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他不但没死,还给后人留下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1:03 1

摘要:古代有句话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是说做臣子要对君主的命令无条件地服从,否则会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

古代有句话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是说做臣子要对君主的命令无条件地服从,否则会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

有网友调侃说道,如果皇帝是个昏君,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想杀我,我干嘛不学伍子胥投奔吴国,最后来个反杀的剧情呢?

事实上在古代被皇帝赐死后的逃跑成功率极低,几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真实的场景并不像影视剧里表现的那样,由一名官员带着几个随从到犯人那里拿出圣旨一念就完事了。

皇帝赐死的流程通常包含了钦差监督、侍卫陪同等多个强制手段,被赐死者需要按程序完成自尽。

你若贪生怕死拒不执行皇帝的旨意,现场自然会有官员强制执行。

例如北魏的皇后冯氏,因为背着魏孝文帝元宏和宦官高菩萨私通,还私设祠堂诅咒元宏早死,于是元宏在病逝前下旨赐她毒酒一杯。

冯氏还想拖延时间,指望元宏死后自己儿子登基能逃过一劫,结果被前来的武士强行按住,直接灌入毒酒将她毒死。 ‌

另外你若是在皇帝赐死时试图反抗和逃跑,必定会导致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如此一来,愤怒的皇帝可能会因为你的叛逆之举而采取更大规模的屠杀手段。

搞不好,诛你九族也是极有可能的事。

在此高压政策之下 ‌,赐死者通常为避免家人和亲属不受到牵连,只能是主动受死。

退一万步说,哪怕你成功逃脱了,还要面对朝廷的追捕、沿路的身份核查以及如何瞒过悬赏令等现实难题。

有的朝代还实行严格的户口制度,禁止人口随意流动。

一个外地口音的人想要逃往他乡隐姓埋名,可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因此历史上少有成功案例,多数逃亡者最终仍难逃一死。

而那些成功者,大多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和藩王,因为他们有资本能够和朝廷对抗。

当然,造反的代价也很大,成王败寇的定律在历史中屡见不鲜。

可是在唐朝有一位地位不高的文官,居然能在皇帝赐死后成功免于一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新唐书•贾直言传》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传奇故事: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

父道冲,以艺待诏。

代宗时,坐事赐鸩,将死,直言给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祗。"

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乃,苏。

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

再综合其他古籍里面的记载,我们就能够知晓,在唐朝有位名字叫做贾道冲的人因为才艺了得被朝廷选为待诏。

所谓的待诏,顾名思义就是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因此可以接触到许多宫廷内幕消息。

这个贾道冲其他方面都好,就是有一样不好:他是个大嘴巴,没事喜欢和别人吹嘘皇宫里的事情。

时间长了,他这个毛病就为自己惹出祸来。

有一次,贾道冲酒喝多了,竟然向酒友泄露了宫中的秘密。

唐代宗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赐了他一杯见血封喉的鸩酒。

看到使者送上门的毒酒,贾道冲的儿子贾直言赶紧说此事让我来代劳吧,免得让父亲伤心。

拿到毒酒后,他又哄骗父亲,说是要先拜谢四方神灵后再自尽也不迟。

古人都很迷信,贾道冲也不想去了阴曹地府以后被鬼欺负,于是先去拜神。

哪知道贾直言趁着父亲拜神时将毒酒一饮而尽,当场就昏倒在地,直到第二天才苏醒过来。

事情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喝下的毒酒最后居然从脚趾头处流了出来。

这让贾直言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落下了腿疾,终生行动不便。

使者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唐代宗,皇帝也为他的孝心而感动。

贾直言喝了毒酒却没有死的奇迹,让皇帝认为冥冥之中是有神灵保佑,于是把贾道冲的死罪改判为父子二人流放岭南。

宋朝的诗人林同很欣赏贾直言的孝心,特意写了一首诗纪念他:

几曾闻饮鸩,有不陨其身。

那得独全活,天应知代亲。

据史料记载,贾直言从岭南流放回来以后做了李师道的幕僚。

李师道原本决定归顺朝廷,可他的老婆和手下人都认为这样做不合算,劝说他拥兵自重。

贾直言知道后不顾生命危险,拿着刀抬着棺材去李师道府上进行死谏。

他甚至画了一幅李师道和老婆反叛失败后被抓、关在槛车里的画,这可能是我们见到的历史上最早的海报了吧?

由此可见,古人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我们现代人差。

李师道看到画后很生气,立即把贾直言关了起来。

等到李师道覆灭以后,贾直言因直言规劝的原因,不仅没受到任何责罚还受到朝廷的重用。

公元835年贾直言去世时,被唐文宗追赠为工部尚书。

我们再回头看他用孝心感动皇帝让父亲免于一死的经历,不由得大为感叹。

可他的传奇故事并末到此结束,《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里又记载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

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

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

乃汤沐,发堕无馀。

唐朝时候的婚姻比较自由,妇女改嫁和离婚都很正常,也不受世俗的歧视。

贾直言陪着父亲流放到偏远的岭南地区,有可能一辈子也回不来了,于是他让年少的妻子董氏赶紧改嫁,免得耽搁了青春。

哪知道妻子董氏态度非常坚决,取了个绳子将头发扎结起来,发誓说要等老公回来才能亲手解开。

贾直言这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也有史书说是十三年)的时间,等到他再回到家里,董氏的头发如同枯草纠缠在一起很难解开了。

贾直言最后用清油浸泡过后才帮她勉强解开,可老婆的头发都差不多掉光了。

像这样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古往今来也不多见吧?

‌这就是"束发封帛"成语的由来故事,同时它还贡献了另外一个著名的成语:“结发夫妻”。

有人说结发夫妻不是出自贾直言夫妻的爱情故事,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事实也是如此,从汉代苏武的《别妻》诗到唐代杜甫的《新婚别》,以及《礼记》中的相关记载,都详细解释了"结发"在古代婚礼中的象征意义和演变过程。

例如苏武的《别妻》一诗中就这样写道: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让结发夫妻这个成语广为人知的,应当属于贾直言夫妻之间二十年长相守的动人事迹。

常言道忠孝不能全两,可贾直言不仅做到了,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

来源:战千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