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94年,秋,曹操的大军杀到徐州城下,笮融在下邳城里坐拥三千战马,手握三郡粮草,他手下一万多人,都是精壮,按常理,这是救主的时机。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徐州城外有座弘道阁,供奉的不是关公,不是诸葛亮。
是笮融,一个连杀四位恩人的刽子手。
为什么他死后千年,香火不断?这个矛盾,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壹》——
公元194年,秋,曹操的大军杀到徐州城下,笮融在下邳城里坐拥三千战马,手握三郡粮草,他手下一万多人,都是精壮,按常理,这是救主的时机。
他选择了逃跑,连夜,带走全部粮食,一粒不留。
陶谦在城墙上看着他的背影,这个丹阳老乡,曾经对他掏心掏肺,给他下邳相的职位,让他管三郡漕运,这是徐州的命脉。
笮融用这笔钱,建了全天下最豪华的佛寺。
九层铜塔,黄金佛像,每次浴佛节铺席数十里,来吃饭的百姓上万人,花费以亿计,《三国志》记载得清清楚楚,但陶谦信佛。
他忍了,现在,城破在即,笮融连招呼都不打。
这是第一次背叛,广陵太守赵昱,听说笮融来投,很高兴,赵昱是名士,琅琊大族,以忠直闻名,当年力劝陶谦遣使进京,献帝封他广陵太守。
他治下的广陵,是江东最富庶的地方。
笮融带着一万多张嘴,赵昱没有防备,设宴款待,以宾礼相待,酒过三巡,笮融突然起身,拔刀,赵昱瞪大眼睛,还没反应过来。
刀已经落下,《后汉书》写:因酒酣杀昱。
五个字,轻描淡写,但那天晚上,广陵城血流成河,笮融下令,全城劫掠,金银、粮食、女人,能抢的都抢,他需要这些,养活手下的队伍。
第二天天亮,他渡江南下,留下一座空城。
秣陵的薛礼,接到消息时已经晚了,他和笮融是老相识,都在陶谦手下做过事,薛礼当过彭城相,后来和陶谦闹翻,南下占据秣陵。
听说笮融来了,他还挺高兴。
老同事嘛,患难见真情,也设宴,也喝酒,也是酒过三巡,笮融又拔刀,《三国志》记载:过杀礼,"过"这个字用得妙,顺路杀的,像宰一只鸡。
薛礼的部队,全部被笮融吞并。
人数又多了几千,他继续南下,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刘繇手下有个谋士,叫许劭,搞"月旦评"的那个许劭,他一眼就看穿了笮融。
对刘繇说:"笮融这人,从不在乎名声。朱皓太老实,会吃亏。"
——《贰》——
朱皓是谁?大司农朱儁的儿子,豫章太守,当时袁术派诸葛玄去当豫章太守,朝廷不认,派朱皓去,两个太守打起来了,刘繇让笮融去帮朱皓。
许劭提醒刘繇,让朱皓小心,刘繇没当回事。
他觉得,笮融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敢乱来,195年,夏,笮融到了豫章,朱皓亲自出城迎接,摆宴,笮融第四次拔刀。
朱皓倒在血泊里,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
《献帝春秋》记载:融到,果诈杀皓,代领郡事,四场酒宴,四条人命,每一个都是对他有恩的人,要理解笮融,得先看他怎么发家的。
初平年间,天下大乱。
笮融是丹阳人,聚了几百号人,北上投奔老乡陶谦,陶谦刚当上徐州刺史,正是用人之际,他给了笮融一个肥差:管三郡漕运。
广陵、下邳、彭城。
三个最富的地方,粮食都从他手里过,笮融动了心思,他截留粮食,中饱私囊。《三国志》说得明白:"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这是贪污。
但笮融不是为了自己享受。
他把钱都砸在了佛寺上,在下邳城南,建了一座浮屠寺,铜制佛像,黄金涂身,锦缎做衣服,九层铜盘,层层相叠,下面是重楼,能容纳三千多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佛寺。
考古学家后来发现,这种"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结构,成了中国佛塔的基本样式,一直延续到唐朝,但在当时,这就是烧钱。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
笮融办盛会,沿路铺席,绵延数十里,酒饭管够,来的人上万,吃喝不要钱,这不是慈善,这是收买人心,笮融规定:信佛的人,免除徭役赋税。
这一招太狠了,东汉末年,战乱不断,老百姓最怕什么?
怕抓壮丁,怕交粮食,现在笮融说,你来我这儿信佛,什么都不用交,人能不来吗?《三国志》记载:"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叁》——
末路狂奔的代价五千户,至少两三万人,这些人都是笮融的私人武装,他名义上是在传佛教,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的小王国,陶谦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但他也信佛,而且,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
能有人这么大规模推广,对佛教发展有好处,陶谦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知道,自己养了一头白眼狼,笮融的佛教信仰是真是假?
这个问题,后世争论了一千多年。
南朝梁时,僧人僧祐编《弘明集》,专门批评笮融:"阻兵安忍,结附寇逆。犯杀一也,受人使命,取不报主,犯欺二也,断割官物以自利入,犯盗三也。"
杀、欺、盗,三条大罪,但笮融确实建了寺庙。
确实铸了佛像,确实办了浴佛会,而且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后汉书》专门记载了他修建的佛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
这在当时是奇迹,佛教能在中国扎根,笮融确实有功。
但这份功劳,是用不义之财换来的,用陶谦的钱,买自己的名声,用三郡百姓的血汗,建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笮融的生意经。
刘繇终于怒了,朱皓被杀的消息传来,他立刻集结兵马,南下讨伐。
笮融在豫章城里龟缩,他很能打吗?不,他不行,第一次交锋,刘繇就打败了他,笮融逃出城,往山里跑,山民拦住了他。
这些山民,不是刘繇的兵,是普通老百姓。
他们认出了笮融,这个人,在广陵杀人放火,在秣陵劫掠财物,在豫章诈杀太守,恶名传遍江东,山民们一拥而上,乱刀砍死。
《三国志》记载:"败走入山,为民所杀。"
头颅被送到刘繇军营,195年,秋,笮融死了,连全尸都没留下,从发迹到败亡,前后不过两年,杀了四个人,积累的恶名,最终还是自己偿还。
但故事没有结束,笮融死后,他在下邳建的浮屠寺还在。
——《肆》——
香火背后的悖论九镜塔还在,黄金佛像还在,这些东西,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绕不过去的一笔,唐代以前,中国的佛塔,几乎都沿用笮融的样式。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成了标准结构。
他铸造的黄金佛像,是中国文献中关于佛像铸造的最早记载,他创办的浴佛会,后来传遍全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浴佛节成了朝廷和民间的重要节日。
他规定信佛免除赋税的做法,成了后世官方扶持佛教的惯例。
这些,都有据可查,《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载得清清楚楚,现代学者研究发现,笮融的浮屠祠,和中亚地区的寺院布局有相似之处。
同时又融合了汉地的楼阁建筑风格,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徐州市区,今天还有一座弘道阁,副标题是"笮融纪念阁",纪念这个杀人魔头?荒谬吗?不荒谬,因为他确实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一个用不义之财、靠杀人劫掠建立起来的功业,该不该被纪念?
这个问题,从南朝梁就开始争论,僧祐在《弘明集》里批评笮融,说他犯了杀、欺、盗三罪,"笮氏不得其死,适足助明为恶之获殃耳。"
意思是:笮融的下场,正好证明了作恶必有报应。
但另一方面,佛教界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贡献,因为没有笮融,佛教在江东的传播会晚很多年,下邳在此后很长时间里,都是中国佛教的重镇。
南京的佛教,据说也是从笮融那里传过去的。
这个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人说,笮融是佛教的罪人,有人说,笮融是佛教的功臣,双方都有道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笮融本人,从来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他建佛寺,是为了聚集人口。
他办浴佛会,是为了收买人心,他信的不是佛,是权力,佛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积累财富和武装的工具。
所以他才能一边念经拜佛,一边杀人放火,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来源:渊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