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人人高喊“斜杠青年”的时代,有个广东和平县的核雕师傅,用最朴素的活法,给了这个词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这个人人高喊“斜杠青年”的时代,有个广东和平县的核雕师傅,用最朴素的活法,给了这个词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叫黄家福,网名“点赞有福”。你说他是个手艺人,他偏要扛起相机当摄影师;你说他是个艺术家,他转头就钻进田间地头搞助农。在旁人眼里,他简直“不务正业”到了极点。
可就是这个“不务正业”的人,却活成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样本。
01 在人人追求专业的时代,他偏要“三心二意”
黄家福的主业是核雕。方寸之间雕琢天地,这本就是个需要极致专注的行当。可他不满足。
早期的骑行、徒步、种花,后来的摄影,他的兴趣爱好像藤蔓般肆意生长。有人说他不够专注,他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专注,从不是画地为牢。
有个细节很动人。他接触摄影纯属偶然,却被镜头下的美好瞬间击中。这一“击中”,就是几年的埋头苦学。从光圈快门到构图光影,从器材参数到审美积淀,他硬是把一个业余爱好,磨成了专业水准。
如今在和平摄影圈,黄家福已是备受赞誉的摄影师。这让我想起木心那句话:“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黄家福的“不务正业”,恰恰是对生命最诚恳的回应。
02 他的镜头会说话,拍出了家乡的魂
如果说早期的爱好是探索自我,那么后来的摄影,则是黄家福与故乡的深度对话。
他的镜头里,有和平县城的日新月异:古老的街道在晨曦中苏醒,现代化的建筑在夕阳下矗立,热闹的集市人声鼎沸,宁静的乡村炊烟袅袅。
但最打动人的,是他对农村产业和乡土文化的持续关注。
他拍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拍腐竹工坊腐竹灶上升腾的蒸汽,拍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拍乡村生活的细碎片段。这些照片没有炫技,却饱含深情。
有个在外打工的和平人说:“看家福的照片,就像摸到了家乡的泥土。”这句话,道破了黄家福摄影的价值所在。
他的镜头成了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让远离家乡的人能够触摸故土,感受变化。更重要的是,他让外界看到了和平县不为人知的魅力。
这哪里是在拍照?分明是在为故乡立传。
03 从“玩票”到“助农”,他找到了热爱的终极意义
转折发生在加入“和平县自媒体助农团”之后。
当光头新农人杨石文向他抛出橄榄枝时,黄家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次,他的“不务正业”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在村超开幕式上,他操作无人机飞越活动现场上空。当镜头从“上帝视角”捕捉到万人齐欢的壮观场景时,黄家福找到了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他的镜头不仅记录精彩赛事,更传递着乡村的热情与活力。这些影像通过自媒体传播,让和平村超的魅力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从个人爱好到服务乡梓,黄家福完成了一个手艺人最华丽的转身。
他说:“我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家乡做点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不务正业”的终极意义——当热爱遇见责任,个人的微光就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04 “不务正业”的背后,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清醒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标准答案”绑架的时代。从小就被教育要专心致志,要术业有专攻。可黄家福偏偏反其道而行。
他的“不务正业”,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专注——对生命本身保持专注。
核雕锻炼了他的耐心与细致,骑行磨炼了他的意志,徒步让他亲近自然,种花培养了他的审美,摄影则赋予他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所有这些“不务正业”,最终都反哺了他的创作与人生。
这让我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的那句话:“你不可能从现在预测未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黄家福的各种爱好,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最终被对家乡的热爱这条主线串联成美丽的项链。
在这个人人都急着给自己贴标签、找定位的时代,黄家福的“不务正业”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清醒。他不被定义,所以拥有无限可能;他不设边界,所以总能突破局限。
结语
采访结束时,黄家福正在准备一个新的摄影专题,关于和平县的古村落。他说,这些老建筑正在慢慢消失,他想在它们消失之前,多留下一些影像。
看着他调试设备时专注的神情,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正业”,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职业,而是找到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
黄家福用他的“不务正业”告诉我们: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当你忠于内心的热爱,所有的弯路都会变成通往自我的捷径。
在这个焦虑横行的时代,这个“不务正业”的手艺人,反而活成了最清醒的样子。
点赞有福,名不虚传。
来源:文化综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