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谢律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近日,在潞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刘某和3位工友因追索劳务报酬纠纷申请法律援助,值班律师不仅为他们代写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还通过“市域通办”机制当场受理案件并指派专业律师。从咨询到受理,全程不到1小时。刘某连连称赞:“直接在最近的法律援
“多谢律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近日,在潞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刘某和3位工友因追索劳务报酬纠纷申请法律援助,值班律师不仅为他们代写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还通过“市域通办”机制当场受理案件并指派专业律师。从咨询到受理,全程不到1小时。刘某连连称赞:“直接在最近的法律援助中心就能办,真是省时又省力!”
便捷的体验、暖心的服务、专业的援助,得益于市司法局推行的法律援助“市域通办”试点改革。去年以来,市司法局以解决群众“多头跑、来回跑”问题为导向,打破法律援助跨层级、跨区域受理壁垒,通过“代办+转办”双模式、资源整合、动态管理等创新举措,将法律援助申请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就近跑一次”。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结“市域通办”案件62件,通办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机制创新
“代办+转办”办事不再“折返跑”
以往,受援人需要在户籍所在地或案件发生地申请法律援助,繁琐流程和地域限制,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望而却步。
“市域通办”如何实现“就近办”?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市司法局结合实际,探索出“代办”与“转办”两种模式:市本级、潞州区和上党区实行“代办”机制,群众提交申请后,接待机构全程负责受理、审查、指派,“一窗通办”省去中间环节。其它县区采用“转办”机制,由接收机构初审后转交管辖机构审批,通过内部协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市域通办”的试点推行,还展现出更多优势。去年初,王某某因婚姻财产纠纷案一审败诉,需向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通过“市域通办”机制,她在居住地附近的援助中心提交了材料。该中心通过系统转交管辖机构,当天就完成审批,并指派擅长婚姻案件的律师承办。最终,二审法院采纳律师意见,驳回男方诉讼请求,王某某权益得到保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她向承办律师赠送锦旗时感慨道。
资源整合
破解律师分布不均难题
律师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县区律师人手不足,曾是制约跨区域指派“市域通办”的瓶颈。为此,市司法局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市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办案库,吸纳志愿律师动态管理,并推行“点援制”“抢单制”,让受援人可自主选择律师,或由系统匹配专业对口的承办人员。
“过去偏远县区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常因本地律师不足而延误。现在通过办案库统筹,我们能快速指派跨区域律师,确保服务及时跟进。”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宁宁介绍,比如一件劳务报酬纠纷案件,受援人通过“市域通办”提交申请后,若当地律师不足,办案库会根据案件类型在全市范围搜索指派擅长劳动纠纷的律师代理,高效完成立案准备。
质效双升
“监管+宣传”促服务质量再升级
“材料不全可容缺受理、承诺后补,复杂案件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这些要求倒逼我们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效率显著提升,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跑动次数明显减少,负担切实减轻。
为确保“市域通办”服务质量,市司法局建立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统一受理标准、简化审批程序,推行“四减”服务和经济困难承诺制。各法律援助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案件跟踪,建立受援人回访机制,并通过山西省法律援助管理系统实时记录案件流转节点,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质量全程可监督。
政策落地要见效,广泛宣传是重要保障。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扩大宣传,在“长治司法”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解读政策,组织“法援进社区”活动20余场,利用电子屏、村居广播循环播放典型案例。“现在集市上的商贩都知道‘市域通办’了!”潞州区东街街道司法所所长杨笑晗笑着说。
“试点只是开端,群众满意才是目标。”市司法局局长原文祥表示,未来,还将重点优化系统衔接、加强人员培训,将“市域通办”与“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结合,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一个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都能在身边找到‘法律依靠’。”原文祥说。
从“折返跑”到“就近办”,从“程序繁”到“服务优”,市司法局以“市域通办”小切口,做活司法为民大文章,缩短群众维权的空间距离,让法治的温度触手可及。(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邢璐霞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