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艘远洋商船划开灰蓝色的海面,从中国上海驶向旧金山。一名身高仅一米五、体重约90斤的中国女子站在甲板上,手紧握栏杆。她的行囊里除了几件简朴衣衫外,便是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大豆种子——这是美国政府的托付,也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大豆格局的使命的开端。
青年时期的金韵梅 袁世凯钦定的北洋女医学堂负责人
大豆,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中美贸易博弈中的战略筹码,牵动着两国关系的神经。
一艘远洋商船划开灰蓝色的海面,从中国上海驶向旧金山。一名身高仅一米五、体重约90斤的中国女子站在甲板上,手紧握栏杆。她的行囊里除了几件简朴衣衫外,便是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大豆种子——这是美国政府的托付,也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大豆格局的使命的开端。
这位女子就是金韵梅,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她不会想到,自己这次本意是促进中美交流的旅程,在百年之后,会让两个太平洋国家围绕大豆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晚年的金韵梅
大豆,中国古人称之为“菽”,早在8000多年前就被中国先民驯化栽培。在《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数千年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战期间。1917年,美国参战后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如何为近200万远征军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当时美国国内大豆种植寥寥无几,且主要用于肥料和饲料,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将大豆作为食品。
53岁的金韵梅此时被美国农业部聘为特别调查员,前往中国考察大豆。她奔走于中国各地,收集优质大豆品种,深入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
回到美国后,她在实验室中成功复制了中国的一系列豆制品,并给这些制品起了一个吸引人的名字——“中国奶酪”。
金韵梅的研究表明,种植大豆每英亩可产生294磅可利用蛋白质,是花生的两倍多。遗憾的是,她还没来得及看到大豆在美国大规模推广,一战就结束了,项目也随之终止。
但金韵梅的努力为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与此同时,另一位关键人物——美国大豆专家威廉·莫尔斯即将登场。
1929年,莫尔斯来到中国,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考察。他收集了4000多份大豆样本,并向中国农民学习了种植技术。
1931年,莫尔斯带着所有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和知识返回美国。当时中国正处动荡时期,无人关注这些珍贵的农业资源正悄然流失。
回国后,莫尔斯在美国大力推广大豆种植。1933年,美国大豆产量已赶上日本。到1943年,美国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
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6年,美国大豆遭遇孢囊线虫病的毁灭性打击,产量几乎降为零。
危急关头,美国科学家从来自中国的“北京小黑豆”品种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度过了危机。
半个世纪后的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到中国考察,中方赠送了一粒野生大豆种子。孟山都利用尖端技术检测出其中的高产和抗病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复制这种大豆,并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64项专利。
这意味着,连提供原产地的中国种植这种大豆也得向美国交纳专利费。
随着美国大豆产业的崛起,中国大豆产业却步步败退。1995年之前,中国还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品种,并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而到了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90%依赖进口。
这一巨大转变的背后,是美国从种质资源、技术到市场全方位的战略布局。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控制了全球大豆贸易的定价权。同时,通过跨国粮商深入影响中国大豆加工行业。
到2006年4月,仍在开工的97家中国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占到64家。外资对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控制力远超我们想象。
2003-2004年,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需求进行了一次精准狙击。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称美国大豆将减产,导致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从540美分一路飙升至2004年4月的1060美分。
在高价诱惑下,中国压榨企业纷纷抢购,购买了800万吨美国新季大豆。
随后,美国大豆丰产的消息传来,价格暴跌。结果,中国许多压榨企业因高价采购而濒临破产,当时的民营大豆压榨明星大连华农旗下7个厂全部停产,最终被跨国粮商收购。
这次危机使得四大跨国粮商迅速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大豆加工能力。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逐步控制了中国大豆加工市场。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压榨企业前十名中,有三家是外资企业。
其中丰益国际位居榜首,而美国ADM持有丰益国际大量股份。这些跨国粮商通过控制加工环节,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
面对大豆产业的困境,中国开始多管齐下,寻求突围之道。
一方面,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通过专项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方式,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中国大豆产量从十年前的1200万吨提升至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将采购重心转向南美市场。巴西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大豆进口第一大来源国,阿根廷位居第二。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370万吨,同比增长2.4%,从阿根廷进口290万吨,增长31.8%。
更深远的是,中国通过投资帮助巴西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中粮集团投资2.85亿美元在桑托斯港建设新的农产品出口码头。
这些投资使巴西大豆从农场到港口的装载时间从120天缩短至60天,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外交层面,中国也巧妙利用大豆作为贸易博弈的筹码。2018年11月,中国一度完全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而到了2025年9月,中国再次实现从美国“零进口”大豆。
这一举措使美国豆农陷入困境。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后,美国大豆价格被推至每蒲式耳10美元的低位。美国大豆协会已向国会领导人表达担忧,并要求政府立即进行贸易谈判以恢复对中国市场的准入。
中国还积极开拓俄罗斯、南非、尼日利亚等新兴供应市场,逐步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多元进口体系。同时,通过技术研发提高单产,推动减少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回顾百年大豆战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作物的兴衰,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谋求自主的艰难历程。
中美大豆之争,表面上是贸易争端,实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虽然在大豆生产上不具优势,但通过市场多元化、科技投入和战略布局,正在逐步扭转被动局面。
中国在大豆战争中的反击策略,令人想起春秋时期管仲“以鹿制楚”的智慧。当时齐国通过高价购鹿,诱使楚国放弃农业,最终一举制胜。两千年后,中国同样通过市场手段,在中美大豆博弈中赢得主动。
中国消费者饮食结构升级,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是国内大豆需求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不可能用大量土地种植低产的大豆。
在这种资源约束下,中国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中国在大豆产业上的困境与突破,折射出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战略调整。从单纯“走出去”到更加注重“引进来”,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中国正在学习如何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维护自身利益。
今天,巴西广袤农田里生长的大豆,正通过中国投资的铁路和港口,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美国中西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黄豆,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中国订单。
而在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新一代国产大豆品种正在实验田中茁壮成长。
来源:胡紫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