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扒出假沉香黑幕:“真香”市场咋成了造假重灾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22:03 1

摘要:“假一赔万!买到就是赚,绝对天然沉香!”各大沉香直播间里,主播们喊得热火朝天,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沉香产品,勾着不少消费者争相下单。可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近期的一则深度报道,像一记惊雷炸响,直接撕开了沉香市场光鲜的外衣,把背后触目惊心的造假产业链彻底摆到了大家

“假一赔万!买到就是赚,绝对天然沉香!”各大沉香直播间里,主播们喊得热火朝天,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沉香产品,勾着不少消费者争相下单。可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近期的一则深度报道,像一记惊雷炸响,直接撕开了沉香市场光鲜的外衣,把背后触目惊心的造假产业链彻底摆到了大家眼前。

直播间里的“打包票”,全是藏好的套路。沉香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滔滔不绝,“360度满油”“沉水奇楠”“假一赔万”这类宣传话术轮番轰炸,仿佛消费者买的不是沉香,而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但记者顺着线索,钻进东南地区“中国沉香之乡”核心区一查,才发现现实和直播间里的承诺差了十万八千里。

等夜幕一落,当地的“沉香夜市”就热闹起来,上百家商户露天摆摊,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沉香手串。普通种植奇楠手串每克十几到二十几块钱,可那些号称“沉水级”的,价格却从十几元飙到三百元,价差快有三十倍。要知道,野生奇楠形成条件苛刻,市面上本就少见,早就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每克随便就能卖到几千甚至几十万元,可夜市里却“满街都是奇楠”,真假不用想也知道。

工厂里的“科技狠活”,能让劣质木料变“高端沉香”。为了摸清这些价差悬殊的沉香背后藏着啥猫腻,记者走进了当地的沉香生产工厂。在“温氏奇楠工厂”,记者瞧见工人正用奇楠精油打磨低油沉香珠,一抛光,原本发白的珠子立马变得乌黑发亮,香味也浓了不少。而“东江湾工厂”更直接,把珠子泡进精油里煮,之后再抛光,那些本来品质差的沉香,就这么被“优化”成了能卖高价的“优质货”。

更让人咋舌的是那些号称“科技货”的玩意儿。在“xx香珠工艺厂”,记者见识到了造假的“高科技”:他们用白木——就是沉香采收后剩下的没香味、没油脂、值不了几个钱的木头——当原料,先做成圆珠,再用高压把人工油膏注进去,模仿高油沉香的样子,甚至还能按客户要求加香精,调出各种香味,商家还吹嘘这种“科技货”味道能“永久不散”。可这东西跟天然沉香半毛钱关系没有,却被当成高端沉香流进了市场。

更让人寒心的是检测机构的表现,简直形同虚设,假沉香居然能拿到“合格证书”。记者把那些注油、抛光、泡煮的假沉香手串送到“茂名市观珠镇电白沉香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明明闻出气味“不太对劲”,最后却还是给出了合格证书。理由是只要“气味没怪味、结构清楚”,符合海南标准里的“四大要素”,注油不算事儿,而且注油情况也不会写在证书上。

另一家“茂名市xx沉香珠宝检测中心”态度也含糊,他们虽说能看出手串油得发亮、手感和气味都不对,但最多只开“沉香木”证书,绝不开“奇楠”证书。同一样东西,不同检测机构结论差得远,消费者根本没法判断产品真假。本该是“把关人”的检测机构,却成了假沉香的“护身符”,证书完全失去了辨真假的作用。

眼下沉香市场乱象一堆,监管和消费者该怎么办?央视曝光假沉香产业链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让大家开始思考怎么管沉香市场。目前广东茂名电白区已经成立联合调查组,给5家涉事企业立了案调查,还全面排查整治沉香产品质量。但要想彻底治住这乱象,还得把沉香检测标准完善好,再盯紧检测机构的监管,让商家的经营规矩起来。

对消费者来说,买沉香时可得多留个心眼,别轻信直播间的夸大宣传,也别想着“低价捡漏”。多学点儿沉香鉴别知识:天然沉香纹理自然又不规则,香味淡却有层次;假的呢,纹理死板,气味还冲鼻子。另外,尽量选正规渠道买,让商家提供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还要确认报告里有没有查注油、增重这些关键项,不放心的话,还能送到第三方权威机构再查一次。

沉香本是大自然给的“真香”宝贝,还带着深厚的文化底子。可现在假沉香到处都是,把好好的市场搅成了“造假江湖”。盼着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一起使劲,让沉香市场早点回归正轨,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天然沉香,沉香文化也能好好传下去。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