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中英文双语的“法治第一课”出现在西安交大国际留学生的开学典礼上,当老菜场的“法治集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驻足,当游走在兴庆宫公园法治广场感受浓浓的法治氛围……这些散落在西安碑林各地的普法场景,共同勾勒出“八五”普法期间,碑林徐徐展开的良法善治新画卷。
当中英文双语的“法治第一课”出现在西安交大国际留学生的开学典礼上,当老菜场的“法治集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驻足,当游走在兴庆宫公园法治广场感受浓浓的法治氛围……这些散落在西安碑林各地的普法场景,共同勾勒出“八五”普法期间,碑林徐徐展开的良法善治新画卷。
奉法者强,明法者进。“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司法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下,碑林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护航“六个碑林”建设为目标,在普法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实、责任上求严,让法治宣传从“纸上”走向“身边”走入“心间”,将法治力量渗透到碑林的大街小巷。
从“软性指标”到“硬性标尺”
健全机制、周密部署
开启“八五”普法新篇章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的统筹协调与牵头抓总职能,组织召开“八五”普法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八五”普法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区人大常委会对“八五”普法作出决议,审议批转“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守法普法工作任务,推动“八五”普法走深走实。
强化部署考核,落实普法责任
将普法工作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常态化开展普法责任制履职情况报告评议,推动普法责任从“软约束”向“硬要求”转变。构建“述、评、督、责”四大责任闭环机制,连续五年开展述法工作,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见效。
强化保障体系,夯实普法根基
进一步细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年终考评时与依法治区、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把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和“八五”普法志愿者队伍,在全区开展宣讲活动1380余场次。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突出重点、分类施教
全民普法迈出新步伐
依法行政,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引领
制定印发《碑林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讲法学法制度》《碑林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法治素养法治能力的实施意见》《碑林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等,落实会前学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制度。“八五”普法以来,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区政府常务会学法50余次,每年均有200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全区学法用法考试,总计63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证考试,参考率达到100%。
法护成长,夯实青少年法治教育根基
区委依法治区办联合区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区63所中小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全覆盖。坚持部门联动,健全长效机制,做好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的考核和奖评工作。区司法局联合区教育局开设“碑小司法治课堂”,通过云端送法的形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组织多方力量成立校园防欺凌委员会,为辖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在开学季、民法典宣传月、“六一”儿童节以及“12·4”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法治副校长在以辩论赛、报告会、视频课、模拟法庭、开放日等创新形式协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学生保护、安全管理、预防犯罪、依法治理等工作。“八五”普法以来,开展“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2300余场。
法入万家,提升辖区居民法治素养
结合“法律六进”,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及与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区105个社区覆盖率100%。打造“社区法律学堂”,开展各类法律讲座420余场,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法治体检,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扎实推动西安市政法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两行动、两措施”落地见效,组建“律政先锋”法律服务团,搭建商圈“法治会客厅”,通过“法治体检”、法治专题讲座、专项法律培训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八五”普法以来,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350余次,为企业出具法律建议1300余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法治土壤。
从“小马拉车”到“群马驱动”
整合资源、建强队伍
“谁执法谁普法”不断落实
健全完善队伍建设
发挥部门主导作用和高校学者专业优势,在全省率先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动态调整和充实区“八五”普法讲师团、“法律明白人”、“一社区一法律顾问”等普法工作者队伍,推动实现全区各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辅导员)”100%全覆盖,增强普法的针对性、专业性,推动普法由“一家独唱”向各方参与的“大合唱”转变。
建立共性普法清单
印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年度普法系列活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当年度普法工作计划清单,从目标、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划定普法“责任田”。对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开学季等特定时间节点的宣传主题、重点内容和联动事项进行明确,保障全年普法有章可循。
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
公安碑林分局推出禁毒专题示范课,联合社区教育学院发挥网络课程传播优势,进一步构建碑林区禁毒宣传教育新阵地。区民政局积极探索“法律+婚姻家庭”服务模式,搭建多层次、广覆盖、便捷化的婚姻辅导及调解平台,扩大婚姻家庭调解覆盖面。区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助力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交警碑林大队以“三长五个亲自抓”活动为抓手,创新建立网格长社区交警制度,高效化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出行难题。
从“零星盆景”到“成林风景”
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催生法治碑林文化感召力
加强智慧普法,传播法治文化“好声音”
构建以“法治碑林”为引领,集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为主体,横连部门、纵贯社区、覆盖全区的新媒体普法矩阵。“法治碑林”微博、公众号长期位列全国、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前列,微博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十大司法行政系统微博”。搭建“法治碑林”直播间,组建“碑小司来咧”融媒体工作室,开设“法治碑林一周集锦”“以案说法”“追剧普法”“新法速递”等多个栏目,拍摄《重生之我在霸总剧里当法律顾问》《直击调解现场》《法治锐评》等普法短视频,原创《趣说民法典》《拍案说法》等原创法治相声、小品节目,“八五”普法期间累积发布普法文章视频2万余条(部),阅读量达8500余万人次。
加强精品创作,塑造法治文化“新品牌”
全区各单位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碑林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区司法局打造“碑小司”普法IP形象,长安路街道创新推出“法”式唠叨宣传模式与“和事佬”调解品牌,张家村街道开创“菜单式”普法模式,柏树林街道设立老菜场“法治集市”,东关南街街道创办“律来帮”普法新形式……全区总动员齐发力,不断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域和维度,助力精准普法浸润民心。
加强阵地建设,打造法治文化“新样板”
依托公园、围墙、社区广场、橱窗、雕塑等载体,综合采用文字、漫画、标语等多种形式,打造内容更丰富、涵义更广泛、效果更佳的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采用唐元素和法治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宪法等法治主题,设置法治文化雕塑、法治宣传标牌、法治宣传展板等,打造兴庆宫公园、长乐公园法治文化阵地。目前,碑林区拥有法治文化广场2个,法治文化公园1个,法治文化街墙16个,法治文化宣传栏540余个,打造了一批集法治文化熏陶、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法治文化阵地。
变“纸面之法”为“生活之法”
寓普于治、德法相融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法律明白人”线上线下培训240余次,培养“碑林区法律明白人”520余人。深入践行人民调解碑林“365”模式,五年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9368余件,调处矛盾纠纷9190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区市场监管局建成全市首家知识产权展厅区,让知识产权成为激活区域发展活力的“金钥匙”。区法院深入开展“无讼社区”创建,进一步强化诉源治理。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文物保护等方面依法履职,打造“益心”碑林、“永宁春晓,护航成长”“碑检知音”等特色检察品牌。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
秉持“整合资源、运用法治、注重实效、方便群众”原则,整合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十大功能板块,建成1500平方米的区级综治中心。整合公证、律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组建全新的碑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在“法治碑林”微信公众号设立法律服务、法治建设、法治互动三大模块,融合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纠纷调解、社区矫正等主要业务,目前累计点击量已达千余次,极大满足群众法律需求。
深入推进法治示范引领
深入实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程,组织开展全省和全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对已创建的社区进行全覆盖复核。连续三年举办碑林区“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全网累计阅读量破20万,参与投票人数15万余人,是陕西首家区县级举办的“双十”评选活动。
从规划引领到全民普法,从品牌创建到阵地建设,“八五”普法的种子已经在碑林生根发芽,化作浸润人心的法治力量。下一步,碑林区将持续以普治并举绘就良法善治新画卷,让法治光芒照亮“六个碑林”建设之路,让这片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土地的美,因法治护航而更具底蕴、更可持续。(雷孟轲)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