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匣子:宋代老城墙缝里的传说与童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07:33 2

摘要:2013年梅雨季节,我正在为电视台拍摄一档关于古城墙保护的专题片。连日的雨水让城墙砖缝间的苔藓格外青翠。在建国路段的城墙脚下,我偶然发现一块松动的城砖,砖缝里似乎塞着什么。出于记者的好奇心,我小心地取出那个已经发黄的油纸包,里面竟是一叠用工整小楷书写的手稿。

2013年梅雨季节,我正在为电视台拍摄一档关于古城墙保护的专题片。连日的雨水让城墙砖缝间的苔藓格外青翠。在建国路段的城墙脚下,我偶然发现一块松动的城砖,砖缝里似乎塞着什么。出于记者的好奇心,我小心地取出那个已经发黄的油纸包,里面竟是一叠用工整小楷书写的手稿。

"城墙守护人日记——1972年夏于灶儿巷口。"扉页上的字迹让我心跳加速。作为记者,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宝藏。就这样,我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城墙故事收集工作,足迹遍布赣州3.6公里长的宋代古城墙。

那位署名为"守墙人"的老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每块城砖都会说话,只要你会听。"这句话成了我后来工作的座右铭。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走访了沿城墙居住的近百位老人,用录音笔和摄像机记录下无数珍贵的口述历史。

童谣里的城墙史

"城墙弯弯像条龙,头饮章水尾摆钟。三十六街盘龙身,七十二巷藏其中。"这是我在营巷口采访九十岁的陈奶奶时,她随口哼唱的童谣。老人说,这是她祖母小时候就会唱的,"至少传了五代人"。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不同地段采集到的童谣版本各有特色。建春门附近的版本是"建春门,三丈三,出过状元摆过船";而灶儿巷附近的则是"灶儿巷,两头通,出的商人个个雄"。这些童谣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不同历史时空的大门。

2015年,我还和一位民俗学家一起研究过这些童谣。我们发现,童谣中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如"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说法,与实际勘察的古城格局高度吻合;"头饮章水尾摆钟"则准确描述了城墙依水而建、终于钟楼的地理特征。

最有趣的是,一些童谣还记录了历史事件。"长毛来了墙头站,一站站了三年半"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飞机嗡嗡叫,墙洞里面躲猫猫"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防空经历。这些活在百姓口耳相传中的历史,比教科书更加生动鲜活。

砖石间的传说

在收集童谣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许多与城墙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围绕着特定的城砖展开,成为当地人的集体记忆。

在建春门附近,有一块刻着"王"字的城砖。老人们传说,这是明代工匠王师傅的标记。当时他负责的这段城墙屡建屡塌,后来在梦中得到鲁班指点,在基础下打了九十九根柏木桩,终于建成最牢固的一段城墙。为纪念此事,他在砖上刻下自己的姓。

更神奇的是八境台附近的"回声砖"。当地人说,在这块砖前说话,能听到三声回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实地测试后发现,这里确实有特殊的声学效果,可能是因为城墙在这个位置有个特殊的夹角。

最令我动容的是西门的一段"母亲砖"的故事。传说抗战时期,一位母亲每天站在这里眺望,等待参军儿子的归来。年复一年,她手扶的那块砖被磨得光滑如镜。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砖叫作"望儿砖"。

守护者们的口述史

在七年的采访中,我遇到了许多城墙守护者。他们中有的是世代居住在城墙边的老街坊,有的是文物工作者,还有的是自发保护城墙的志愿者。

八十多岁的李大爷一家六代人都住在城墙边的老巷子里。他告诉我:"小时候,城墙是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在墙根下捉蟋蟀,在墙头上放风筝。夏天躺在墙砖上,比现在的空调还凉快。"他还记得1954年洪水时,城墙如何保护了老城区,"水涨到一人多高,要不是城墙挡着,半个赣州都没了"。

文物专家李工程师给我展示了城墙的"病历卡"——详细记录着每段城墙的修缮历史。"你看这段,"他指着1998年的记录,"洪水冲垮了十二米墙体,我们在清理时发现,宋代的基桩完好无损。古人用松木做桩,在水里越泡越硬,真是智慧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志愿者"城墙小卫士"们。这些中小学生每周末来清理城墙周边的垃圾,还自发学习讲解城墙历史。一个小女孩对我说:"记者叔叔,我要把城墙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它再活一千年!"

涌金门的传说

在3.6公里的城墙间,几座城门连接着一段段城墙。相传,南宋绍兴八年(1138 年),宋高宗偏安临安(今杭州),临安城的涌金门等成为各地顶礼膜拜的对象,当时的虔州附庸风雅,将与贡江最繁华的码头连接的城门命名为涌金门。而杭州涌金门传说曾涌现金牛,古代西湖又名金牛湖,且五代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为池,亲笔题写 “涌金池” 三字立石在池边,这些典故也为赣州涌金门增添了文化底蕴。

自北宋赵抃凿开赣江十八滩险礁后,涌金门就成为赣州繁华的码头之一。南来北往的货物和旅客多在此停靠,“货物如雨,商贾如云”,涌金门外的大码头成了 “金码头”,沿江靠城区一侧泊满商船,涌金门内相邻的街巷则成了寸金巷,米市街、瓷器街等行业街也在此形成,交易旺盛,钱财广通。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周敦颐与当时造章贡台的赣州知府赵抃是忘年之交,周敦颐调任赣州府通判后,赵抃亲自陪同他四处游览虔城,两人还曾在水东玉虚观讲学,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濂溪书院,周敦颐出任首任主持,招收学生,宣扬理学,为赣州播洒了文明进步的种子,而涌金门所在的区域也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事件。

墙缝里的启示

2020年,在我离开电视台前,完成了一部关于城墙的纪录片。在片中,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城墙不仅是砖石的堆积,更是记忆的层积。每一道裂缝都是一个故事匣子,每一块城砖都是一页历史书。"

如今,虽然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但我仍然经常去城墙走走。看着孩子们在墙根下游戏,听着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唱着新编的童谣,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些新的故事正在产生,新的记忆正在形成,城墙的文化生命在延续。

有时我会想,或许千年后,也会有人发现我们今天埋下的"时间胶囊",从中读取21世纪赣州人的生活记忆。到那时,我们现在传唱的童谣、讲述的故事,也将成为后人了解这个时代的窗口。

这就是城墙的魅力——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作为一个曾经的记录者,我庆幸能够为这座伟大的文化丰碑留下一些时代的注脚。而这座城墙给予我的,远比我所付出的要多得多。它教会我如何倾听历史的声音,如何读懂时间的密码,更让我明白:真正的永恒,存在于一代代人的传承之中。

来源:半妖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