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佛山顺德,某电器品牌40周年庆典热闹非凡,国家队多人到场,偏偏离顺德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广州,正在训练的全红婵没来,这个反差直接把“退队”二字推上了社交媒体
10月的佛山顺德,某电器品牌40周年庆典热闹非凡,国家队多人到场,偏偏离顺德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广州,正在训练的全红婵没来,这个反差直接把“退队”二字推上了社交媒体
其实,消息很快就有了方向,周继红出面表态,队医的诊断也摆在那,故事没有阴谋,只有一个在恢复期的运动员,和一支给她挡风的队伍
那天的舞台灯光很亮,陈芋汐、王宗源、陈艺文、连俊杰都在,采访区一字排开,签到墙前的人群把通道挤得只剩一条细缝
有人问,全红婵呢,最近不是一直在广州吗,顺德又不远
事实是,她在广州的训练馆里按计划上台,台边那只大秒表按得很勤,主训动作被严格卡在“单日最多8组”
这份“克制”从冬训就开始了
去年冬训,全红婵遭遇脚踝撕脱性骨折,腰间盘的老伤也被翻出来,队医给出的是至少一年恢复周期的建议
半年多没打正式比赛,不是她不想,是身体的时钟还没到
有人说她“消失”,其实她每天都在出现,只不过出现的位置,从镁光灯前换到了拉伸垫上、冰桶边和高压氧舱里
周继红很直接,外界流传的“退队”说法,她一口否了
“安排她回省队,是为了让她得到专业团队的专门保护”
这句“保护”的意思不只在医疗康复上,还包括把不必要的干扰挡在门外
赞助活动的路演、直播、排位、媒体问答,件件都耗精力,说白了,这些都不如她多睡半小时,或者多做一组核心稳定来得值得
缺席不是退队,是策略
7月的时候,队里一个赞助商搞直播,陈芋汐、王宗源都去了,全红婵照样没出现
对比她在巴黎奥运之后几乎每次都站在活动C位的高频率,这次“断档”很显眼
粉丝失落可以理解,但考虑到她现在的优先级,走这一遭更像“看热闹”,还不如不去
康复不等于躺平
广东省队给她定了一套“水上康复+腰背激活”的组合拳,训练后固定冰敷,定期进高压氧舱,流程几乎每一步都写在白板上,擦掉再重写
她已经恢复了10米台训练,出水之后用毛巾敷腰是常态,一次动作完成,教练会让她站在墙边做几组骨盆前后倾,动作小,但消耗不小
她把目标摆在了全运会上
“全运会单人10米台最高领奖台”,这是她在队里聊到最多的话题
技术上最费心的是207C,后翻三周半抱膝,这个动作难度8字头,分差容易被放大
目前她在207C的平均分比主要对手陈芋汐低0.7分,这0.7不是天堑,但得用很多个凌晨去填
据说她常常天还没亮就到了馆里,池水的氯味那会儿最重,空调也还没完全压住潮气,教练拿着卷起来的瑜伽垫让她对照着练收腹和抱膝的节奏,反复到腓肠肌发酸才罢休
心理这条线也绕不过去
此前一场活动的C位安排引发粉丝退购,站在台上的她笑得有点僵,台下的人却看不见她下台后很久不说话
青春期体型会有调整,外界对“体重”和“动作幅度”的热议,肉眼看不到,但它会在她每次起跳前变成一瞬间的犹豫
说句心里话,与其让她在商场里站一小时,不如让她在跳台边练两组正确的入水手型
国家队这次选择让她远离聚光灯,是一种成熟
有人会担心商业价值,可真正的商业价值从来捆在竞技水平上,分数一上去,赞助牌匾会再递到她手里
周继红的“保护论”其实更像一条原则——先做运动员,再做明星
作为看客,我们能做的简单又难,别催、别盯着体重、别拿手机摄像头去猜她的状态
如果还需要一些参照,就看看其他顶尖运动员
孙杨在2019年起经历禁赛,那几年几乎消失在商业场合,复出后通过国内赛事一点点找回节奏与关注,这是一条“先竞技后商业”的老路
再比如傅园慧,她因为伤病缺席过一些比赛和活动,在省队和国家队的支持下做系统康复,之后回到赛场,站上自己该站的位置
路径不同,逻辑相通——你得先把身体放回正位
跳水这个项目,难点不止在技术动作,更在身体和心理的长期耐受
从10米台入水,速度接近每小时60公里,水面对他们来说像一面墙,抱膝早一点晚一点,都是疼
这时候如果再安排高密度的活动、长途往返,耽误的不只是时间,是节奏和稳定感
训练馆里,最怕“断线”,你一旦断了几天,回来要再找感觉,代价比想象中高
把视线放大一点
《2025年跳水运动行业跳水培训与跳水赛事研究报告》提到,赛事在变多,商业化却还浅,观众参与度也不算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星运动员的每次露面都被放大,大家都想把他们拉到自己这边,热闹是别人的,但体能是他们自己的
与其追求“到场率”,不如提高“到场质量”,让一次亮相配得上一次训练的消耗
至于她和陈芋汐,外界总爱把她们放在对立面,事实上她们更像互相推着走的同龄人
陈芋汐在媒体前送上祝福,语气平常却不敷衍,这样的同伴最珍贵
训练空档,她们有时会在器械区交换一下动作感受,比如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气怎么憋,手心要压住哪一段水,都是一点点的琐碎,拼起来才是大分数
真正的“节点”在11月初,全运会将成为对全红婵恢复情况的公开验收
能不能站上单人10米台的最高点,不只看那天,而是看之前每一天怎么过
她能否尽快回到国家队大名单,也一样,所有决定都会被身体的反馈说了算
如果你问我期待什么,我更希望看到她在台上做完动作后,出水那一瞬间的眼神是亮的,哪怕之后采访只说了“还行吧”三个字
这一年,关于她的消息变少了,但真正重要的那些都在发生
缺席活动换来训练质量,暂别镜头换来心口的安静,这些都不花哨,可它们会在关键时刻还给她
我们不必把每一次缺席都解读成退场,有时它只是向前的另一种姿态
来源:蠢羊聊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