 王可欣 甄旺欣)

来源:未来网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