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兴业是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清河分局刑事侦查大队2024年招录民警。能够回到家乡,穿上这身警服,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对杨兴业来说是圆了一个长久以来的梦。
民主与法制讯(记者王立三 □孙大连 通讯员孙铭)杨兴业是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清河分局刑事侦查大队2024年招录民警。能够回到家乡,穿上这身警服,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对杨兴业来说是圆了一个长久以来的梦。
杨兴业的从警路有些特别。大学毕业后,他因为一份热爱选择到山东从事警犬训导员工作。那段与“无言战友”相伴、参与重大活动安保的岁月,不仅磨炼了杨兴业的心性,更让杨兴业体会到了公安工作中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刑侦民警后,面对传统犯罪打击和新型网络犯罪侦破的陌生领域,杨兴业曾面临本领恐慌的问题。幸运的是,“绿荫工程”和“双导师”制度为杨兴业指明了方向。
杨兴业的业务导师张海洋,是刑侦一线的“老师傅”。记得在侦办一起虚假投资理财类电信诈骗案件时,面对海量虚拟身份和资金流水,杨兴业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张师傅没有直接告诉杨兴业答案,而是带着杨兴业从一笔笔小额转账记录入手,教杨兴业如何追踪资金流向,如何从诈骗话术的细微差异中判断团伙成员的作案习惯和分工。那几天,张海洋陪着杨兴业熬夜梳理线索,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推敲。张海洋告诉杨兴业:“破案就像工匠雕花,心浮气躁是大忌,证据链的严丝合缝,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最终,他们成功落地锁定了外省犯罪嫌疑人,并顺利实施了抓捕。这次经历让杨兴业深刻体会到,刑侦工作不仅要有一股冲劲,更需要静下心来的严谨与细致。
杨兴业的政治导师孙晓东,同时也是刑侦大队的教导员,他为杨兴业筑牢了思想的基石。孙晓东定期找杨兴业谈心,关注杨兴业的思想动态。有一次,杨兴业在处理一起电信诈骗预警劝阻警情时,因为报案人情绪反复,言语有些过激,他的应对也稍显急躁。事后,孙教导没有直接指出杨兴业存在的问题,而是在一次晚饭后,和杨兴业聊起他刚参加工作时类似的经历。孙晓东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老百姓着急上火的时候,我们更要沉得住气,一句话能暖人心,也能寒人心。” 孙晓东教导杨兴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不仅要业务过硬,更要品德过硬,要时刻牢记从警初心,守住纪律底线。这种如长辈般的开导,让杨兴业心服口服,也让杨兴业更进一步理解了警察这份职业的温度与责任。
从前训导警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安全;如今奋战在刑侦一线,是用智慧和勇气直面犯罪。岗位变了,但守护平安的初心没变。杨兴业深知,自己就像一块需要精心雕琢的“璞玉”,未来的从警之路还很长。
杨兴业说,是“双导师”制度的引领,让他在从警之初就得到了业务和思想上的双重滋养。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如同给杨兴业这把“新刀”开了刃,也加了钢。杨兴业说,他会珍惜这份师徒情谊,将师傅们的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踏实走好每一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为守护家乡的平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袁成亮
来源:民法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