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贺知章的诗句穿越千年时光,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方言里裹挟的体温——那是母亲哼唱童谣时的气息,是祖父讲述往事时的语调,是游子舌尖上始终萦绕的乡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贺知章的诗句穿越千年时光,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方言里裹挟的体温——那是母亲哼唱童谣时的气息,是祖父讲述往事时的语调,是游子舌尖上始终萦绕的乡愁。
曾几何时,在"推广普通话"的时代浪潮中,方言被贴上"土气""落后"的标签,多少孩子在课堂上因说方言被罚站,多少成年人在职场中刻意隐藏自己的乡音。
而今天,从武汉大学《方言与中国文化》课的"一座难求",到武汉话文创"蒜鸟"飞出国门;从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全球最大语言资源库,到幼儿园里响起方言童谣,我们正见证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从以说方言为耻,到视方言为珍宝,从单一的语言标准化,到多元的语言生态构建。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语言的存续,更关乎文化认同的重塑、文明根脉的守护。
20世纪50年代,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在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也无形中开启了方言的"边缘化"进程。在"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标语下,方言逐渐被挤出公共空间:学校课堂上,老师用标准普通话授课,学生说方言会被批评"不文明";电视广播里,方言节目被严格限制,偶有出现也被视为"地方特色"的点缀;职场社交中,带着浓重方言口音的人,常被贴上"素质不高"的标签。
有一位教师至今记得一个细节:十年前,他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方言朗读课文,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涨红了脸,"不好意思开口"。"他们从小被教育'方言是土话',连对自己的母语都产生了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在城市化进程中愈演愈烈。随着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在普通话主导的城市里,方言成了"需要改掉的口音"。一位在武汉打拼的荆州青年坦言:"刚工作时,我特意去报了普通话培训班,就是怕同事笑话我的'荆州腔'。现在女儿五岁了,我从来不敢跟她说方言,怕她以后上幼儿园被小朋友孤立。"
方言的式微,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危机。每一种方言都是一套独特的文化编码系统:湖北话里的"尖板眼"(讲究规矩),藏着楚文化的精细;东北话里的"嘎哈呢"(干什么),透着黑土地的豪爽;吴语里的"阿拉"(我们),承载着江南水乡的温婉。当这些词汇消失,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表达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正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所言:"语言是文化的基因,方言的消亡,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崩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现存6000多种语言中,有近一半处于濒危状态,汉语方言的消失速度同样惊人——有研究显示,近20年来,中国已有20多种方言消失,上百种方言处于濒危状态。
更令人忧虑的是,方言的衰落正在撕裂代际情感纽带。阮桂君曾做过一项调查:80%的祖辈能熟练使用方言,而孙辈中,这个比例不足20%。"很多孩子听不懂爷爷奶奶的话,更不用说理解方言里的典故和情感。"他提到一个令人心酸的案例:一位武汉老人临终前想用方言跟孙子说句"冇得么事"(没关系),孙子却一脸茫然,最后老人只能用普通话艰难地说出"别担心",眼神里满是失落。语言的隔阂,成了亲情的屏障,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痛的遗憾。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普通话与方言并非"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是"各美其美"的共生关系。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汉语方言普查之后,时隔60年又一次全国性语言资源调查,标志着国家语言政策从"单一推广"向"保护与推广并重"的重大转向。
这场政策转向的背后,是文化自觉的觉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方言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印发,要求"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方言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湖北作为方言资源大省,汇聚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三大体系,是语言资源保护的"天然实验室"。在贯彻国家语保工程中,湖北自我加压,增加了数十个语言资源选点,覆盖全省17个市州103个县(市、区)。调查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寻找"纯正发音人",用高清摄像机记录发音人的口型,用专业设备采集语音数据,建立"湖北方言有声数据库"。在宜昌长阳,调查团队找到了一位80岁的土家族老人,他能用土家语唱完整的《摆手歌》,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成了保存土家文化的"活化石"。截至2024年6月,湖北已完成120个方言点的调查任务,整理音视频数据超过10万分钟,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方言数据库之一。
政策的引导激发了社会的热情。高校、媒体、企业、民间组织纷纷加入方言保护的行列。武汉大学开设《方言与中国文化》通识课,十年间选课学生超万人;江汉大学《学说武汉话》选修课,50个名额引来500人"抢课";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方言故事会》栏目,用方言讲述湖北故事,收视率屡创新高;武汉市说唱团将湖北大鼓、方言相声搬上舞台,一年演出超200场;就连科技公司也参与其中,开发"方言输入法""方言翻译APP",让方言在数字世界有了新家园。
这场从上到下的共识凝聚,正在重塑中国的语言生态。正如国家语保工程中心负责人黄行所言:"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语言观念的革命——从把方言视为'障碍',到把方言视为'资源';从追求'语言统一',到守护'语言多样性'。这不仅是对汉语方言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方言保护,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和书架,而是让它活在当下。"阮桂君的话道出了方言保护的核心要义。真正的保护,不是让方言成为标本,而是让方言重新回到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近年来,各地探索出"活态传承"的多元路径,让方言在校园、市场、社区焕发新生。
校园是方言传承的"主阵地"。在武汉,多所中小学开设方言校本课程:武昌实验小学教学生唱武汉童谣《推磨歌》,汉阳钟家村小学开设"武汉话故事角",华中师大一附中组织学生开展"方言田野调查"。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教说话",而是通过方言传递文化内涵。阮桂君让学生"录制家乡的方言童谣",本意是收集资料,却意外收获了亲情的升温。"有个学生告诉我,为了录童谣,她第一次认真听奶奶唱《月亮光光》,奶奶唱着唱着就哭了,说这是她小时候她妈妈教她的。那一刻,学生突然懂了,方言里藏着家族的记忆。"这样的故事,在方言课堂上每天都在发生。
文艺创作是方言传播的"扩音器"。从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东北话,到《繁花》的上海话;从歌曲《中国话》的方言混搭,到脱口秀演员的方言段子,方言正成为文艺创作的"富矿"。在湖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祚欢用湖北评书讲述武汉历史,视频号"相声演员陆鸣"用武汉话解读城市文化,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楚剧、汉剧等传统戏曲,保留了大量方言念白和唱腔,成为"活着的方言标本";就连流行音乐也加入方言元素,歌手冯翔用武汉话创作的《汉阳门花园》,唱哭了无数武汉人。这些作品不仅让方言"好听",更让方言"有魂"——人们通过方言,触摸到城市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厚度。
文创产品是方言时尚的"转化器"。今年9月,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武汉话文创"蒜鸟"家族火了。"蒜鸟"是武汉话"随便"的谐音,这个圆滚滚、绿油油的小鸟,被做成玩偶、钥匙扣、书签,短短几天卖出50多万只,甚至出口到东南亚。设计师李萌说:"我们想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方言'潮'起来。"除了"蒜鸟","一鹅"(一个)、"喵莫斯"(干什么)等武汉话元素,也被印在T恤、帆布包上,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在武汉吉庆街,一面"方言墙"成了网红打卡地,"不服周""铆起搞""灵醒"等方言词汇,配上卡通插画,让游客在拍照中记住武汉话。这些文创产品,让方言从"听觉符号"变成"视觉符号",从"语言工具"变成"文化IP",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社区是方言使用的"生活场"。在上海,"沪语角"走进社区,老人教孩子说上海话,唱沪剧童谣;在沈阳,地铁、景区设置"东北话"主题打卡墙,"嘎哈呢""老铁666"等方言标语,让游客感受东北人的热情;在成都,"方言茶馆"里,人们用四川话摆龙门阵、听评书,延续着老成都的生活节奏;在广州,"粤语讲古"走进商场,讲古先生用粤语讲述《三国演义》,吸引年轻人驻足聆听。这些社区实践,让方言重新回到日常场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说:"方言不是需要'保护'的古董,而是需要'使用'的工具。只有当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地说方言,方言才能真正活起来。"
站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门槛上,方言保护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方言的保存、传播、使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也为构建"多元共生"的语言生态打开了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是语保工作的"加速器"。"传统的方言调查,需要调查员带着录音设备深入田野,一个点可能要花几个月时间。现在用AI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快速采集、分析语音数据,效率提升了几十倍。"武汉大学团队正在开发"方言AI助手",能自动识别方言词汇、标注语音特征,甚至能模拟方言发音,帮助学习者练习。在湖北方言数据库建设中,AI技术被用于语音转写、语义分析,10万分钟的音视频数据,原本需要几十人整理一年,现在AI几个月就能完成,准确率达95%以上。
更令人期待的是方言在数字世界的"重生"。随着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方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比如,开发"方言元宇宙",用户可以虚拟"回到"老武汉,在里巷里听武汉话叫卖"热干面",在茶馆里听湖北评书;开发"方言AI伴侣",能用地道方言跟老人聊天,缓解他们的孤独;开发"方言游戏",让玩家在闯关中学习方言词汇,了解方言文化。这些应用,不仅能让年轻人"玩"着学方言,更能让方言在数字世界拥有自己的"领地"。
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AI合成语音越来越逼真的今天,如何保护方言的"真实性"?当方言被算法标准化,是否会失去其"乡土气"?,其实,技术可以复制声音,但复制不了情感。方言的魅力,在于它的“不标准”——武汉话的“铆起搞”,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东北话的“嘎哈呢”,透着一股热乎气。这些情感和气质,是AI学不会的。在利用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人的传承"——让老一辈把方言里的故事、情感、智慧传递给下一代,这才是方言保护的"根"。
未来的语言生态,应该是普通话与方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普通话让我们"走得远",方言让我们"记得住根"。正如《方言与中国文化》扉页上那句话:"我讲我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它能证明我是谁。我们教孩子我们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我们想要他们知道他们究竟是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留住方言,就是留住我们的身份标识,留住文化的根脉,留住那份最朴素的乡愁。
从以说方言为耻,到视方言为珍宝,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不仅是对语言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文化的重新审视。它告诉我们:现代化不等于同质化,全球化不等于单一化。每一种方言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只有让它们自由绽放,中华文化的大花园才能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当武汉话的"灵醒"、东北话的"得劲"、广东话的"掂"在中华大地上自由回响,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语言的声音,更是文化自信的强音,是文明延续的密码。这,或许就是这场变革最深刻的意义。
来源:书坊
