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以为气象武器能凭空造飓风暴雨,其实按联合国定义,它核心是“借势发力”,利用现有气象条件,用技术放大影响,变成攻击性“武器”。
有一种武器不用导弹炸弹,却能借风雨雷电制造灾难。
它藏在自然现象里,让人分不清天灾人祸,联合国专门为它立了禁令,196个国家更是联手抵制。
这种武器到底有多吓人?为什么全球多数国家都警惕它?如今,又有哪两个国家攥着它的核心技术?
不少人以为气象武器能凭空造飓风暴雨,其实按联合国定义,它核心是“借势发力”,利用现有气象条件,用技术放大影响,变成攻击性“武器”。
简单说,就是把抗旱的人工降雨,用到多雨地区逼出洪水;把掩护士兵的人工造雾,变成困住敌军的“屏障”。
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推波助澜”,这是它最隐蔽的地方。
最早的气象干预出现在二战,那会儿只是小范围战术应用,纳粹德国为保护工业基地,在意大利伏尔特河岸播撒造雾剂,让英法战机无法靠近。
后来美军也在这里用了同样办法,1943年造了长5公里、高1.6公里的雾层,借着浓雾掩护顺利渡河。这时的气象干预,范围小、时间短,更像战场“障眼法”。
到了越南战争,气象干预规模和破坏力升级,美国搞了“波派行动”,1966年到1972年专挑越南雨季动手。
6年里,出动2.6万架次飞机,撒下474万枚催雨弹,把正常雨季变成持续洪灾。北越补给线胡志明小道被冲得泥泞,物资和士兵都没法调动。
这是第一次把气象干预当“战役武器”用,让各国看清了它的厉害。
冷战开始后,气象研究往战略级探索,不再满足局部降雨造雾,盯着电离层、电磁波等深层领域,想通过影响大气上层改变长期气候。虽没到实战阶段,但研究边界已超早期战术应用。
和核弹导弹比,气象武器威胁不同,核弹轨迹可监测,炸完就结束;气象武器藏在自然天气里,没法确定雨是不是人为,更没法拦截。
它的影响不是一次性的,一场人为干旱可能持续数月,冲毁的农田、断流的河流,会慢慢拖垮地区经济,这种“慢破坏”比爆炸更难恢复。
国际公认,掌握气象干预核心技术的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研究路子都和冷战竞争分不开,只是各有侧重。
美国研究起点早,实战经验多,越南战争“波派行动”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摸清了气象干预对战场的影响。
虽没再公开搞军事级气象操作,但民用研究投入没断,202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花1亿美元建了Rhea高性能计算系统,专门提升天气气候预测精度。
别小看这套民用系统,能精准模拟大气运动、预测极端天气,本身就是气象干预的基础,得先算得准,才能知道怎么干预。
加上相关法案拨的极端天气研究经费,美国一直在悄悄攒技术家底。
最受争议的是阿拉斯加HAARP设施,官方说它研究电离层、改善通讯,但工作原理是用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加热”电离层。
电离层是大气上层,它的变化会不会影响下层天气?美国否认军事用途,但这种技术逻辑,始终让国际社会盯着,毕竟能影响电离层,就摸到了长期气候干预的门槛。
阿拉斯加巨型天线阵列
和美国同步探索的还有俄罗斯,技术底子多来自苏联遗产,俄罗斯有个“Sura”电离层研究设施,1981年就投入使用,初期经费来自苏联国防部,现在由下诺夫哥罗德放射物理研究所管理。
这个设施和美国HAARP是同类平台,规模小一些,但核心都是研究电离层变化,是冷战“气象竞赛”的产物。
俄罗斯在民用气象技术上也有一手,比如防雹技术,往云层撒特殊物质,能让大冰雹变小甚至消失。
这技术看着民用,但逻辑和“战场造雹”相通,既然能让冰雹变小,反过来也能变大,要是在敌方农田用,后果不难想象。
上世纪7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和美国有过气象间接对抗,美国在古巴上游播撒碘化银,截胡本该下到古巴的雨,导致古巴干旱;苏联赶紧帮古巴人工降雨缓解灾情。
这场“无声较量”让苏联更重视气象技术,后来很多项目都由此延续。
气象武器的可怕,不只是能赢战场,影响会蔓延到战场外,甚至冲击全球安全平衡,这也是196个国家抵制它的原因。
首先是人道主义灾难,越南战争里,美国人工降雨引发山洪,不光冲毁补给线,还淹没村庄,平民流离失所,房子农田全被冲没。
还有传闻说1974年和1976年,美国曾把飓风引向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导致洪都拉斯60万人无家可归、1.1万人死亡。
虽“引飓风”没实证,但也说明气象武器用在人口密集区的严重后果,它不区分士兵百姓,是无差别破坏。
其次是生态和经济连锁反应,气象是整体,在一个地方改降雨,可能让周边干旱。美国当年在古巴上游截雨,古巴旱了,上游国家却可能因降雨多闹洪水。
农业最受影响,人为干旱会让粮食减产,洪水会淹农田,美国曾有研究显示,俄罗斯平均温度降1℃,小麦就减产35%。
这意味着,轻微改变气候就能拿捏国家粮食命脉,这种经济打击比炸工厂更致命。
最后是对国际信任的冲击,气象武器太隐蔽,受害国就算怀疑,也难拿实锤。
2010年俄罗斯出现罕见高温引发森林大火,烧了军事基地设施和战机,俄罗斯专家怀疑和美国气象武器有关,但没证据,只能猜测。
这种“没头账”容易加剧大国猜忌,本可合作的气候治理,因互相怀疑没法好好谈,慢慢破坏全球气候合作基础。
联合国早禁了气象武器,196个国家也抵制,可担忧没减少,说到底是管控机制跟不上技术发展,还有几个绕不开的难题。
第一个是技术边界模糊,民用和军用隔层纸,人工降雨能抗旱也能引发洪水;防雹技术能保庄稼也能毁农田;连NOAA的天气预报超级计算机,算天气和算“怎么干预天气”用的是一套逻辑。
没法说清哪个研究纯民用、哪个藏军事目的,也没公认标准界定“什么时候算军事应用”,核查很难,总不能人家建天气预报计算机,也说在搞武器吧?
第二个是公约执行力度不够,1977年的ENMOD公约,只禁止“大范围、长期或严重影响”的军事应用,但“大范围”多大、“严重影响”怎么定义,没具体标准。
更关键的是,公约没有强制核查机制,全靠各国自觉报告。美国HAARP、俄罗斯Sura的运营都不透明,其他国家就算怀疑,也没法进去查,只能靠猜,禁令自然不管用。
第三个是大国技术垄断,搞气象干预不是随便买设备就行,建HAARP或Sura这样的设施得花几亿美元,还要超级计算机和顶尖专家团队。
中小国家根本玩不起,只能看着美俄掌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失衡让其他国家没安全感,万一这两个国家把技术用在军事上,其他国家连还手防御的能力都没有。
世界气象组织(WMO)一直提醒,人类对气候系统认知有限,连厄尔尼诺、拉尼娜预测都常出错,更别说精准控制天气了。
盲目推进气象武器研发,可能玩脱,想攻击别人,结果引发全球气候紊乱,自己也遭殃。
现在最该做的,是把气象武器管控落到实处,比如建全球共享卫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谁在干预天气;把气象技术研究纳入《巴黎协定》核查框架,民用和军用研究分开透明化。
中国的路子值得参考,把气象技术全用在民用上:干旱了搞人工降雨,着火了人工增雨灭火,用技术防灾减灾,而非变成武器。
说到底,气象是全人类的资源,不是打仗工具。196个国家抵制,不是怕技术本身,是怕技术伤人。
只有把气象技术往“保人”方向用,而非“伤人”,才能让气候为人类服务,而非变成威胁。
来源:壹知眠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