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就在同一天,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诞生。
《学习雷锋好榜样》
一个普通士兵的不朽赞歌
一首歌曲,唱响神州大地
二十二岁的生命虽然短暂
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
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这朴素的旋律始终回响
温暖着亿万人的心灵
本期《经典旋律里的红色密码》
带你走进那段闪光岁月
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背后的故事
感受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个年轻战士灿烂的笑容便浮现在眼前。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就在同一天,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诞生。
1963年3月5日上午,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毛泽东号召学习雷锋的消息,群情激昂。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当即决定创作一首群众歌曲。生茂回忆:“那股创作冲动就像一团火在胸中燃烧,旋律几乎是顺着笔尖自然流淌出来的。” 从作词到谱曲,整个过程不到三个小时。
这首歌的创作速度之快,恰恰印证了雷锋事迹的感染力。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雷锋发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被困在沈阳车站。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孩子,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将他们安全送到家。当大嫂含泪问他的名字时,他只是笑着摆摆手,转身消失在雨幕中。
在辽阳地区遭遇特大洪水灾害时,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100元寄给了灾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搪瓷盆和漱口杯上的搪瓷掉了一大半也舍不得换新的。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懂得享受的‘傻子’。但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
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雪域高原拉萨,有一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雷锋车队”。他们的每辆出租车前都贴着:“七十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因公牺牲军警烈士家属,市区单独乘车一律免费。”更令人感动的是,队长常海僧曾在香嘎大桥桥头,用随车灭火器扑灭一辆起火的小轿车,保护了车主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说:“冲上去救火是一种本能......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这支流动在拉萨街头的雷锋车队,用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雪域高原绽放光彩。
在辽宁鞍钢,矿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被誉为“当代雷锋”,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从1990年开始,他坚持无偿献血,二十年间累计献血量高达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血液总量的十倍以上。生活并不富裕的他,还将省吃俭用的钱几乎全部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在1994年至2010年间,他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学生,捐款总额超过12万元。郭明义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而是学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远离。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力量,在于它将一个普通战士的形象,升华为整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它唱出了助人为乐的朴素情怀,唱出了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唱出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唱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风貌。
六十年过去了,这首歌的精神内涵在军营沃土中不断深化,在强军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大漠戈壁的导弹号手,到远海大洋的护航尖兵,从科研攻关的技术专家,到精武强能的特战精兵——千千万万个“活雷锋”在战位上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这首熟悉的旋律,听到的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民族对善良的坚守,一个社会对美好的追求。这首诞生于1963年的歌曲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