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开成见这座大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08:25 1

摘要:伴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出圈,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的台词,犹如混天绫划破平静的水面,在现实社会激起层层涟漪。当银幕上的魔童用火尖枪刺破天命,我们是否也该以思想的利器,撬动认知岩层中板结的偏见?

伴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出圈,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的台词,犹如混天绫划破平静的水面,在现实社会激起层层涟漪。当银幕上的魔童用火尖枪刺破天命,我们是否也该以思想的利器,撬动认知岩层中板结的偏见?

这种叩问并非空谷足音。正如电影中的哪吒对抗天命,外卖员雷海为也在对抗现实的偏见引力。他沾着油渍的《楚辞》曾被视作“不务正业”的标签,却在诗词大会的镁光灯下,将偏见熔炼成桂冠上的星芒。这种蜕变与电影中哪吒的成长形成奇妙互文。当哪吒在生辰宴上撕碎替身符咒直面天劫时,雷海为同样撕碎了职业与阶层的固化标签。

但事实上,成见的生成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它往往始于认知捷径的异化。人们常把成见比作山岳,却忽视了它更像是空气里悬浮的尘埃。你看不见它如何附着在睫毛上,却能真切感受到视野的模糊。比如,雷海为捧着《离骚》穿行闹市时,路人眼底闪过的惊诧,何尝不是千年文明里“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现代投影?

还有一些以偏概全的成见,让“半路出家”的职场精英永远困在“非科班出身”的质疑里,使普通院校毕业生的学识永远困在“名校阴影率”的算法里。这些细微的认知颗粒比宏大的歧视更值得警惕,它们如同梅雨时节的潮气,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思想的砖缝。

弗兰西斯·培根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见打破成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强调打破成见,却鲜少追问成见如何成为认知系统的底层代码。

放眼历史长河,培根警示的“深入习俗的偏见”,在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也找到了具象注脚。工匠们发明的透视画法解放了艺术,却也将观察视角禁锢在单一视点。当现代人用“斜杠青年”解构职业标签,用“多元价值”消解成功标准时,是否意识到我们正在搭建新的认知脚手架?成见的悖论恰在于此,每个试图挣脱桎梏的动作,都可能为思维范式刻下新的纹路。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这种困境愈发鲜明。算法推送的“猜你喜欢”本应是通向广阔天地的窗口,却常沦为认知的回音室。那些在社交平台上争论不休的年轻人,看似在激烈碰撞观点,实则是不同信息茧房之间的隔空喊话。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我们不知不觉中将复杂现实裁剪成适配认知框架的尺寸,却责怪世界不够规整。

但希望总在裂缝中生长。景德镇的古窑遗址旁,年轻陶艺师正在用3D打印技术复刻元青花;苏州评弹艺术家在直播间里用吴侬软语唱起《秦淮景》,弹幕飘过各国语言的赞叹。这些新旧交融的场景揭示着破解成见的密钥。那就是真正的理解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颠覆,而在于保持对话的耐心,多琢磨一刻、多思考几分,把“我”变成“我们”。

值得欣慰的是,数字时代的跨文化对话正在为破除成见开辟新路径。如近期中美网友在小红书平台展开的“跨国对账”交流,通过民间视角的真实碰撞,双方既消解了西方媒体刻意营造的认知偏差,也发现了超越文化差异的情感共鸣。这种自下而上的对话实践告知了我们一件事:当信息传播打破媒体垄断,当个体叙事突破意识形态滤镜,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完全可能建构起基于事实的共识。

除此之外,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搬山”这个动作。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时,没有试图截断岷江,而是用鱼嘴分水堰顺应自然之势。对待成见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智慧?当我们在婺源遇见坚持古法榨油的老匠人,在深圳科创园看到白发院士与“00后”创客同桌研讨,这些画面更是一次次提醒我们,消除偏见不是道德层面的粗暴切割,不是用新铲铲平旧土,而是让不同时代的种子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

我相信,每个放下偏见的凝视,都是松动认知岩层的凿击;每次跨越鸿沟的对话,都是填平思想沟壑的砂石。正如钱塘潮水年复一年地重塑江岸,只要保持冲刷的勇气与等待的智慧,再顽固的偏见终将消融于文明的长河。这或许就是破壁者最深刻的领悟。移山不必愚公,润物何须疾风。但愿每一位国人心田里那株名为理解的幼苗,都能在时光里长成通天的藤蔓,撑出更开阔的认知河床。

原载福建日报,作者黄鹤权。

来源:自然保护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