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诉讼因牵涉行业巨头与环保力量的对抗,且触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追责难题,已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作为泰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的维通已对所有指控均表示“不认罪”。
近日,泰国北榄府法院宣布将于12月1日对正大食品(CPF)诉环保人士维通・连占伦的刑事诽谤案开展审前证据审查。
这场诉讼因牵涉行业巨头与环保力量的对抗,且触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追责难题,已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作为泰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的维通已对所有指控均表示“不认罪”。
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4年7月26日,泰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举办的一场线上直播研讨会。
维通在会上直指CPF需为泰国水域入侵物种黑颏罗非鱼的泛滥负责,称该企业2010年从加纳进口2000条黑颏罗非鱼,用于沙没颂堪府养殖中心的研发项目。
对此,CPF提出明确反驳:该项目因进口鱼在三周内大量死亡已终止,所有鱼均按规定妥善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完整文件备案。
企业强调,当前泰国水域蔓延的黑颏罗非鱼与当年的夭折项目“毫无关联”,且自身一直在积极参与入侵物种治理工作。
CPF的诉讼焦点在于维通在研讨会上使用的“误导性信息与图像”。
企业指出,维通展示的所谓“CPF益山水产研究中心鱼塘”实为虚假标注,“鱼卵筛选流程”图片与企业标准操作不符,部分被称为“鱼塘”的航拍图实际是虾塘。这些内容在CPF看来,已造成公众误解并严重损害企业声誉。
随着案件推进,双方的核心分歧从“事实争议”延伸至“诉讼动机”的激烈辩论。维通明确将此案定性为“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指责CPF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压制环保声音。
“这不是简单的名誉纠纷,而是对公民监督环境权利的打压,”维通强调,此类诉讼的本质是恐吓那些敢于揭露生态隐患的公众。
联合国人权专家曾指出,泰国存在企业利用诽谤法压制人权捍卫者的现象,2018年安迪・霍尔因曝光企业劳工问题遭多起诉讼的案例,被视为典型的公众参与的战略诉讼事件。
CPF则坚决否认“打压批评”的指控,强调诉讼仅针对“虚假信息”本身。
企业在声明中表示,尊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但反对以不实内容恶意中伤企业,提起诉讼是“维护自身合法声誉的必要手段”。
此案并非CPF首次因黑颏罗非鱼问题陷入法律纠纷,2025年3月,曼谷南部民事法院已受理1400余名渔民对CPF提起的集体诉讼,渔民索赔24.86亿泰铢,称罗非鱼泛滥导致其生计受损,该案目前仍在审理中。
这场诉讼的关注度远超普通民事纠纷,根源在于泰国环境治理中的深层矛盾。
黑颏罗非鱼作为入侵物种,已在泰国19个府的水域蔓延,导致本土鱼类数量锐减,对渔业生态造成不可逆损害,但长期以来,“谁是始作俑者”“谁该担责”始终缺乏定论。
维通的指控与CPF的反驳,恰好将这一悬而未决的生态难题推向公众视野。
更关键的是,案件触及“企业责任边界与公众监督权”的敏感议题。环保组织担忧,若CPF胜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企业效仿以诽谤诉讼压制环保批评,最终削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而企业界则担忧,不实信息的传播可能对合法经营的企业造成无端伤害,阻碍行业正常发展。
目前,所有目光都聚焦于12月1日的审前证据审查。法院如何认定“信息真实性”“诉讼动机合法性”,不仅将决定维通与CPF的诉讼结果,更可能为泰国未来处理“生态追责与言论自由”的平衡问题树立重要标杆。
来源:社会观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