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强:精神长存——怀念我的大舅杨振宁先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22:50 2

摘要:当一个跨越世纪的生命走向终点,人们谈论的,往往是那些镌刻在历史上的丰碑。诺贝尔奖,杨—米尔斯理论…这些词汇构建了一个遥远而宏大的形象。

当一个跨越世纪的生命走向终点,人们谈论的,往往是那些镌刻在历史上的丰碑。诺贝尔奖,杨—米尔斯理论…这些词汇构建了一个遥远而宏大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瞬间构成的。


1971年,当中美之间的冰层出现第一丝裂痕,杨振宁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探亲,更像是一次播种。在上海科学会堂,他进行了一场演讲。那时的中国,知识的土壤有些贫瘠,人们的渴望却无比炙热。


会场里挤满了人,连过道都站得水泄不通。一个多小时,他没有看稿子,用清晰的逻辑讲述着近代科学的图景,也为国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当时在场的许多年轻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场演讲,更像是一扇突然被推开的窗,窗外是整个世界的灿烂星空。


这种冲击,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直接。它点燃了一种信心。


一个人的情感深度,往往体现在他与家庭的联结之中。两年后,他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先生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杨振宁致悼词。当他回忆起父亲的关爱时,这个在物理学世界里探索宇宙秩序的科学家,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那一刻,他不是诺奖得主,只是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这种至深的悲痛,让他的形象从云端落回了人间,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共情。


他关心家人,也关心晚辈的成长。九十年代,作者沈强在日本留学,探索自己独创的“彩墨书”。杨振宁听说了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仔细看了那些还不成熟的作品,没有敷衍,而是认真地给出了鼓励。他说,创造一个新东西出来不难,难的是让社会接受它。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尝试,需要勇气。他告诉沈强,这个想法很好,千万不要放弃。


正是这份来自长辈的肯定,成为了持续探索的动力。一个伟大的心灵,懂得呵护另一颗正在萌芽的创造之心。这或许比直接的物质帮助,来得更为珍贵。


他不仅在科学领域登峰造极,对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它们都需要创造力。


但他给出了一个绝妙的区分:科学,是把人们搞不懂的东西,研究明白;而艺术,恰恰是把人们都明白的东西,搞得“不明白”,从而引发新的感受和思考。


这个见解本身,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顶尖物理学家,会收藏李可染、吴冠中、范曾等艺术家的作品。在他的世界里,描绘宇宙基本作用力的公式,与描绘山水意境的笔墨,共享着同一种对美的追求。


他待人真诚,没有一点科学巨匠的架子。在香港的画展上,他能与艺术家们谈笑风生。在生活中,他做事严谨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他会把过去的照片一张张整理成册,在每一张下面都写上文字和感想。


这种习惯,后来也影响了身边的人。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人如何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轨迹。


晚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归中国。


这个选择,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名为《归根》的诗里。诗中提到了他一生研究的物理学三大主题:量子化、对称、与相为因子。他将这些宇宙的“旋律”,与自己的人生旋律融合在一起。


诗的他写道:“耄耋新事业,東篱归根翁。”


他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定位为一项“新事业”——在中国这片故土上,做一棵“指路松”,为年轻的学子们指引方向。这不再是简单的叶落归根,而是一种使命的延续。他把自己一生的智慧与声望,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从年轻时远赴重洋,到站在世界科学之巅,再到晚年回归故里,他用自己完整的一生,实践了这句话。


现在,他累了,可以好好安息了。


他留下的,不只是那些深奥的物理学理论,更是一种精神。那种面对未知的好奇心,那种对待专业的严谨,那种对待他人的温和,以及那种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完整且无比强大的生命。

来源:秋鸿影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