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2日,#香港通报首例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的消息刷屏热搜:一名77岁患慢性疾病的老翁,从内地返港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最终因并发多器官衰竭离世。这则新闻让不少人感到陌生又恐慌——“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明明死亡率不足千分之一,为何会致命?”“
10月22日,#香港通报首例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的消息刷屏热搜:一名77岁患慢性疾病的老翁,从内地返港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最终因并发多器官衰竭离世。这则新闻让不少人感到陌生又恐慌——“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明明死亡率不足千分之一,为何会致命?”“42宗输入个案全未引发本地传播,是否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起死亡病例,揭开了基孔肯雅热的“双面面纱”。作为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它常被贴上“自限性疾病”的标签,多数患者会在一周内好转,典型症状是发热与剧烈关节痛,甚至被称为“断骨热”。但香港首例死亡病例警示我们,当病毒遇上高危人群,温和的“面具”便会脱落。老翁的慢性病史使其成为易感高危者,病毒突破免疫防线后引发多器官衰竭,印证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42宗全输入性个案的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防控的共同挑战。基孔肯雅热在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广泛流行,随着跨境旅行日益频繁,病毒搭乘“人流快车”扩散的概率大幅提升。香港作为国际交通枢纽,人员往来密集,输入性病例的持续出现犹如“定时炸弹”,而引爆风险的关键正是传播媒介——伊蚊。目前未出现本地传播,得益于香港对蚊媒的严格管控,但这绝非“高枕无忧”的理由,只要存在蚊虫滋生环境,“人→蚊→人”的传播链就可能瞬间形成。
这起病例更暴露了基层防控的薄弱环节。基孔肯雅热的发热、皮疹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高度相似,极易被混淆。若未能及时通过核酸检测精准鉴别,可能延误对症处理时机。同时,公众对这种“冷门病毒”的认知严重不足,多数人不清楚驱蚊液需选含避蚊胺成分,也不知道积水清理是阻断传播的关键,这种认知盲区无疑给防疫埋下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输入性风险的持续冲击,香港的防疫体系正经受考验。一方面,需强化跨境检疫闭环,对来自流行地区的人员加强健康监测,尤其关注高危群体的症状报告;另一方面,要筑牢“防蚊墙”,对积水容器、天台沟渠等蚊虫滋生地进行常态化排查。对公众而言,接种疫苗(若有)、做好个人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才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
香港首例死亡病例不是终点,而是防疫升级的起点。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当下,没有任何地区能独善其身。这起个案究竟会推动哪些防疫措施优化?我们在跨境出行时还需做好哪些防护?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防疫经验,也为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建言献策。
来源:灾害速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