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组数字展示的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寻访,地处鸭绿江畔的辽东学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和真情,完成了一场与志愿军老战士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这场对话,记录的是枪林弹雨中的忠诚与牺牲,传递的是穿越岁月的精神火炬。
10年10.6万公里
15省38市
2380名辽东学院学子
571位“最可爱的人”
30余万字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实录
300余条采访视频
……
这组数字展示的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寻访,地处鸭绿江畔的辽东学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和真情,完成了一场与志愿军老战士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这场对话,记录的是枪林弹雨中的忠诚与牺牲,传递的是穿越岁月的精神火炬。
图为辽东学院开展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的场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这所学校师生并未止步于记录与感动,他们将寻访中获得的深刻体悟,转化为了立德树人的生动资源。
寻访经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以寻访内容为基础构建了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抗美援朝精神已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全力打造“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寻访成果成为学校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的重要内容,学校有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地标。
辽东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孙畅在“开学第一课”上,与同学们分享带队寻访志愿军老战士的感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抗美援朝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于辽东学院的学子心中,让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10年来,辽东学院主动要求参军入伍的学生833人,在部队立功受奖112人;153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228名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33名医学毕业生到全国39个县356个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守护人民的健康……
10年寻访路
今年7月下旬的中原大地,酷暑难耐。辽东学院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实践团从丹东出发,跨越上千公里,到河南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5天时间里,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深入新乡、开封等地,共寻访了24位抗美援朝老战士。
图为辽东学院学生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蔡国琮。(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场景,在辽东学院已经持续了10个寒暑。2016年暑期,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刘越已经在丹东工作了10个年头,这座城市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她深受触动。她说:“走在鸭绿江断桥上,触摸着斑驳的弹痕,耳边仿佛能听见志愿军将士冲锋的号角。这片土地上蕴藏着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于是,当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辽东学院增设了“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 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参与寻访的2015级学生丁静怡在她的寻访日记中写道:“第一次与英雄面对面,深受感染,我们决不能辜负先辈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一步一迈出,就是10年。辽东学院的师生深知,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一次“最后的告别”;每一次记录,都是在为国家留存一份不可再生的“红色基因库”。
志愿军老战士刘吉惠和辽东学院学生亲切交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寻访之路,绝非坦途。他们常常需要辗转于偏僻的乡村、遥远的城镇,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是常态。为了找到一位老战士,可能需要多次换乘汽车,甚至徒步数公里。
学生孟祥月回忆自己寻访的历程时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妈妈打听到了邻居家有亲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2016年8月1日,我和妈妈起了个大早,先搭乘客车,从沈阳赶到法库县,又从县城打车到秀水河子镇许家堡村,终于采访到了志愿军老战士陈温生”。
学生周言在回忆自己寻访经历时说:“2017年1月8日,我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毛石村陆远游老战士的家中,了解到了他的战斗经历,采访过程中,爷爷听力不好,只有使劲在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听到,在他家人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采访。”
每一个参与寻访的同学心中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这是一场场“面对面”的挑战。老战士年事已高,听力、表达可能存在困难,学生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俯身倾听,反复确认,确保记录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准确。有时,为了不打扰老人休息,一次采访需要分多次进行。这是一次次“心连心”的触动。寻访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情感的碰撞。学生们常常被老战士的讲述深深震撼,泪洒当场。那些书本上的历史,在亲历者的讲述中变得无比鲜活。
图为辽东学院学生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梁建堂。(受访者供图)
学生石啸雪寻访到一位双手残疾的老兵。老人平静地讲道:“在一次战斗中,我右手断了两根手指,左手断了三根手指。但是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的这点伤根本不算什么,起码我还活着,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看着老人的断指,已经被泪水蒙上双眼的石啸雪刹那间好像明白了什么。
学生贾雨彬的外公梁翘天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在一次和外公深入的交谈后,老人颤巍巍地走到衣柜前,双手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层层包裹的塑料袋,里面是老人家珍藏多年的奖章。“这么多年,外公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他有这么多奖章……”贾雨彬回忆道。这些勋章,承载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也促使贾雨彬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续写祖辈荣光。
这场持续10年与“最可爱的人”的青春对话,其意义早已超越寻访本身,它是一代青年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英雄的故事,我们铭记;英雄的精神,我们传承!
从寻访活动到铸魂育人
今年9月11日下午,辽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丹东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齐聚一堂,沉浸式体验了一堂声情并茂的“大思政课”。
图为“战火中的歌声”大思政课演出。(受访者供图)
“战火中的歌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以“音乐+思政”的教学模式展开,大中小学教师联袂主讲抗美援朝精神,孙景坤、朱勇等志愿军英模事迹被深情讲述,《最可爱的人》《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在红色故事中穿插演绎。这场演出,已经是这堂特殊的“大思政课”的第三次精彩亮相,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三次参演“大思政课”并担任主讲的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荣卉说:“‘音乐+思政’这种创新形式,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增强学生们的沉浸感,迅速激活和唤醒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存在性,在活化精神、直击心灵的同时,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图为辽东学院举办的抗美援朝主题歌曲展演上,管理学院学生合唱歌曲《最可爱的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为了让红色基因融入教学体系,学校以寻访内容为基础系统构建了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抗美援朝精神》慕课,获评教育部高质量课程并接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该课程累计开课9期15个班次,187所高校的53万人参加学习,总观看量超千万,网上答题总数超296万次,网上讨论超51万条。
据统计,共有15000余名辽东学院学生选修了《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当学生们看到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啃着冻土豆的画面时,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原来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名学生课后在留言中写道。学生普遍反映:“听着学长的寻访故事上课,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记忆。”
图为辽东学院举办的抗美援朝主题歌曲展演上,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合唱歌曲《我的祖国》。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依托寻访建立的实践基地网络,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了全国首个《抗美援朝红色文化宣讲技能实训》MOOC、SPOC课程,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抗美援朝精神理论宣讲员队伍,为革命历史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培养优秀讲解员。目前,已累计开课9期,浏览量超35万人次。
为了将寻访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从2020年9月开始,辽东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即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选修《抗美援朝精神》课程、观看一部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文学作品、学唱一首有关抗美援朝的歌曲、参观一个有关抗美援朝的红色景点、参加一次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团日活动、学讲一个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撰写一篇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的感悟,活动开展以来,以“学、读、唱、观、行、讲、悟”等形式,开展相关活动超过3000场次。
今年5月14日,在抗美援朝英雄故事讲述大赛中,学生们结合寻访志愿军老战士的经历深情讲述了冰封的长津湖战役、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役,以及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4月25日,学校举行了“青春放歌 致敬英雄”抗美援朝主题歌曲展演,“日记叙事+歌曲演绎+精神传承”的创新形式,让学生们深受感动。
图为辽东学院举办的抗美援朝主题话剧演出。(受访者供图)
辽东学院还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地标,让寻访成果看得见、感受得到。
2024年10月学校建成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这里不仅成为辽东学院师生了解红色校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众多校外人士前来参观学习。育人馆共分为序厅、科研育人厅、课程育人厅、实践育人厅、文化育人厅和尾厅六个展区。每个展区都通过精心策划的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辽东学院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方面所取得的丰硕育人成果。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已经成为辽东学院名副其实的“红色地标”和“精神殿堂”。
2022年10月建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广场,已经成为辽东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党团日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年均举办各类活动80余场,成为浸润师生心灵的“露天课堂”。
在传承中成长
辽东学院以“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为生动课堂,将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课,让学生们在感动中致敬,在传承中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厚重的底色。10年来,正是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浸润下,学生们以坚定信念投身军营、扎根西部、服务基层、守护健康……用青春诠释着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辽东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姜玥,曾参加寻访活动,这段经历直接塑造了她的职业选择。毕业后,她放弃高薪工作,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专业讲解员,她说:“每当想起寻访老战士的情景,我就感觉浑身热血沸腾,想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她参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创作演出的情景互动式党课《上甘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丰碑》《冰雪魂》等,到各地演出百余场。在工作之余,她还和同事们组成了“追星团”继续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
图为辽东学院开展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的场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摄
寻访团成员赵磊,毕业后报名“西部计划”,2019年他入职新疆一所高校担任辅导员,继续播撒抗美援朝精神的种子,他所带的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他本人荣获自治区优秀团干部,连续3年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辅导员。
寻访活动还催生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抗美援朝精神宣讲团。宣讲团成员马梦辕分享道:“第一次到社区宣讲后,爷爷奶奶们抓着我的手,连声说‘讲得太好了,以后一定要常来呀!’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她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职业理想,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铜奖。
曾在校担任过校学生会副主席的叶晓龙,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和志愿军老战士一次次面对面的接触,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最可爱的人”,更加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毕业后,他毅然选择穿上军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说:“我参军入伍,遵从的是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或许就是与抗美援朝老战士青春对话的意义吧。”
图为辽东学院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受访者供图)
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激励下,辽东学院医学院部分毕业生志愿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成为“新一代的赤脚医生”。医学院2019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张越,现为锦州市义县头道河镇卫生院医生,她不仅擅长内科、儿科等常见病的诊治,还积极推广健康教育,增强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她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还亲自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诊疗服务,被评为“2023年度锦州市义县青年岗位能手”。
辽东学院党委书记赵璟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辽东学院将1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的成果融入到大思政课改革中,通过抗美援朝精神引领、课程创新与活动赋能,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让学生们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浸润中成长,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让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辽东学院学子的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学生们今后投身祖国事业的动力源泉。”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